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有價值的勞動是無差別的嗎?
按照咱們從小從小學到的政治經濟學,勞動,也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所謂的無差別的意思是你可以換算。高水平工人,比如說經理的勞動效果肯定比普通工人高,可是他為了達到這個水平之前付出的學習勞動成本也高,你把這個成本計算進去,就得到更高的工資,那歸根結底,一切都能換算成社會平均勞動時間。高和低沒有本質的差別。
然而現在學者,認為資源的內在價值是一回事,而人怎么利用這個資源是另回事。如果人能夠善加利用,就可以給任何資源創造新的價值。
那么,以我之見,既然這種創造新價值的活動是事先沒有指望,沒有固定套路,本質上不可預測的,所以不能算無差別人類勞動。
無差別勞動,是在大機器,大工廠時代,可是如今時代早變了,按固定套路干活,無差別勞動的工作早晚會被機器人取代,現代人,應該盡量干那種有差別的勞動,也就是創造。
二、儉省者思維是不是等于吝嗇?
所謂的劍省思維不等于是吝嗇,儉省,是一種思維模式。美國學者索南史恩在《儉省:釋放少的潛能,取得多的成就》一書說,儉省思維有三種好處,第一,儉省者關注長遠目標。第二,儉省者的攀比心理比較弱,不會陷入追逐者的絕境,第三,重要的是儉省者總是盡可能利用現有的資源。真正的儉省不是買不起,是我不想買。這種儉省能激發人的創造性。
三、人在什么情景下創造性最高?
人在受限制條件下的創造性是最高。有這一個有趣的實驗。讓小老鼠撥打一根杠桿,有的小老鼠可以隨便撥打,有的小老鼠被限制,只能用右爪撥打,結果一段時間以后,受限制組的老鼠學會的各種不同的撥打方法,而自由組老鼠會的方法反而較少。
這其中的原理就在于,限制條件下,你不得不對現有資源開發出新的用法,這個新用法往往很有創造性。反過來說,如果要什么有什么,你可以用新資源來實現新功能,那就根本沒有必要研究什么新用法,也就沒有創造性。
上面說的儉省就是這么一種思維模式,主動給自己設定一些限制,專注于給已有的資源開發新用途,而避免陷入一味求多的追逐者絕境。這樣思考無差別和有差別,根本區別不在于勞動強度大小,而在于你有沒有創造性,如果得到的套路固定下來,以至于別的人也可以輕而易舉的復制,那么這個勞動的附加值就降低了,其實我們做任何工作都是這樣,那么據此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一、最有價值的勞動是有差別的勞動。是你能不能給手里的資源增加一個創造性的附加值。二、獲得創造性的一個好辦法是人為設定一個限制,逼著自己在一個框架之內,設法發揮。
四、刻意練習會成為專家嗎?
什么時候練習最有用?成為專家的辦法是刻意練習。你要練習1萬個小時才能成為專家。
可是練習時間長短和實際工作表現之間到底有多大聯系呢?
有這樣兩個經典的結論:
第一,有嚴格固定規則的領域練習的作用最大。比如國際象棋就有非常嚴格的規則,在國際象棋的領域,一個人的總練習時間,能夠解釋他26%的表現,在音樂領域,練習時間長短能解釋21%的表現。然而,教育、編程、航空飛行這些更常見的職業往往沒有什么固定的規則,發揮更加復雜。一個人的練習時間,居然只能解釋不到10%的表現。
第二,環境局面越是可控,可預測,練習的作用越大,局面如果是復雜多變,不可預測的,練習的作用就很小。綜合統計,在那些最可預測的環境里練習,能解釋24%的表現,在最不可預測的環境中練習,能夠解釋的只有4%。
練習其實就是練襲套路,真實世界里的工作套路并不固定,高水平工作,要求你臨場發揮,要求你借鑒不同領域的知識,只靠年輕時候的刻意練習,當一個領域的專家還遠遠不夠。
五、21世紀什么人才最貴?
21世紀,什么人才最貴呢?答案當然是天才最貴。但天賦無法復制,可遇不可求,是最稀缺的資源。
那么,什么人才是第二貴呢?答案當然是多面手。
美國學者索南史恩舉了個例子。中國有個流行詞匯叫“斜杠青年”,下面我們要說的這個人就是特級斜杠青年,斯多里.馬斯格諾雷夫是NASA的宇航員,他還曾經是數學家,程序員飛行員,軍人,研究人腦的科學家,外科醫生。事實上就是他在NASA工作的30年間,馬斯格雷夫每個月還有三天時間去醫院給人做手術。馬斯雷馬斯格雷夫沒有高中畢業證書,念到一半就退學了,在機場擔任過一段時間電氣工程師,他看人開飛機,自己也想開,就重返校園讀大學,結果就一發不可收拾的拿了很多學位,數學學士,化學學士,工商管理碩士,生理學和生物學領域碩士,文學碩士,醫學博士。
像這樣什么都懂的人應該干什么去呢?學這么多有什么用呢?
今天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需要很多專才,教育系統培養的也是專才,可是真正值錢的卻是通才,尤其是領導職位,比如一個公司的CEO,應該在各個領域都有所涉獵才行。據統計。通才式CEO的平均工資比專才式CEO高出19%,相當于每年多了100萬美元。這是一個需要通才的時代。
可是刻意練習容易刻意,但是成為通才,似乎很難刻意。你很難抱著實用的目的學習廣泛的知識,到底哪個知識有用,應該在各個領域投入多少時間最劃算,這種優化問題根本無解,通才本來就是為了應付復雜問題和不確定的局面。真正的斜杠青年追求的不是簡歷上多幾個斜杠,而應該培養廣泛的興趣,把知識本身當成回報。年輕人應該多講講刻意練習,出來混,多想想功夫在詩外。
可是我們搞的這種教育,強迫小孩每個周末出去學習各種才藝,長大了越學越專一,什么吹拉彈唱早就不用了,這是不是本末倒置?
后記:作為學校,怎樣做才能培養出拔尖創新人才呢?這是一個時代命題,在學習區刻意練習能達到高手水平,但僅僅靠在某一個領域可以訓練顯然不行,據統計,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是興趣廣泛的人。興趣涉獵的面越廣泛,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距離越遠,越能激發創新能力。君不見,愛因斯坦喜歡拉小提琴嗎?華羅庚喜歡古代詩詞嗎?錢學森喜歡音樂嗎?所謂博觀約取,大概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