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政工作中,常用來考核的一個詞是有效產出,在大部分人眼里,決定有效產出的只有一個因素,有效時長,至于有效工作,那都是次要的。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工作時長,連傻子都知道,工作了12個小時的人,比工作了8小時的人更加賣力,什么樣的工作算是有效工作呢?這個就很難界定了。做有效工作比瞎忙更重要。生活中也不乏一些特別勤奮努力的人,只取得了一丟丟的小成績而已,卻離自己的預期目標還差很遠。后來,反思的時候,發現自己做了很多無用的工作,浪費了太多時間,表面上看去,很努力,很辛苦的,實際上是做了很多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就比如在工作中,做數據分析,我們可以把數據一個個的復制、粘貼出來,耗時一上午時間,也可以開發個后臺,直接導出。
用前一種方式,的確很努力的干活了,然而讓我去選的話,寧可去選第二種,導出來數據,分析完后,用剩余時間去喝杯咖啡啥的,這也是為什么有的人看上去特別悠哉,卻依然把事情做得特別到位。有效產出的基礎上,拼時長才能成為人生贏家。把事情做對了,就能實現目標了嗎?非也,我們上學時候,也聽過傷仲永的例子,有些人的確很聰明,做事比別人快,效率比別人高,但是一個字:懶!這個人也廢了。還好現在生活壓力比較大,大家一個比一個拼,你要是去約朋友去吃個飯啥的,除非是有利益往來,一般是沒時間赴約的,因為浪費時間吶。
互聯網公司流行這樣一種開發思路:小范圍測試,大版本迭代。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實現公司業績的持續上升,不會把路走偏。我們在生活中,為人處事時,也可以先小范圍的測試,比如寫篇文章、與某類型的人打個交道、嘗試性的推銷個小產品,一旦有帶來一丁點回報時,就可以加大投入,把回報擴大,這樣就很容易實現目標了。所以呢,上面的例子告訴我們,把事情做對是遠遠比埋頭苦干重要的多,在確保事情做對的情況下,埋頭苦干就是我們實現目標的一個保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