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部分漢朝將軍號的研究】
雜號將軍的起源
?????一開始漢文帝只有大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漢武帝時期的大將軍衛青、漢武帝為霍去病專設了重號將軍——驃騎將軍,位次大將軍。
元狩四年漢武帝定下法令,讓驃騎將軍的官階和俸祿與大將軍相等,金印紫綬,位同三公。
? ? 就是在漢武帝時期,經常征伐匈奴,有軍功的將軍太多了,所以將軍的名號也開始逐漸增多,像——
????漢武帝,元光六年,驍騎將軍李廣,多次討伐匈奴。
????漢武帝,元朔元年,材官將軍李息,和衛青多次討伐匈奴。
? ? 漢武帝,元鼎五年,樓船將軍楊仆,統領水軍主力。先后擊南越、朝鮮。
? ? 還有伏波將軍、貳師將軍、渡遼將軍、龍驤將軍、強弩將軍、拔胡將軍、浚稽將軍、貳師將軍、橫海將軍、樓船將軍、將屯將軍、護軍將軍。
? ? 除了霍去病的驃騎將軍以外,其他雜號將軍的名號并沒有任何設定的規律,名號之間也無上下級關系,因此統稱雜號將軍。
將軍號的劃分
????這期間將軍號被劃分成重號將軍和雜號將軍兩類:
重號將軍
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四方(皇帝前后左右四個軍團)、四征(東南西北四路集團軍)、四鎮(東南西北四路鎮守集團軍)、四安(東南西北)、四平(東南西北)
雜號將軍
除了重號將軍以外的,統稱為雜號將軍,又稱列將軍。等級都在重號將軍之下,然屬將軍序列,比中郎將高級。
雜號將軍的疑惑
? ? 很多人讀《三國志》和同時期的史料時,會產生一些,xx將軍比xx校尉好。
????例如靈帝時期,四大中郎將盧植、朱俊、皇莆嵩、董卓,他們雖然是中郎將,按等級推是——將軍>中郎將>校尉>軍司馬/別部司馬,但是軍權比三國中后時期的很多將軍大得多了。所以,我們研讀史料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個陣營的主體是誰。
? ? 例如劉備陣營,他們的名號封得都很重,有點類似于現在一些小公司,干的是別人大公司專員的活,卻號稱經理、總監,這么一個概念。所以看劉備陣營的時候,就要注意了,他們的將軍名號都是虛高的,例如我們經常說的趙云,最高封到四征之列,如果在漢朝,那可是很高的,可是在蜀漢,基本上是通貨膨脹了。例如,霍峻,帶自家私兵數百人投靠劉備,就被封了中郎將,和靈帝時期的四大中郎將比,差了數百倍的軍權。到了入蜀之后,升為裨將軍,比中郎將高級了,可是人數不過千余。
? ? 如果到東吳孫家陣營,馬上就不一樣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東吳的名號是堅守東漢的名號制度的,像程普、黃蓋、韓當、董襲、蔣欽、周泰,這些人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時候,才是別部司馬,最低的軍銜,但是每個人都率領兩千士兵,五十騎兵的配置了,比蜀漢的裨將軍霍峻的軍隊還要多一倍。
? ? 如果是前期研究董卓、袁紹、袁術手下的時候,就要注意了,他們一般都是沿用東漢習慣,像董卓的就最接近東漢,手下少數幾個中郎將:董越、段煨、牛輔、胡軫、徐榮,再下去才是校尉李傕、郭汜、樊稠、張濟、李蒙、王方,再下一級華雄等諸將。但是等到李傕、郭汜挾持皇帝的時候,就全都亂套了。
一些三國時期的雜號舉例
【常用】
建威、建武、振威、振武、奮威、奮武、揚威、揚武、廣威、廣武
威東、西、南、北
昭文、昭武
宣威、威遠、寧遠、度遼、安夷
【猛獸型】
龍驤、鷹揚、虎翼、虎牙、虎威、虎烈
【征伐型】-動詞型
破虜、征虜、伐虜、討虜、平虜
破逆、征逆、伐逆、討逆、平逆
破狄、征狄、伐狄、討狄、平狄
蕩寇、征寇、伐寇、討寇、平寇
【輔助型】
安國、輔國、輔漢、綏軍、鎮軍、護軍、翊軍
【特殊部隊型】.
折沖、輕車、積車、積弩、強弩、渤騎
【水軍型】
樓船、伏波、橫江、凌江
【護衛型】
武衛、中衛、中堅、中壘、牙門(注意牙門將軍和牙門將是兩個不同的含義)
【文官型】
軍師(諸葛亮、荀攸擔任過)
興業(李嚴擔任過)
雜號將軍舉例:
奮武將軍、建武將軍、伏波將軍夏侯惇
都護將軍夏侯淵
歷鋒將軍、都護將軍曹洪
破虜將軍孫堅
討逆將軍孫策
橫江將軍、昭武將軍魯肅
武威將軍呂蒙
輔吳將軍張昭
蕩寇將軍關羽
征虜將軍張飛
討虜將軍黃忠
牙門將軍、翊軍將軍、鎮軍將軍趙云
牙門將軍、鎮遠將軍魏延
揚武將軍、護軍將軍法正
興業將軍、輔漢將軍李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