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很多TED的視頻,其中不乏相關自我成長和自我升值的其中有一個印象頗為深刻《20歲光陰不再來》而我想說的不是20歲——30歲這個階段特別重要,而是,如何自處特別重要,30歲以后我們又將重新踏入家庭,踏入那個我們曾經千方百計想要擺脫的一畝三分地,我們變得安于現狀,不敢于和一切抗爭,更多的是責任,社會價值觀以及一些甚至頗有狗血意味的事情,然后身邊的人就會說,這是這個階段應該做的事情,大多數人都是這么過來的。
而我想問這些別人說的話,別人認為該做的事是否真的有必要?
我們接觸越多的人,越多的事是否真的會迷失自己,迷失在所謂的集體主義大熔爐中。
如果真的是這樣我想我是不愿意的,也不會做的。
想必,我這樣的人一定是很讓人頭痛的吧?
太多特立獨行的想法,太多為什么,太多懷疑,太多焦躁,太多的不確定。
正因為這樣我選擇一個人獨行,因為無法保證別人的人生選擇“獨”,因為無法不對自己的信念做出行動所以選擇“行”。
在這個過程中我選擇做自己的伙伴,自己的愛人,自己的反對者,自己的支持者。
不清醒時我看書、看電影、旅游、參加公益;
清醒時我工作、做出選擇、就事論事;
我也有失誤的時候,有問題的時候,自我解決深挖,絲毫不手下留情,自己給自己下藥
自己監督自己寫文章、閱讀、畫畫、反思;
就像那首歌阿桑的歌《葉子》寫的:我一個人吃飯、旅行、到處走走停停,也一個人看書寫信自己對話談心。
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
想必與人交際我更喜歡一個人,人際中太多照顧,妥協和不滿。
自己和自己的時候那種舒服自有,只有一個人的時候才能徹徹底底的感受的到。
回顧了一下我進步快的各個階段,好像都是一個人度過的。
沒有父母的陪伴、沒有愛人的呵護、沒有朋友的牽絆、沒有很多很多……
不只從什么時候起,我越來越珍惜自己獨處的時間,就好像知道它就要結束了似的。心中有不安有不舍,有焦慮。
享受孤單,期待知己這是最好的狀態吧?
高山流水遇知音,俞伯牙如果沒有遇到鐘子期有會有怎樣一番場景?
是寂寞、還是孤獨......
是迷茫、還是踟躕......
是期待、還是慶幸......
不好意思,寫著寫著,我的內心又開始狂歡起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