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明德皇后,馬氏,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南)人,是伏波將軍馬援的小女兒。
馬援早年領兵攻打五溪蠻人,不幸死在軍中,虎賁中郎將梁松、黃門侍郎竇固等人,趁機將其誣陷,其他朝中權貴也跟著落井下石,馬家由此日益衰落。
兄長馬客卿天資聰穎,卻早夭而亡,母親藺夫人悲痛欲絕,漸漸變得神志恍惚。
雖然馬氏當時只是一個十歲的小女孩,但她料理家事,管教仆人,都很在行,精明能干,如同成人一般。
自幼體弱的馬氏,曾經長時間患病在床,藺夫人便找人給她占卜,沒想到卜筮者說:“這女子雖然是有病的樣子,但是她必將大貴,其兆不可說出。”
母親將信將疑,又叫來另外幾個相面的人,繼續給女兒們占卜,相面的人見到馬氏后,全都驚異地說:“我必將對此女稱臣,然而她雖然尊貴,卻少有子息,若是養育別人生的孩子得力的話,比自己親生的孩子還要強。”
馬氏堂兄馬嚴,為了保全馬家其余人的性命,不受叔父被陷害一事的牽連,特意上書請求將馬氏進納掖庭。
就這樣,馬氏被選入了太子宮,時年十三歲。她盡心侍奉皇后陰麗華,與周圍的嬪妃和睦相處,謹守禮法,行事低調,后宮上下都對她贊許有加。
馬氏憑借自己的良好品行,逐漸受到了太子劉莊的寵愛,隨后,她就經常居住在劉莊寢宮的后堂內,貼身侍奉太子,照顧他的日常生活。
公元57年(建武中元二年),光武帝劉秀駕崩,皇太子劉莊順利即位,為漢明帝,立馬氏為貴人。
當時,馬氏異母姐姐的女兒賈氏,也在后宮之中,并生下了劉炟,這位日后的漢章帝。
漢明帝考慮到馬氏沒有兒子,就提出讓她來撫養劉炟。并對她說:“人不一定要自己生兒子,怕的只是不精心愛護養育而已。”
馬氏體會到明帝的一番苦心,心存感激,從此,對待劉炟猶如親生兒子一樣,不辭辛勞,無微不至地細心照料和教育。
好在劉炟也是一個天性淳厚善良的孩子,對馬氏充滿感恩之心,很是孝順,所以,即便不是親生母子,他們卻依然母慈子孝,沒有想象中的那些隔閡與沖突。
賢惠的馬氏,時常為明帝子嗣不多而憂慮不已,她主動引薦身邊之人,希望她們能為皇家開枝散葉多做貢獻。
后宮嬪妃當中,有受到皇帝召見和寵幸的,她都不會心生嫉妒,反而還會加以提點。如果有誰得寵勝于他人,她還會大度地建議皇帝,提高該嬪妃的相應待遇。
公元60年(永平三年)春,主管官員上奏要立長秋宮,即確定皇后人選,明帝沒有立刻表態。
皇太后陰麗華對他說:“馬貴人的德行在后宮當中是數第一的,就立她吧。”
于是,仁孝的明帝,聽從母親的安排,立馬氏為皇后。
成為皇后的馬氏,并沒有得意忘形,傲慢無禮,反而愈加謙遜守禮,勤儉度日。她背誦《易經》,讀《春秋》和《楚辭》,最愛《周禮》和董仲舒的著作。
馬氏經常身穿粗帛,衣裙不加邊。每逢初一十五,眾妃嬪和公主前來朝見,遠遠看去,馬皇后的疏衣糙裙,反而被認為是精綢細絲,走近一看,大家才了然一笑。
馬皇后還找借口說:“這種絲織品特別適宜染色,因此才穿用。”眾人聽后,無不面露羞愧之色。
明帝喜歡到苑囿離宮,馬皇后總是不厭其煩地提醒明帝,注意天氣,小心飲食,言辭懇切,態度恭順,明帝也很愿意接納。
一次,明帝到濯龍園中,把眾才人聚集一處,下邳王以下的人也在一旁,他們請求喚出皇后,一同游樂。漢明帝笑著說:“她生性志趣不喜歡游樂,即使來了,也沒有歡樂。”
明帝深知馬皇后生性嫻靜,工于詩書,所以,出游娛樂等活動,很少讓她跟隨,卻又沒有因此影響夫妻感情。
公元72年(永平十五年),明帝查案地圖,準備給眾皇子封地,卻都只有其他諸侯國的一半大小。馬皇后晉見說:“諸位皇子的封地,才只有幾個縣,從制度上說,不是過分節儉了嗎?”
漢明帝答道:“我的兒子怎么好與先帝的兒子相等呢?每年得到的供應二千萬就足夠了。”
此時正逢楚王劉英的案件頻發,困擾頗多,囚犯之間互相指證揭發,獲罪被捕之人超出想象。馬皇后擔心此案牽連甚廣,遂趁機提到此事,不免心中悲惻。
明帝聞言似有所悟,夜間輾轉反側,思慮良久,還是采納了馬皇后的提議,令子嗣們得到了應有的封賞。
面對朝堂之上,各位公卿大臣討論激烈,難以定奪的事情,明帝曾多次嘗試著,讓馬皇后參與評定。她總能客觀公正的分析問題,實事求是地看待各種意見,絕無偏袒打壓之意。
每當服侍明帝的時候,他們談論最多的不是兒女情長,卻是國家大事,馬皇后的很多觀點,都對明帝的決策起到了極好的輔助作用。
但是,馬皇后卻從不曾以權謀私,為自家私事向明帝吹枕邊風。正是因為她的大公無私,明帝對她的寵愛和敬重,與日俱增,經久不衰。
公元75年(永平十八年),漢明帝去世,漢章帝劉炟即位,尊馬皇后為皇太后。
明帝生前的諸位貴人,按律應當遷至南宮,馬太后難掩傷心之情,特賜她們諸侯王赤綬,另加安車駟馬,白越布三千端,雜色帛二千匹,黃金十斤。
她還親自撰寫《顯宗起居注》,這是歷史上最早的專門記錄皇帝日常言行的著作,為后世開創了“起居注”這一新的史書體例。因其比班昭續寫的《漢書》早了約二十多年,由此被稱為中國第一位女史家。
行事謹慎的馬太后,刻意刪去了其中有關哥哥馬防,參管醫藥事務的內容。章帝請求她說:“黃門舅馬防朝夕侍奉將近一年,既沒有褒揚顯異之舉,又不記錄他的勤勞,不是太過分了嗎!”
馬太后則回答說:“我不愿意讓后世之人,聽到先帝多次親近后宮家屬的事情,所以不著錄。”
公元76年(建初元年),章帝想給他的幾個舅舅封爵,馬太后果斷拒絕。
第二年夏天,旱災嚴重,大家都認為這是沒有封外戚的緣故,很多官員為此上奏章帝,請求應該依從以前的典章制度辦事。
太后為此親自下詔,義正言辭地表明立場,堅決不許給自家外戚封爵。
她詳細陳述此前漢朝那些權傾朝野的外戚,對國家造成的種種無法挽回的傷害。
恰逢國家遭災之時,糧食溢價,百姓民不聊生,如若此時接受大臣們的討好諂媚,至天下蒼生于不顧,對上不配先帝的厚愛,對下有損馬家的德行,終日粗帛示人,不就成了面子工程了嗎?
章帝看過此詔,被母親的深明大義所感動,同時更加哀嘆不已,何至于公正到如此地步啊。
他進一步請求說:“漢朝興起之時,舅氏親族封侯,猶如皇子封王一樣。太后誠心保持謙虛,怎能讓兒臣偏偏不對三位舅舅加以恩賞呢?
況且擔任衛尉的舅父年紀已大,另兩位擔任校尉的舅舅也是身患重病,如果出現不可諱言的情況,將使兒臣長懷刻骨銘心的遺憾。應趁著他們都健在的好時機,給予封賞,而不可拖延。”
馬太后聽后,還是堅定自己的立場,語重心長地對明帝說,自己的兄弟們,并沒有為國家建功立業,開疆拓土,完全不能和中興之時的陰氏與郭氏兩位皇后的宗族相比,沒有軍功,受封爵位,有違祖制,斷不可行。
直至晚年,馬太后依然秉持著她一貫的節儉低調的本性,毫無僭越之嫌。
起初,其母埋葬時,起墳略高,太后為此不滿,其兄馬廖等人,立即把墳減削到了合適的高度。
她的外戚當中,如有謙虛樸素品性仁義的,她就給予鼓勵褒獎,賞賜財物官位。如有驕奢淫逸仗勢欺人的,她便加以譴責,甚至斷絕與其親屬關系,遣返回鄉種田。
馬太后常常與章帝談論國家政事,還不忘教授諸位小王子詩書禮儀,使后宮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公元79年(建初四年),糧食豐收,邊陲無戰事,漢章帝再次封他的三位舅舅馬廖、馬防和馬光為列侯。三人都推辭不受,無奈之下,只領爵號而不受封地。
太后聽說此事,依舊不改初衷,堅決不同意,于是,他的三個哥哥在接受了封爵后,很快又將其辭退,安心回家,不問朝政。
即便后來臥床不起,馬太后始終神志清醒,她不信巫術游醫,多次敕令禁止禱告祭祀,要求一切順其自然。
公元79年(建初四年)六月三十日,馬太后逝世,終年四十余歲,謚號明德皇后。七月初九,與漢明帝合葬在顯節陵。
—END—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在此謝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