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意識的寫作
昨晚被老公問了“每天寫文章,有什么用啊?”引發了我對為什么要寫作的思考;
之前我對堅持寫作的理解為:
- 自己與自己的對話,不斷梳理自己;
- 通過輸出,提升學習的效果;
- 精要主義
最近學習《精要主義》,了解了“精要主義”提倡“更少,但更好的精要生活!”;提倡“抽離,為探索和思考留出空間。”
精要主義者要辨別出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要主動將更多的時間用于觀察、探索、質問、思考。將有意義的少數從無意義的多數中甄別出來。
如何才能甄別出有意義的少數?
精要主義建議我們要主動創造獨處,不被干擾的空間,從日常事務中抽離出來,觀察我們習以為常的工作、生活、習慣,主動思考、確保我們是主宰自己的一天,而不是成為這一天的奴隸,即通過觀察,反思,發現我們的一天,是無意識的隨波逐流,還是有意識地,主動創造更好的人生。
- 有意識的寫作
人都是善忘的
之前雖然也會有學習,思考,但都是隨機的,而且只是當下有啟發,時間一久則忘了,以致于經常掉進同一個坑,經常下意識的采取同一種行為,經常做出情緒化的決定,經常努力了,卻依然迷茫;
學習了精要主義的思想,突然醒悟,寫作也是一種抽離方式,我們記錄自己的想法,記錄我們的思考;當我再回顧的時候,就會跳出當時的情景,發現自己隱藏的思維模式,發現自己的思維局限,結合從學習的新認知,主動去調整自己的視野,重新聚焦,找到焦點,甄別出有意義的少數。
今天的反思
今天,之前推薦我去他們公司面試的朋友來電話,質問我為什么沒有告訴她,那位業務老總對她的評價?以及面試時,聊到的所有關于她的內容。
面對這樣的質詢,我很無語;
面試時,那位老總確實隱晦的表達了對我朋友的不滿;
面試結束后,當我朋友問有沒有談到她時,出于不了解實際具體的情況,不滿背后的原因,那位老總的真實為人,以及她和老總的合作關系、利益關系,也不清晰那位老總對我朋友的不滿是否屬實?更不希望讓我朋友尷尬,因此沒有貿然告知。
至于面試時我對她的評價,更是子虛烏有;一直秉持不了解事實真相,絕不冒然評價一個人;更何況我跟她已經分開近2年的時間,我們都有可能在改變,我不能用兩年前對她的認知,來評價今天的她。因此,當那位老總讓我評價她時,我只是從自己作為這個崗位角色,需要提升的點進行了回復。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分享了面試時,那位老總的一些觀點,當時只是站在他是部門管理者的角色來觀察、理解,覺得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比較認可。
今天,朋友跟我說了很多他們之間矛盾的前因后果,那位老總之前的工作背景、工作方式、領導方式、為人處事,以及他的家庭環境。
我不知道她說得真實與否,可從她提供的信息背景,回顧昨天文章中我對他的認知,給我一個深刻的教訓;
- “一個人的觀點,不能貿然接納;認識一個人,首先要了解他的成長環境,他的文化背景,他的歷史經歷;每個人的觀點都被這些因素所限制和決定。”
- 每個人的觀點,或者提問,都有他的動機,都有他的立場和利益;因此在面對一個人的觀點時,在回答一個人的提問時,一定要慢下來,慢下來,不要急于接納、不要急于回復,先要思考他提問的動機可能是什么?他基于什么樣的依據得出的觀點?
- 不能貿然對一個人,一件事下結論;也不要貿然去評價一個人;如果不得已對方非要你來評價,也不能針對人,而是針對角色,從自身的思考來回復。(由此可見,職場上的坑無處不在,一定要及時記錄,不斷回顧,不斷反思)
最后,對于朋友推薦的工作,尤其還要一起共事時,一定要多方面了解內部的具體情況,了解上下級的關系,了解他們的權力、利益走向,不要片面聽從某一人的觀點,要主動盡可能收集更多的信息,判斷自己進去后有可能角色,是會被當槍使,還是會被成為炮灰。
寫作,記錄過往的經歷,記錄我們當下的思考,記錄學習的新知;也別忘了定期回顧復盤,發現自己固化的思維模式,挖掘自己最關注的焦點,主動去掌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行為,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