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 邊義
大家晚上好,今天繼續由我為大家講解修辭手法。
第三節? ? 通感和博喻
一、通感
通感修辭格又叫移覺,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1.通感的作用
通感不是某個時代某位詩人的創造,從本質上講,它是來源于人的本能;從藝術上說則是人的想象所造成的。通感的手法用于文學的創造,便賦予了文學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
(1)通感對意境有強化作用,加強了抒情效果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意境全出。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影字而境界全出矣。這句話很貼切的道出通感與境界的關系,由于通感的運用而使詩歌生出意境。又如賈島《客思》中促織聲尖尖似針將促織聲的聽覺感受轉化為針的視覺、觸覺感受,以針的形狀來比喻促織聲,則意味著促織聲如針一般無孔不入,在配以針尖的實像,如針鉆入心里,愈顯煩悶,加強了無言的愁思,再把客思的疾痛表達的無以復加。
(2)通感用形象話的比喻,展示了沒有具體形象的事物,重在表達對某種事物的體驗感受,是不同感官之間相同部分的聯系。
例如,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離愁本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種心緒,但是詩人卻用剪刀去剪它,用手去理它。作者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加強了愁悶的心境,還讓它在讀者眼前清晰呈現,形成一種特別的滋味。它打破了視覺、觸覺、味覺和人內在感受所3存在的界限,使之相通,互相彌補不足,從而增加抒情的效果。
(3)詩歌借助于通感的作用,可以積極推動欣賞者的審美在創造,把欣賞者從一種美的境界帶到另一種美的境界,而這兩種境界的融合,便使欣賞者獲得更強烈的美感愉快。
同樣是鬧字,不僅僅可以修飾紅杏,如車馳方驟燈方鬧,地靜人閑月自妍。(黃庭堅《才韻公秉》);行人鬧荷無水面,紅蓮沉醉白蓮酣。(范成大《立秋后二日泛舟越來溪》);月翻楊柳盡頭影,風擢芙蓉鬧處香。(陳耆卿《與二三友游天慶觀》)等。
詞中的鬧字使用的也較頻繁,如晏幾道《臨江仙》風吹梅蕊鬧,雨細杏花香,毛滂《浣溪沙》水北寒煙雪似梅,水南梅鬧雪千堆,馬子嚴《阮郎歸》翻騰妝束鬧春堤,留春春怎知等。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鬧字是把事物無聲的姿態說成好像有聲音的波動,令讀者仿佛在視覺里獲得了聽覺的感受,并獲得強烈的審美愉悅感。
2.通感的分類
(1)視覺與聽覺間的通感。五官可以相通,但最易打通的是視覺和聽覺。正如唐代學者孔穎達有言:聲音感動于人,令人心思其形狀如此。視覺與聽覺之間的通感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聽覺表現視覺,這種表現方式能給事物動態美。例如蘇軾的《夜行觀星》大星光相射,小星鬧若沸。大大小小的星星聚在一起,大星星似乎明亮而平靜,小星星閃爍不定,在詩人筆下就成了鬧若沸的場面,一個鬧字在寧靜的夜空中更顯其活潑自在而又乖巧的意境。
另一類是視覺表現聽覺。這種形式能使虛化的東西實化,達到化虛為實、虛實結合的境界。例如李賀的《李憑箜篌引》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帶露的芙蓉,盛開的蘭花,它們都是美的化身。詩人用芙蓉泣露描寫琴聲的悲抑,而以香蘭笑,表示琴音的歡快,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
(2)觸覺與聽覺之間的通感。例如寒罄滿空林(劉長卿《秋日登臺上寺遠眺》),以觸覺上的寒形容罄聲的深遠,寒罄襯空林,舊日輝煌的場所如今衰草寒煙,十分凄涼,又如晨鐘云外濕(杜甫《夔州雨濕不得上岸》),清晨的鐘聲遠揚,穿過雨幕,裊裊的余音穿過云層,幽遠而空明,但因雨天鐘聲里顯濕,人們不得上岸的一點煩悶也表現得貼切自然。
(3)視覺與觸覺間的通感。例如楊花撲幟春云熱(李賀《蝴蝶飛》),楊花在春風中飄落,而春云也讓人產生熱的感覺,春意熱鬧盎然的意境因熱字更形象。來是輕縷弄輕黃(石柔《絕句》)楊花開的花色淡到若有若無,使人產生飄忽不定的感覺,突出楊花隨風飄蕩不能自主的無奈之感。
(4)其他感官之間的通感。其他感官之間的通感,有聽覺與嗅覺之間的通感,例如哀響馥若蘭(陸機《擬西北有高原》);有視覺與嗅覺之間的通感,例如李白的《酬殷佐云見贈五云裘歌》瑤臺雪花千萬點,片片吹落春風香。還有多種感官之間的通感,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難。這句話將視覺、聽覺及觸覺互通。
二、博喻
博喻又名復喻,就是多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設喻去說明或描繪一個本體,又叫連喻。博喻自古以來就是詩歌創作中常見的藝術手法,運用得當能加強語意,贈強氣勢。博喻能將藝術的特征或事物的內涵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表現出來,這是其他類型比喻無法做到的。
1.博喻的作用
詩中博喻使用的較多,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難。水泉冷澀泉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韓信羞將絳灌比,彌衡恥逐屠沽兒。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高棘居。這些都是博喻。
詞中的博喻運用較少,因為詞比詩更講究委婉含蓄,少于鋪陳,尤其避免語式的單調,然而,詞中也有非常成功的運用博喻的例子。
例如蘇軾的《百步洪》的開頭八句寫到:
長洪斗落生跳波,輕舟南下如投梭。
水師絕叫鳧雁起,亂石一線爭磋磨。
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
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
詩人一口氣用八個不同的形象,投梭、兔奔、鷹捉兔、駿馬沖坡、琴弦飛迸、箭脫手、閃電瞬閃、荷葉上水珠急速滾落,來形容洪水的勢不可擋。一往無前。
他即寫了水波的猛勢,又寫了船在波濤上動蕩的情景,從多個角度把洪流寫得有聲有勢,蔚為壯觀,從而突出行舟的快速特征,加強了驚險感,回味無窮。正如王水照先生為此所注:此用博喻比喻輕舟在急流中飛馳之疾。
(2)博喻能夠加強語意,增強文章的氣勢,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詞人賀鑄的《青玉案》: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年華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閑愁本是無聲無色、無形無跡的,此詞末尾一連用三個比喻來說明閑愁:一川煙草講的閑愁之多;滿城風絮講的閑愁之亂;梅子黃時雨講的是閑愁纏綿不斷,將難以觸摸的情緒轉化創造出極其優美的意境,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博喻的分類
(1)用多個喻體描繪本體的一個方面,也就是說,在詩詞中,喻體所表現的僅為本體的一個方面。
例如《送無本師歸范陽》中奸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蜂蟬碎錦纈,綠池披菡萏。芝英擢荒榛,孤翮起連菼。
連用四個意象,來形容賈島的奇特詩風。
(2)用多個喻體描繪本體的幾種形態。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難。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通過塑造琵琶聲的音強、音高、音色、節奏個不相同的喻體形象,不僅可調動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還可以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像。
最著名的博喻,則莫過于白居易的《花非花》: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云無覓處。
此詩通篇用博喻構成則甚罕見。詩由一連串比喻構成,它們環環相扣,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反復以鮮明的形象突出一個未曾說明的喻文。此詩只見喻體,即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本體,就像一個耐人尋思的迷,從而詩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層朦朧的色彩了。
【瑞鶴仙影】八一五抒懷
文/邊義(遼陽)
八年抗戰,經風雨、殘垣斷壁隨見。山河破碎,人離故土,凄涼滿面。別離期盼,更幾度摧心裂膽。憶當年、淚珠頻落傷感。
盛世繁華景,鐵骨忠魂,幾人遙奠?良知在否?看今朝、高樓別院。戲子無心,把荒誕事書新卷。恨難消、跪拜先賢,莫再念。
驀山溪
秋風吹冷,楓葉微紅淺。把酒對斜陽,白云散、霜天欲晚。隨心愜意,不覺醉朦朦。眼迷離,影搖搖,趔趄歸家轉。
室寒人寂,滿眼詩書卷。再讀舊時章,淚盈盈、肝腸寸斷。前情往事,宛若是今天。山盟在,見還難,怎個相思愿。
最后發兩首拙作,由于時間關系今天的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晚安。
2017-08-12? 舞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