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了一天,下班時間終于到了,打開微信朋友圈,看到朋友分享今天下午吃到的芝麻糊,黏黏的芝麻糊上,撒著星星點點的花生碎,隔著屏幕都能聞得到碗里散發出來的香甜味。東莞本地素來有四月初八吃芝麻糊的習俗。這一刻,突然想家了。想起兩百多公里外的老家及雙親了。
老家有四月初八吃雞屎藤糍的習俗。記憶中的童年,每逢今天,家家戶戶都會摘雞屎藤過節。今天的老家,該到處是雞屎藤糍的清香味吧?雞屎藤這名字有點不待見,但是卻有清熱下火、祛濕解毒的養生功效。把它從野外扯回家,摘下嫩葉,洗干凈晾干水,混合著泡好的大米磨成漿 ,跟蒸腸粉一樣蒸熟了,就是老家四月初八的應節食品雞屎藤糍。喜歡味道濃一點的,會放比較多的雞屎藤葉子,蒸出來會綠到發黑,喜歡味道淡一點的,就少放一點,蒸出來是淺淺的綠。不管是深是淺,咬一口下去都是滿口的清香。
農歷四月,南國到處早已是一片深深淺淺的綠意滿枝頭,夏的腳步已經悄悄來到了。經歷了N久的潮濕到空氣幾乎都可以擰出水的回南天之后,吃雞屎藤糍,該是最好的保健養生食品了。
久在石屎森林謀生,到處充斥著深加工的精細食品和大棚種植出來的四季不分的蔬菜。吃什么,是一個大問題。大前天,周末,趁著休息去了一趟久違的菜市場。早熟的荔枝“三月紅”已經紅紅綠綠挨挨擠擠地在喧鬧的菜市場里露臉了。黃瓜、絲瓜、莧菜、豆角等本地當季蔬菜更是琳瑯滿目,一派生機。心里那個歡喜,如同碰到了久違的老友,明知道一下子吃不了多少,還是毫不猶豫地買了很多回家。
“老爸,你有病,得治。”兒子看出我的小心思,一邊給挑蔬菜的我打下手拿東西一邊跟我開玩笑。
是呀,有病,得治。這病還真不輕。不喜歡逛家門口高大上的超市,反而喜歡驅車去逛接地氣的小農貿市場,還專喜歡跟那些自產自銷蔬菜水果的大叔大嬸搭訕聊天,不問價格就直接往袋子里裝。其實不為什么,我只喜歡這種感覺,跟他們聊天搭訕,仿佛回到了那個生我養我的小山村,讓人感覺舒服。
那天買完菜回家,打電話給媽媽,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她告訴我,清明時候忙著插秧,今春種下的花生發芽率不高都沒時間去補種,這不,這下子都開始開花了,估計今年的花生收成沒有往年好,又說,前些天暴雨,可能把低洼的田都給淹了。再聊,又說到端午節打算包多少粽子,問我們回不回老家過節。
才過了三天而已,就忙得差點忘記了今天是在過節。我對芝麻糊沒有太大的興趣,遠在他鄉,雞屎藤糍是吃不上的了,暫且敲一下鍵盤,碼一點文字慰藉一下這顆思鄉的游子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