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李白《將進酒》
1
眾所周知,心理學那套一直有這么個測試,問你是喜歡狗還是貓?
喜歡狗的人是Dog Person:開朗樂觀,愿意主動跟人親近,樂于團隊合作;
喜歡貓的則是Cat Person:性格孤獨,不太合群,喜歡一個人呆在角落,或睡覺或發呆或忙活——除了在《貓和老鼠》里,你肯定沒見過兩只以上的貓,分工合作地團隊捉鼠吧。
這個測試后來被用爛了,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結果有些明明喜歡貓的人——不管是公司應聘,還是相親約會,抑或是幫派交流,一旦被問到,也會毫不猶豫地聲稱喜歡狗。
說實話,我曾有一陣子就是這樣。
別人問我,兄弟啊,你到底是喜歡狗還是——貓字還沒出來,我就條件反射地說當然狗啦!簡直比巴甫洛夫的狗還要反應敏捷。
但其實,每次說完之后,一種厭惡到接近惡心的感覺就會從心底泛起。
這種感覺,就像是明明是同性戀,卻要每晚被迫跟異性滾床單一樣(沒任何歧視之意)。
所以我敬畏像庫克,蔡康永和“謝耳朵”那樣的人,他們敢于活出自己的態度,正如我佩服那些敢于孤獨的人。
須知道,做一只適當孤獨的貓,永遠要好過做一條見人就急于親近的狗。
只有適當的孤獨,從物理到心理上留有自己的空間,不急于向權威或是權貴、世俗甚至惡俗搖尾巴,才能真正的獨立思考。
2
小時候,我家養過一條狗,很可愛很神氣,經常跟當時同樣可愛的我出去玩耍,很神氣很歡快。
后來,家里的老鼠多了,然后就養了一只貓。
如你所料,貓有貓品,狗有狗性,他們之間的相處并不是很愉快,甚至可以說針尖對麥芒。但我卻無偏差地恩寵他們:出門之時,肯定帶狗;回到家后,就會陪貓。
后來上了大學,學業不太順利,感情非常坎坷,文學之路也不順暢......不知何時,我成了心理學所測出來的那種cat person,任由孤獨成了我的座右銘:一個人去自習,一個去圖書館,有時候哪怕跟一大群人在足球場上狂奔,也感覺自己像是一頭風中孤獨的狼(這里就不太好用貓來形容了)。
大學畢業后,在職場上混,被迫成了一個典型的dog person,努力親近身邊的同事,特別是領導,領導的領導,領導身邊的紅人......有段時間,我幾乎成了一條見人就湊上去的狗,恨不得討所有人喜歡。
但這樣的結果是非常累,而且很多失去吃力不討好,因為這并不是一個人該有的狀態。
......
由此可見,人是環境的動物。不管是“貓人”還是“狗人”,都可能因為個人的境遇變化,而隨之改變。
但其實,一個人真正平衡的狀態,是敢于孤獨,也不畏人群。有自己內心的安全區,也愿意不斷地擴大舒適區。
3
《瓦爾登湖》是美國著名作家梭羅的代表作,書中詳細地記錄了作者獨居瓦爾登湖畔兩年多時間里的所見、所聞和所思。
這本書之所以能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夠暢銷,放在我書柜上最顯眼的位置,是因為它成為了一個象征。
它讓我們發現了一個人與自然的浪漫,一種對理想的執著追求,還有一種人類永恒不變的希望接近自然并與之融合的愿望。
毫無疑問,獨自生活在瓦爾登湖的梭羅是孤獨的。但其實在內心層面,他卻比同時代的絕大多數人豐富。
大家應該聽過這樣一句話吧:
“我從沒有見過一個不孤獨的人,會發出耀眼的光芒。付出不一定馬上就有回報,除非他是鐘點工。”
不少的朋友應該知道,這是大名鼎鼎的微信之父張小龍的名句。但你可能不太清楚,說這句話的時候,是在微信成立剛剛三周年,那時的微信一點都不火,干不過qq,也搞不過短信,甚至飛信和msn都可以分庭抗禮。
可現在呢,那些曾在各路混戰的諸侯們,如今安在何方?
敢于孤獨,才能成就不孤獨。心中無敵,方能無敵于天下。
4
曾經,有一個著名的禪門僧人問道:
“一只手的掌聲是怎樣的呢?”
確實,一只手也能發出掌聲,比如說穿梭于清風中,浮曳于流水里——而且因為互聯網的關系,兩個天在各方的孤獨者,也能夠進行心靈的溝通。
這讓我想起了諾基亞公司最強勝時的開機畫面:一左一右,一男一女,兩只手伸出來,然后牽在一起。
可惜的是,一直宣揚”科技以人為本”的諾基亞,已經在市場洪流中黯然退場。而物質空前豐富的人們,也變得越來越孤獨,正如三木清所說,孤獨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個人里面而在許多人中間。
所幸的是,諾基亞據說要卷土重來了——雖然我不知道它能不能活下來,能夠活多久,但我卻非常確定的一點是:
不管是被動還是主動,人終究會于繁雜萬千中回歸內心,擁抱自己,做適當孤獨的貓,而不是見人就笑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