四大名山隨印度佛教的傳入,自中國漢朝開始建寺廟、修道場,延續至今。新中國成立后得到政府的歷史性保護,確定作為文化文物重點管理單位,并對寺院進行了修葺,現已成為蜚聲中外的宗教、旅游勝地。
▌五臺山
位于山西省五臺縣境內,方圓三千余平方公里,海拔三千余米,由五座山峰環抱合成,五峰高就,峰頂平坦寬闊,其狀如石壘之臺,是故,稱 "五臺山"!五臺山五座臺頂合圍的地區,稱為臺內,其外圍則稱臺外。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因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臺之稱,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
五臺山寺廟始建于漢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規模之大,可稱"諸宗翹楚,一教首班"!清代,隨著喇嘛教傳入五臺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山中最著名的五大禪寺有:顯通寺、塔院寺、文殊寺、殊像寺、龍虎寺。
▌普陀山
位于杭州灣以東約100海里,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之稱。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形似蒼龍臥海。“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游勝地。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普陀山是全國著名的觀音道場。其宗教活動可溯于秦,山上原始道教、仙人煉丹遺跡隨處可覓。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來謁潮音洞,感應觀音化身,為說妙法,靈跡始著。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側供奉,遂有“不肯去觀音”。后經歷代興建,寺院林立。鼎盛時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
每年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燭火輝煌、香煙燎繞;誦經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每逢佛事,時有天象顯祥,信眾求拜,靈驗屢現 。綿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鐘靈毓秀之凈土,積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觀音大士結緣四海,“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峨眉山
位于中國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內,景區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79米。全山山勢雄偉而又樹木蔥蘢、秀色如海,所以有“雄秀”之稱。唐代詩人李白有"峨眉高出西極天"、"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之贊。峨眉山以多霧著稱,常年云霧繚繞,雨絲霏霏。彌漫山間的云霧,變化萬千,把峨眉山裝點得婀娜多姿。
峨眉山為普賢菩薩道場,是我國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相傳佛教于公元1世紀即傳入峨眉山。近2000年的佛教發展歷程,給峨眉山留下了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造就了許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影響甚深的佛教圣地。截止2014年,全山共有僧尼約300人,寺廟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報國寺、伏虎寺、清音閣、仙峰寺、金頂華藏寺、萬年寺等。
▌九華山
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古稱九子山。唐天寶年間大詩人李白曾多次游九華山,睹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觸景生情,在與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并序》中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因此改“九子山”為“九華山”。李白游山其間作詩贈友韋仲堪云:“昔在九江(長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為東道主,于此臥云松。”其中“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詩句成為描繪九華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絕唱。
九華山相傳為地藏王菩薩(或稱地藏菩薩)道場。九華山共有99座山峰,以天臺、十王、蓮華、天柱等9峰最雄偉,群山眾壑、溪流飛瀑、怪石古洞、蒼松翠竹、奇麗清幽,相映成趣。名勝古跡,錯落其間。山中古剎林立,香煙繚繞,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九華山風光旖旎,氣候宜人,是旅游避暑的勝境。九華山現有寺廟80余座,僧尼300余人,已逐漸成為具有佛教特色的風景旅游區。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九華山獨領風騷,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的雙重桂冠而聞名于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