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交車雨棚的燈箱電影廣告下面,看到了一行字——3月14日白色情人節首映。又是情人節!2月14日的情人節,我想寫點應景的文字,結果到現在只在筆記本上寫了一半,沒想到一個月之后還有第二個叫“白色”的情人節。
之前我一直以為,所謂第二個情人節是指中國的七夕。搜索了一下,才知道,3月14日也算是情人節。2月14日是紀念不顧禁令為戀人進行婚禮儀式而被絞死的神父,3月14日,則是這對活下來的戀人公開宣示戀情至死不渝的一天。巧的是正好隔了一個月。這一年中的第二個西方情人節正好可以用來救贖我那篇快爛在肚子里的文章。不過實在沒寫成,就拖到8月份去。
有人會選擇情人節那天,去做一件事情——表白,或者稱之為告白。屆時各大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就會發很多各種新穎、獨具創意的表白方式的新聞,吸引眼球,提高流量和點擊率。
表白,簡單的說就是還未相互認可為戀人的男女中的一方向另一方提出確定戀愛關系的行動。可以說出動聽的話,有些人是唱歌,有些人是掛橫幅,總之表白形式豐富多彩,花樣層出不窮,創意十足。
即使絞盡了腦汁,代價不菲,最后的結果也未必是如愿的。相信不少人都嘗到過被回絕的滋味。被拒絕就是表白失敗,這也是他們給自己下的結論。
我曾經自己也遭遇過這樣的情形,懊惱、失意、自怨自艾,在一段時間里面,被那種因失敗而起的低落情緒籠罩,就如在表白之前被焦慮情緒纏繞一樣。除了自己,我被幾個朋友,甚至是不怎么熟悉的人,叫去,陪他們喝喝酒、聊聊天,聽聽他們的宣泄和傾訴。一般這時候,我扮演的角色就是聽眾,之前我基本不發表什么意見,也不知道什么樣的話,可以寬慰這種受傷的心,天涯何處無芳草式的陳詞濫調少我一個人說也不會對表白失敗的人帶來什么改善。借助酒精完成對此情感傷痛的清洗,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只會把這些感受壓制在意識之下。
最近的一次情人節之前,我突然從一個純粹的傾聽者,一下子變成了主講人。那位失敗的仁兄,被我說的一愣一愣的。我猶如醍醐灌頂般地靈感迸發,居然說出了一套自己都不曾細想過的“理論”,從他的眼神和表情中,終于看到了點釋然和平靜。這次的談話,我可以肯定自己一定是說了什么非常切中要害的東西出來。
我從失敗開始分析,力圖擊破被拒絕就是失敗,這種非黑即白的思維。失敗不是黑與白那么分明的,它的確有層次和梯度。達到表白這個地步之前,一定也發生過什么事情,如果你什么都沒有接觸過,一下子上來就是表白,那被拒絕就可以理解成絕對的失敗。不過誰都不會這么做,這么做基本就是被拒絕的,不停地這么做就是受虐狂。就算是去做一件事,僅僅看這一件事,也會有徹底的失敗和輕微的失敗。要知道自己失敗的程度,可以從回觀這件事情的各個環節開始。這樣就不會一概而論、全面否定,可以知道自己離成功還有多遠。
一個人如若有去表白的沖動,便是因了某種勇氣,只要是表達出來,就可以認為不是全部失敗,你也不是一個全然的失敗者。那些想表白而沒有表白的,想做沒有去做的人,也許是能量沒有積累到沖破各種束縛的程度,他們才是徹頭徹尾的失敗者。每一個沖破的束縛,可以看成是這個階段的成功,勇氣和強烈地向往不是人人都有的,甚至有些人還因此深深的懷疑自己。
能否真誠、清晰和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心意,這是第二個階段的成功的關鍵。這里有兩個層面,真誠真摯是態度和情感,完整清晰則表達自己的心意是技術方面的問題。表白是傳達信息,表達是有技巧的,無論如何,光有炙熱的心是不行的。如果這個你也達到了,那么可以說是成功了一半。
表白這件事情,顯然是兩個人,整件事情的一半成功對你而言,從你的角度出發可以說是完全成功了。接下來,是你表白的對象了。
最基本的是對方有沒有完全完整地理解你的意思,這個是雙向的,至少你要表白到對方能夠理解你的意思為止,開始的試探和暗示,如果不奏效,就要直接一些,有些土豪在這方面有無與倫比的優勢,直接堆錢,讓人一下子看明白。如果你確信對方已經完全明白你在做什么,理解你行動的目的和意義。你已經成功了四分之三,最后的,也是決定性的時刻,就是他(她)做出決定性的回應了。
接受或者拒絕,這是一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的決定性部分,你的努力已經結束了。在期望美好結局的等待時刻,對方只要是真誠地表達了她內心的想法,無論“是”、“否”,都可以理解為你已經進行了一次成功地告白。就算是真誠地拒絕了你,你的表白仍舊可以理解為是成功的,只要你認為人都是獨立的,都有自由做出自己的選擇,對方接受你不是必然的。
如此,我重新定義了表白成功這件事情。也許是詭辯,也許有點雞湯成分。不過我的目的并不是想安慰那些表白失敗而情緒低落的人,而是想讓他們鼓起勇氣,關注自己的行動,用理性的力量來看待表白失敗。
寫到這里,對于表白失敗出現失去控制的情緒化言行的人,這個說法是否能夠奏效還是未知,畢竟我也成功了就這么一個。用理性來處理感性,用智商去彌補情商,也許情商沒補上去,把智商弄低了,所以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