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工學女博士一枚,博士畢業兩年,目前是一名大學青年教師,簡稱青椒。
要不要高學歷這件事似乎一直都頗受爭議,因為獲取高學歷的時間成本實在是太高了,在別人拿著自己賺的錢享受生活的時候,碩士生博士生只能靠微薄的補助度日,時不時可能還要伸手向家里要補貼。尤其對于女生來說,在獲取高學歷的同時,可能還面臨晚婚晚育的風險??傊?,獲取高學歷似乎不是一件符合普世價值觀的事。但如果有人問我后不后悔選擇讀博士,我想說這是我所做過的最不后悔的決定之一(另一個是嫁給我先生)。
先說說我從大學到博士的經歷。從小到大我都不是班里學習最好的孩子,始終保持著中上游的水平,到了大學更是成了好學生眼中的差生,因為經常逃課,所以最后我選擇讀博大概讓所有的大學同學都跌破了眼鏡。讀博這條路也并不是一開始就在我的人生規劃中的,讀大學的時候,真的是非常不喜歡學習,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我在那時進入了叛逆期,另一方面我覺得是因為國內大學教育質量真的不高(我讀的還是重點大學)。回想大學四年,即使我經常逃課,最后的平均分仍然拿到了80+,成績最高的幾門課居然是逃課最多的課,這并不是因為我有多聰明,而是因為每次臨近期末時自己突擊看書,基本可以做到把整本教材框架爛熟于心,所以考試的時候也都得心應手。然而不得不說這樣的結果是教學的一種失敗,更是教師的一種失敗,所以那時候不愿意去上課也算是情有可原。
大四的時候,媽媽曾勸我考研,但經歷過這樣的大學生活之后,我實在對繼續再多過兩年這樣的生活提不起興趣,于是我選擇了直接就業。在大學的時候對工作的憧憬都是美好的,想象著自己每天出入于CBD的寫字樓間,腦力全開地應對各種挑戰。但現實卻總是骨感的,真正工作后才發現每天都在重復著機械性的毫無技術含量的工作,雖然那時我仍然熱情滿滿地工作著,但其實在心底已經開始對工作狀態漸漸失望,于是在工作一年后我選擇了出國讀研。
出國讀研可以說是我整個人生軌跡發生變化的重要轉折點。在英國讀研的一年中,幾乎每天都沉浸在上課、寫paper中,我很清楚地記得那時我經常在小小的宿舍里走來走去,只為了理清paper的思路,一旦想清楚了,就立刻坐下來奮筆疾書。那是一種全身心投入的狀態,雖然大腦不停地高速運轉,但在寫完的那一刻卻有說不出的喜悅,也是在這個過程中讓我發現了科研的樂趣。碩士畢業后,我覺得自己收獲滿滿,于是又回國投入了工作中。其實我一直都是個實務派,總是期盼著去實踐,所以每次畢業后都會非常積極地找工作。然而不得不說,現實的工作讓我再一次失望了,即使是碩士畢業,從事的工作也并沒有高級許多,這也許跟我所從事的行業有關,也跟所在城市有關,總之,那種每天都有新挑戰的工作狀態還是沒有照進我的現實中。于是在工作半年后我決定全職讀博。
做出全職讀博的決定,真是頂著各方的壓力啊,除了爸爸媽媽支持我之外,大部分的聲音都是在反對。記得第一次見我的博導時,他就很擔心的問我“放棄已經有的工作來讀博,會不會后悔???”,我那時候就堅定的說“我不后悔,我喜歡做科研?!币驗槲抑溃啾饶欠N整日機械的工作生活,我更愿意選擇這種前途有點未知的生活。然后我就又回到學校做了一名學生,4年時間里,經歷過的辛酸大概只有自己知道,但在畢業典禮的那一刻,覺得一切都值得。這4年,我收獲了受益終生的學習能力,收獲了堅持不懈的毅力,收獲了更嚴謹的邏輯思維,收獲了更廣闊的格局。我要感謝當時那個勇敢的自己。
說完了自己的經歷,接下來想談談這一路走來的一些經驗,給那些跟我當年一樣迷茫的人參考。
1.為什么選擇讀研/讀博?
現在的我是一名大學教師,每個新學年開始,我都會問我的學生為什么要讀大學?80%的學生會說為了拿到本科文憑,好找工作,這是一個非?,F實的答案,現在本科文憑似乎已經成為找工作的一塊敲門磚,所以學生們都爭先恐后的上大學。我相信,對于很多讀研的學生來說,這個答案同樣適用,碩士文憑似乎只是為了在跟本科文憑競爭時更具優勢,我不能說以這樣的目的讀研有什么不妥,只是碩士生的定位本不該這樣,而目前我國的現實情況卻很難改變,所以如果希望自己更具有競爭力,又愿意多享受2-3年的學生時光的話,可以選擇讀研。
而對于還在猶豫要不要讀博的人來說,為什么這個問題真的要好好想清楚。我跟國內和國外的許多同學聊過,很多人都說后悔讀博了,浪費了許多年時間,卻沒有得到更高的薪酬。是的,如果你是為了更容易找工作,那我真的勸你不要讀博。如果你是為了找一份更高收入的工作,那么我也真的勸你不要讀博。博士可以選擇的工作確實非常有限,高校、科研機構或者部分大型企業的研發部門。企業的待遇情況我不是非常了解,但是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收入水平確實不高,很多時候會讓你覺得對不起付出了這么多年的努力。也許在多年以后,通過你的努力可以達到年薪百萬,但在剛剛畢業的10年內應該是很難的,科研不是一天就能做出來的,名聲也不是一年就能闖出來的。
2.自己是否適合做科研?
適合的職業就跟適合的人一樣,讓人如沐春風,而不適合的職業也跟不適合的人一樣,讓人心力交瘁。做科研的第一要素就是要能耐得住寂寞,不論你平時是一個內向的人還是外向的人,活潑的人還是文靜的人,在面對做科研時能沉下心,不浮躁,那么你就適合這條路。讀書時都是人生的大好年華,看著同齡人在享受青春,而自己則苦逼地面對數據和文獻,說不羨慕是騙人的,這時候常常就會對自己的選擇產生質疑。所以,在耐得住寂寞的同時,也要有一顆平和的心,選擇了的道路,含著淚也要走下去。
3.選擇一個認真負責的導師
不論是讀碩士還是讀博士,導師都是對你影響最大的人。我的博導是一位對待工作非常認真謹慎的學者,以至于最初我甚至不太適應他的字斟句酌和精益求精。但是畢業以后,才體會到遇到這樣一位導師是多么大的幸運。讀博時我總會嫌導師給出的條條框框太多,每一次跟導師討論論文,他就像一個握著砍斧的看門人一樣,將我的思路一條又一條地砍斷。當時其實是懊惱的,每一條思路的形成都花費了我不少的心血,可卻那么輕易地就被扼殺在搖籃里了。但畢業后,我卻有點不習慣脫離了導師條框的發散思維,因為形成一條思路很容易,可是能否將思路走到底,能否做出成果,自己卻是全然沒有把握的,如果每一條思路都去嘗試的話,那也許大部分的時間都會浪費在試錯上了。所以,現在我對我的學生也都是嚴格要求,即使現在的他們頗多怨言,但我想畢業后他們會感謝我現在的嚴格。
4.不論做什么事,格局很重要
我的博導經常會說一句話“屁股決定腦袋”,第一次聽覺得很好笑,慢慢才發現這句看似淺顯的話所蘊含的哲理,坐在哪里決定了你在想什么,即一個人的格局。雖然我們都是普通的百姓,但這并不妨礙我們胸懷天下(說得好像有多大抱負一樣)。不同的格局看待同一件事情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所持有的態度和采取的行動也會截然不同。要說讀博4年最大的收獲,我想大概就是拓展了我的格局。以前我是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人(然而也并沒有一心只讀圣賢書),回想起那時對事情的觀點和想法,相比現在確實狹隘許多。很多人以為讀碩士讀博士只是增長了知識,其實恰恰相反,越高的學歷代表著越狹小的知識領域,因此高學歷的收獲并不是增長了知識,而是改變了思維方式,拓展了自我的格局。
不知不覺的就寫了這么多,其實很早就想把這些內容整理出來,給有需要的人一些參考,無奈一直犯懶,拖到今天才一氣呵成的寫完。在我的求學路上,我從來沒有預設過軌跡,所以其實每一步都走得有點迷茫。后來看到許多的師弟師妹都是帶著自己的想法來讀書的,不由得贊嘆真是長江后浪推前浪!所以,我也希望通過我的分享,讓很多跟曾經的我一樣迷茫的人了解這樣的生活是怎樣的,如果覺得適合自己,那就帶著自己的想法和規劃去走這條路,如果覺得不適合自己,那就及時調整方向,避免浪費時間終身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