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進去看上一篇
點進去看《連載梨生全集》
點進去看《植語連載》
點進去看《讀書筆記匯編》
昨天,我們學習了如何操縱自變量,控制無關因素,相關性與因果之間的聯系,同時初步了解了在實驗中需要考慮的一些問題。
你會不會覺得心理學的實驗有太多的人為設置,而顯得不夠“自然”呢?
當我們實施了設計嚴謹的實驗,并從中合理地推出實驗結果時,是否就意味著我們已經找到了“真理”呢?
為什么心理學科學的發展會如此緩慢?為什么想要得出一個結論必須要評估幾十個、甚至成百個實驗的結果?這么做的意義是什么?
今天,我們將探討以上問題的答案。
生態效度
為了觀測到感興趣的必要條件,許多心理學實驗不得不專門設置一些非自然發生的條件,以便實施精確的控制,將影響事件發生的各種變量分離開來。
科學實驗的人為性并不是研究者們的疏忽大意,而是有意為之。
實際上,若是完全在自然條件下進行觀察,許多現象都是很難、甚至是不可能被發現的。
在過去的六十多年里,有許多的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為證明引力波的存在作出了無數努力,都是徒勞無果。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開始資助麻省理工學院建造“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耗資近四億美元,耗時八年建成,多次升級改造,十幾個國家超過千名科研人員參與設備運作。直到今年年初,才探測到了引力波的存在。
用如此高靈敏度的天文臺探測引力波,也要等到宇宙級碰撞事件出現的時候才能夠成功,而這種碰撞事件的發生概率,在銀河系內平均每一萬年才會發生一次,可見在自然條件下觀察現象的難度之大。
而且就算是LIGO,也是借助了人為設置的激光干涉條紋才能夠成功觀測到引力波的存在。
可見,為了對宇宙更加深刻的理解,使用人為性的方法進行實驗設計,確實是合情合理的。
不過,如今大概沒有人懷疑物理學家進行實驗室實驗的研究方式,卻有不少人質疑心理學家進行實驗室實驗的合理性。
心理學的實驗方法只是將自然科學的技術應用到了人類行為的研究上,與其他學科的做法相比并無二致。
為了提高心理學研究的生態效度(指實驗結果能夠推論到樣本的總體和其他同類現象中去的程度),心理學家還非常重視隨機取樣和樣本的代表性,這也大大增加了研究結論的適用性。
需要注意的是,隨機取樣和隨機分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隨機分組是真實驗設計的必需條件,通過隨機分配,每一名被試被分配到實驗組和控制組中的機會完全相等,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無關因素對因變量的影響。
而隨機取樣則是針對被試的選擇問題。當需要隨機取樣時,我們要用同一種方法在研究總體中抽取出一個樣本進行研究,并且要保證總體中每一個個體被抽中的機會完全相等。
比如我們在進行全國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抽樣調查時,要以全國所有的老年人作為總體,從中選取一部分老年人作為樣本進行測量。
這個樣本的選取就必須是隨機化的,以盡可能地避免取樣地域、受教育程度、社會經濟地位等因素的干擾。
不過,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學研究都需要隨機取樣。
應用研究的目的是將研究結果直接應用到現實生活情境,比如預測民意測驗的可能結果,這就需要重視取樣隨機性和樣本代表性的問題。
而典型的基礎心理學研究,目的在于對理論進行驗證,并非為了直接解決實踐性的問題,所以并不要求太高的生態效度,也不需將隨機取樣作為研究的必要條件。
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生物學家不會隨機抽取細胞做研究,化學家也不會隨機抽取化合物做研究,醫學研究更不會通過隨機取樣抓來小白鼠以代表整個物種。
心理學的基礎研究不關心實驗情景能否反映現實生活的情境,但這并不表示基礎研究沒有應用價值。
信息加工理論正是通過實驗室中的基礎研究所驗證,而這一理論現在早已應用到汽車駕駛室的儀表和操作環境設計之中,也成為了用戶體驗、產品設計的重要理論依據。
并非所有的心理學研究都為了直接預測具體環境下的事件,所以生態效度的問題應該辯證、靈活地去看待。基礎研究對理論的每一次驗證,都是在為心理學應用于實踐夯實根基、積蓄力量。
漸進整合
也許你曾在網絡或報刊上看過這樣的頭條“有機化學領域取得新的飛躍!”“生物實驗實現新突破!”——制造這種“突破性”的新聞是媒體用來炒作的慣常伎倆。
但是對于科學來說,一項實驗恐怕未必能帶來整個學科領域的大跨越。
尤其是心理學,它緩慢的發展過程不是沒有原因的。
每一個心理學理論的提出都是慎之又慎,而且絕不會根據一兩項實驗就能夠確定一個理論的有效性,哪怕這些實驗的結果驗證了該理論的預期假設。
相比于“躍進模式”,心理學更注重“漸進整合”,在方法上具體表現為關聯性原則和聚合性證據原則。
關聯性原則是科學知識體系進行更新時,概念演化必須要遵守的金科玉律。
一個新理論的提出,必須要與前人已經確立的實證事實形成關聯,也就是說,新的理論不能只針對全新的情境,一定要能夠解釋舊的事實,并且兼容、囊括舊的知識體系。
假若新的理論與已被證實的事實證據相矛盾,說明理論本身就解釋不通;若新的理論與舊的科學體系毫無關聯,看上去似乎是一項全新的發現,但其實質就像空中樓閣一般,并不具備說服力。
不能解釋以往事實的新理論,絕不能完全取代舊知識,更不是對過去科學知識的完全超越,只會形成新理論和舊理論相互競爭的態勢,直到出現一個更好的理論將二者進行整合。
所以,唯有滿足關聯性原則,一個新的理論才有可能推進科學的進步。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并沒有完全推翻牛頓的經典力學理論,而是為舊理論限定了“宏觀世界和低速運動”的邊界條件,用新理論解釋了更為廣泛的現象。這就是關聯性原則的必要之處。
科學研究面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這是公眾難以意識到的。
通過一項科學實驗完全確定某個問題,或是支持某個理論并排除其他理論,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所以,事情并不像媒體和影視作品中描繪的那樣,一個實驗能發揮那么強的關鍵作用。
科學的共識是漸進整合的,科學家們往往要評估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實驗研究的結果,才能得出結論。
這些研究雖然各有瑕疵,但是每個研究都能夠提供部分的證據和答案,科學就是依賴于對大量研究總體趨勢的評估蹣跚曲折前行。
這種證據評估的原則就是聚合性證據原則,也稱作操作聚合原則。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極其復雜的人類行為活動,所以心理學實驗具備高度模糊性的干擾因素,每一個實驗的結果都會或多或少受到混淆變量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通過一系列的實驗來相互彌補彼此的瑕疵。
假設已有甲、乙、丙三種理論可以解釋同一個現象,這些理論都有實證證據證明其存在。
我們發現,一部分實驗的數據結果支持了甲、乙理論而否定了丙理論,也有一部分實驗數據結果支持了乙、丙理論而否定了甲理論。
所以,乙理論目前就擁有最強的聚合性證據,因為我們不僅具備證實乙理論的數據,也有證偽與乙理論競爭的其他理論的數據。
只有把大量研究的數據結果匯總起來,我們才能作出最有力的推斷。
元分析的統計技術就提供了一種更為嚴謹的方法來整合不同研究的證據。
元分析將針對同一現象的不同實驗的數據結果匯集起來,組成一個龐大的數據庫,以效應量的分析來消除單一研究的不確定性,也為前后矛盾的實驗結果、相互對立的理論爭議帶來一個明確的答案。
漸進整合的模式為科學體系的構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框架,目前也已經成為了科學界的共識,讓我們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多重原因
我們能搞明白分子和原子的結構,我們也能弄清楚金星與火星的運行,可我們卻無論如何也看不透人心。
心理學是一門復雜的學科,有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人的行為是由多重原因共同決定的。
影響人心理發展的主要因素可以分成遺傳和環境兩大方面。
遺傳即是以基因為傳遞物質將性狀由親代傳遞到子代,通俗來講,就是我們常說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
環境因素則是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外在因素,對于人的發展而言,家庭、學校、社會是主要的環境因素。
關于影響人類心理發展的兩大動因,心理學界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論,也被稱作“天性-教養”之爭。
最初,高爾頓、華生等學者認為兩類影響因素“非此即彼”,其中一種因素對人的發展起到了百分之百的決定性作用。
隨著研究的深入,心理學家們逐漸發現,用唯一的原因是無法解釋得通許多人類活動現象的,必須探討各種不同的因素對某種特定行為的影響,并將研究結果加以整合,才能完整地闡釋清楚和該行為有關的因果關系。
所以,發展心理學家將爭論的重點放在了遺傳和環境對心理發展的各自的作用大小上,產生了“會合論”和“成熟勢力說”;再后來,心理學家們認為二者的作用并不是一種簡單可疊加的關系,而是動態地相互交織、共同作用的,由此開啟了“相互作用論”的新視角。
與“天性-教養”的理論之爭一樣,心理學的具體研究也必須具備原因多樣性的觀念。
而人們往往會帶著預設偏見,把問題想像成簡單的、單維的,想當然地以為導致某種結果的原因只有一個。
心理學家們廣泛研究過學習障礙的原因,有結果發現學習障礙和腦部的病變有關系,也有研究表明學習障礙還有遺傳方面的原因。
這樣看來,學習障礙似乎純粹是因為生理方面的問題,但是作出這樣的結論是盲目的、不正確的。
因為進一步研究發現,早期學校教育中部分指導性經驗的缺失、貧困的家庭環境也是造成學習障礙的可能原因,因此學習障礙是環境因素和生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雖然在大多數心理學研究中,某個單獨的變量只能解釋某種現象或行為的很小一部分,但是這并不表示這個變量無足輕重。
對于一個產值上億的上市公司來說,員工的工作倦怠也許只是影響其工作績效的百分之五。但若通過對員工倦怠感的心理干預,就能夠使該公司的利潤提升五個百分點,那就是數百萬的經濟價值。
所以,多重原因的事實并沒有降低任何一個與結果存在因果關系的變量的重要性。
多種原因對結果影響的交互作用。具體地講,交互作用就是指一個自變量的影響效果依賴于另一個自變量的不同水平。
由于交互作用的存在,多個變量共同作用時的整體效應,會和每個變量單獨作用時的效應完全不同。
這正是心理與行為研究復雜的地方,也同樣是使它神奇和令人著迷的地方。
思考與討論:你會如何完善你的實驗呢?你認為你的答案是唯一且正確的答案嗎?為什么?請給出論證。
我們了解了科學心理學對生態效度的取舍,以及其發展緩慢的原因。
一項心理學研究需要經過嚴謹的設計,一個心理學結論需要基于大量的科學研究。
但是,最終得到的心理學結論,是否就可以百分之百地預測人類的行為呢?是什么在影響著預測的準確性呢?
概率推論
科學心理學始終強調的核心內容是證偽的科學本質和概率推論的思維習慣。
我們將具體來探討概率推理的思維方式。
以面孔識別為例,我們在嬰兒的臉上悄悄涂上一點顏料,如果他能發現鏡子中的自己的異樣,并嘗試著去摸臉上的顏料,就表明他已經初步具備了某些自我認知能力。
嬰兒一般要在出生十八個月之后才能夠通過“鏡子測試”,明白鏡子中就是自己。
歐美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人類最“臉熟”的肯定是自己,對自己面孔的識別也必然是最快的,也有相應的實驗研究證明了這一點。
那么所有的人識別自己的面孔都是最快的嗎?當然不是,面孔識別的研究結果只是反映了一個概率的趨勢,只是代表了一種較大的可能性,而不適用于任何的情境。
所有的心理學發現都是用概率的方式來表述的,我們無法百分之百地確定一個人的心理和行為活動,只能對大多數人在特定情況下有可能的行為表現的總體趨勢加以預測。
不僅是心理學,其他許多學科也會利用概率關系來表達他們的研究發現,比如醫學。
我們都知道,吸煙會導致肺癌等健康問題。但是每個吸煙者都會患上肺癌嗎?每個患肺癌的人都是由于吸煙嗎?這顯然是不成立的。
你可能知道某某人從年輕時起就是每天好幾包煙的大煙槍,照樣身體硬朗活了九十多歲。這個反例是不是就能推翻“吸煙導致肺癌”的醫學結論呢?
還記得我們在前文中對個案證據的批判吧,“某某人”的思路顯然就是人類非理性認知的慣常錯誤。
用一個特例并無法讓一個統計規律失效,無論再強的趨勢也總會有少量與之相悖的特例存在,這是概率統計的性質決定的。
概率統計的結論不僅要警惕“鮮活性”個案證據的陷阱,而要注意結論推廣的條件。
事實上,任何的科學結論都是有邊界的。踏出邊界一步,真理就有可能變成謬誤。
還是來說面孔識別的研究,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的韓世輝教授團隊就顛覆了“識別自己面孔最快”的結論,他們發現對于中國人而言,識別老板的臉是最快的。
這是因為在集體主義文化中,等級關系對自我意識的影響較大。所以,同樣的實驗,在不同文化情境中的結論有可能是不一致的。
有意思的是,人類的概率推理能力正是心理學家們的一項主要研究內容。
許多心理學者都指出,概率推理的基本原則在大多數人的頭腦中都沒有充分地發展起來。
著名心理學家、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教授在對人類決策的研究中發現,相比于理性的、自控的、復雜的“慢系統”思維,人們更容易用經驗的、直覺的、自發的“快系統”來進行決策。
而學習概率思維,認清統計推理中的誤區,能夠有效地避免“直覺成為錯覺”。
第一個誤區:對概率信息利用不充分
我們曾討論過具體的“鮮活性”事件信息對抽象的概率信息的負面影響,過分看重臨床證據而忽視基礎比率,就會讓我們產生認知錯覺。
舉例來說,假如每1000人中會有1人攜帶HIV病毒的概率,一種HIV病毒的檢查方法具有5%的陽性誤診率(即錯誤地將未患病的人診斷為患者的概率),我們隨便找來一人參加該項檢查的結果呈陽性,那么此人是HIV攜帶者的概率是多少呢?就算許多學過科學知識的人也很容易給出錯誤的回答。正確的答案不是5%,而是1.96%。
推理的過程是這樣的:1000人中只有1人真正攜帶HIV病毒,在其他999人中,該項檢查的虛報率為5%,即是有49.95人被誤診為陽性,再加上那名真正的攜帶者,一共是50.95人會呈現陽性反應。而這些人中真正的攜帶者只有1人,所以在結果呈陽性的人中確診得病的概率只有不到2%。對個案證據線索(5%)的過度重視,才讓我們容易忽略對先驗概率或基礎比率(1‰)的有效利用。
第二個誤區:對樣本大小信息的誤用
假設有兩家產科醫院,大醫院每天有50個嬰兒出生,小醫院每天有20個嬰兒出生。如我們所知,嬰兒是女性的概率大約為50%,但是每天的具體情況是不一樣的。兩所醫院各自記錄了每天降生女嬰的比例高于60%的天數,那么哪一家醫院記錄的天數多呢?“幾乎差不多吧”——這是大多數人的回答。
我們在這里常常忽略樣本量的大小對結果的影響——在不考慮其他因素時,樣本量越大,我們的數據結果越接近真相。
你肯定知道拋硬幣的游戲。假如我只拋十來次,得到正面的頻率未必是50%,而我若是拋數千次甚至上萬次,得到正面的頻率將逐漸趨向50%。在這個問題中也是同樣的道理,小醫院由于樣本規模較小,更容易得到離總體平均值(50%)較遠的結果,所以正確答案是小醫院記錄了更多女嬰比例高于60%的天數。
可見,在概率統計中,樣本規模是會對結果可信度產生影響的,這對理解心理與行為科學的研究來說至關重要。
第三個誤區:“賭徒謬誤”
一名賭徒參加“猜大小”的賭局,前三次擲骰子的結果都是“大”,那么下一次賭徒會選擇押“大”還是“小”呢?也許他會覺得,“大”已經連續出現了那么多次,下一次出現“小”的可能性比較大。
顯然,擲骰子是獨立事件,先前的結果不會對下一次結果發生的概率產生影響。
現在看上去他犯了一個明顯的錯誤,但是生活中我們還是常常扮演“賭徒”的角色進行非理性的決策。許多封建保守的夫婦常常有這樣的執念——“我們已經生了三個女孩了,這回一定是個男孩”,也是犯了“賭徒謬誤”的認知錯誤。
再如,有一家音樂播放軟件公司常常收到用戶的意見,許多人抱怨播放器的“隨機模式”并不隨機,他們常常會碰見同一首歌連續重復播放的情況。
我們的確是該為這家公司打抱不平,因為真正的隨機抽取不會刻意地讓結果無重復地輪流出現。后來,這家公司改變策略,設計了一種“假隨機”,用戶果然沒有同樣的抱怨聲了。這家公司就是美國的蘋果公司,后來的大多數音樂播放器也紛紛效仿iPod,讓“隨機模式”成為了一種可控的套路。
偶然因素
假設你收到了一封電子郵件,是一家數學團隊開辦的公司發來的,內容是關于足球聯賽中某場比賽結果的免費預測。
或許你會不屑地將它丟到垃圾信息,即使你注意到這個郵件真的預測正確了,也會將其歸結為僥幸的猜中。
過了幾天,你又收到這家公司關于下一場球賽的預測,當它又正確預言了獲勝的球隊時,你可能或多或少有些好奇。
當接下來的兩場球賽結果紛紛被如期而至的郵件成功預測的時候,你將感到不可思議,同時也會驚嘆不已。
然后,這家公司郵件告知你,如果你支付400元,他們將為你預測本季聯賽所有場次的比賽結果。看起來似乎是個非常誘人的交易,但是如果你掏了腰包,就徹徹底底地上當了。
這家公司的運作方式極有可能是這樣的:在一間狹小的出租屋里,幾個騙子向8000名球迷發了郵件,一半預測甲隊獲勝,另一半預測乙隊獲勝,于是就有4000人收到了成功預測的結果,而另外4000人也絲毫不會在意這封郵件。
下一次,他們只需要用同樣的方法向成功預測的4000人發送郵件,依然是兩種結果各半的預測方式,再下一次他們也只需要給正確預報的一半人發送郵件。
依次類推,將會有250人收到連續五次預測正確的郵件,他們中大多數人會認為這個預報足夠靈驗。哪怕只有50人愿意花400元購買后續的預報服務,這都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了。因為對于騙子來說,他們除了發發電子郵件,根本不需要什么成本。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對球賽勝方的預測原本是一個純粹的隨機事件,由于披上了一層人為編造的邏輯的外衣,就顯得像是由可預測的因素造成的。
然而目前世界上大多數的事件和現象都無法用系統性的因素完全地解釋清楚,我們必須要對偶然的因素足夠重視。
偶然性和隨機性的規律支配著這個世界運行的方式,比如每個生物體在遺傳的過程中都會經歷基因的重組和變異。
心理學所研究的現象更是可解釋的系統性因素和暫時無法解釋的偶然因素共同地、交互地作用的結果。
這也就是為什么心理學者無法回答“你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嗎”這個問題的原因,因為我們只能對總體趨勢作出概率性的預測,而無法精確預測個體的行為。
偶然因素代表著研究中始終存在的不確定性。當一種現象無法被系統的原因解釋清楚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偶然因素的存在,而盲目地將無意義的理論強加于隨機的事件。
相比于“偶然”,我們更希望把生活中的“巧合”當作是“緣分”或“超能力”。每當這個時候,你就要再好好回顧一下那個球賽預測的騙局了。
形象困境
以目前的情況看來,民眾對心理學存在著極大誤解,甚至可以說是對科學心理學一無所知。
我們去書店看看展架上陳列的心理學讀物就可以明白這一事實。在心理學類的專架上擺放的,要么是早期的經典精神分析心理學著作,要么是充斥著心靈感應、通靈術等超自然現象的偽科學書籍,還有就是介紹各種“心理療法”自助類書籍,而真正的科學心理學讀物則寥寥無幾。
書店中的這三類書籍,極大地降低了心理學在公眾心中的形象,使心理學看上去就像是一門非常膚淺的學問。
我們已經探討過老式的精神分析觀點不為科學心理學所接受的一面,也分析過偽心理學自我炒作的慣常把戲,現在不得不講一講自助類讀物的誤區。
由于大眾太渴望了解自己的心理世界,自助類心理學書籍往往能成為書店里的暢銷產品。
然而市場上的絕大多數自助讀物都是勵志類、成功學、“心靈雞湯”式的偽心理學,或者是對老生常談的人類行為的重新包裝。
甚至有個別不負責任的心理學專業人士,受利益的驅動,也開始任性地著書立說,聲稱自己發明了獨特的“新療法”。
這些讀物很難通過心理學檢驗程序的驗證和嚴格的同行評審,只會使公眾誤解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和目標。
畢竟,圖書出版和網絡傳媒都帶有商業性質,它們多會迎合消費者的胃口,而少有關注是否科學。
最令心理學研究者們感到失望的是,書店里少得可憐的真正有價值的心理學讀物,往往會被歸在其他科學類別的圖書展架上,散落在計算機科學、生物學、神經生理學專欄的叢書之中。
同樣的,心理學研究者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常常會被分到其他學科的院系,心理學家的頭銜常常被認知科學家、人工智能專家、社會生物學家等名稱所替代。
就連當代最杰出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的心理學研究成果,被授予的都是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導致了心理學的貢獻常常被忽略、被掩蓋、被抹殺!
有句話叫“人人都是心理學家”,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懂得使用內省、個人經驗、個案和見證等方法來進行心理和行為的分析。
然而科學心理學顯然觸犯了這一套直覺心理學理論的利益,也否認了“人人都是心理學家”的事實,這正是與“偽心理學”背道而馳的地方。
由衷地希望你在讀完這本書之后,能夠對科學心理學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
思考:
1、我們有基于理性與基于直覺的兩種思維系統,你在平時的生活中更偏向于哪一種?你覺得這種思維方式有什么好處?又有什么壞處?
2、讀完本書后,相信你已經可以大致辨別真假心理學。請想想,你在朋友圈或公眾號文章里看到的心理學知識或是所謂的可選理論中,哪些是披著羊皮的狼?請試著用福爾摩斯般冷靜而富有層次的語言揭露它的謬誤之處,并記錄下來,與同伴分享你得來的真相。
本文摘自加拿大心理學家KeithE.Stanovich著《對“偽心理學”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