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篇熱文,題目叫:一件小事反映出來的階級固化現象,作者是國家博物館的講解員,網絡ID:河森堡(這個人挺牛逼的,因為向自己的偶像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致敬取了這么個名字,在一席上講智人的歷史話鋒恢諧幽默、語言生動形象,題目叫《進擊的智人》,建議去看看,你一定能聽懂的)。
按時吃營養餐比上題課重要
國家博物館接了一項任務,就是給北京市的中學生上課外歷史課。在文章中講了遇到的兩所對比鮮明的學校,一個是在北京東郊的某中學,因為學校離市區比較遠,到的時候比預定晚了一個小時,而且一來老師提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要提前一個小時返校,正常學校的參觀時間是2小時20分鐘,已經耽誤一個小時了,這樣一來,這群學生參觀的時間就只剩下20分鐘了。老師的理由是,學校訂了營養餐,送餐公司如果多等一些時間是要多收費的,所以必須按時趕回去吃營養餐。在他們看來,“按時吃營養餐”的價值大于“到國博上專題課”。
我們要繼續上課,耽誤老師吃飯了
第二個學校是在北京東四附近的某著名重點小學,河森堡同學問他們一個問題,說“北宋之后是哪個朝代?”本來是想引導他們說南宋,進而講岳飛抗金的故事,沒想到有一個小朋友說“偽楚”(這個朝代是金把北宋占領之后建立的一個傀儡政權,因為存續時間太短而且沒有合法性,所以在歷史上基本就沒有提及它)。 河森堡同學強掩尷尬的笑容,冒著滿腦門子大汗問小朋友“為什么是偽楚呢?”“因為張邦昌登基是在三月,趙構登基是在五月”,說實話,不要說當時在現場聽到這樣的回答,我看文章讀到這里的時候自己也感到汗顏。
再看后面,跟前面那所中學形成巨大的反差。快到飯點的時候,因為博物館內部餐廳就餐有固定時間,所以叫同學們先去吃飯。當帶隊老師問那些孩子“你們是去吃飯還是繼續上課”的時候,所有小朋友無一例外地都回答“繼續上課”,接著,帶隊老師一番話真是讓人備受感動和鼓舞,“老師,真對不起,孩子們下午和晚上還有其他的課程,怕是來不及吃午飯了,能不能麻煩您繼續給同學們上完課?您喜歡吃什么?我去幫您把飯買好。耽誤您吃飯,實在是對不起,我們一個星期才能來一次國博,確實不容易,您原諒我們。”
階層會越來越固化嗎?
文章的最后,作者引出一個問題,就是精英家庭和普通家庭的對比,一般家庭的孩子要是能在階層上翻盤,都可以算是人中龍鳳了,而精英家庭的孩子,他們僅僅做到不搞砸就已經能在上層了,但他們不僅沒搞砸,還往往做得更好。這樣下去,社會的階層會不會進一步固化呢?
答案是肯定的,階層越來越固化是必然的,我沒有在國外生活過,但聽過不少有國外生活經驗的專家和學者分析說,中國目前還是流動性最強的國家,但未來的階層固化是必然的。
階層客觀存在,但與我何關?
這篇文章有點類似于2009年在天涯上的那篇《我奮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和2014年一個銀行HR寫的《寒門再難出貴子》,不過今天這篇文章比前兩篇相對有價值多了,前面的這兩篇我不建議大家去看,如果心志不夠強大,容易受影響的人看完會感到深深地絕望,人都有畏難情緒,在看到前方如此艱難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放棄,但如果是未知的,還有可能因為一點點甜頭一步一步邁過去。
如果一篇文章只是帶來震憾,只是帶來刺激,我想,價值就不大了,這種情緒過后按照二八法則劃分的話,我想80%的人應該是表示絕望,而且還會理所當然地覺得自己之所以不夠優秀是因為出身的客觀環境,進而表示自己反正努力也沒用,這也是為什么這種文章之所以成熱文的原因,就好像剛好給不努力的自己找到一個證據確鑿的借口,心里一個勁地認同,然后隨著意志肯定消沉。
成功學勵志故事往往是把所有的有利客觀條件給忽略,一個勁地喊口號,打雞血,讓你情緒高漲,別人通過這樣的努力能夠成功,你也肯定可以,對成功只進行簡單的單維分析,甚至給成功的定義也是單維的,無非是物質財富上的收獲。
說回階層固化,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階層就從來沒有消失過,這是維持一個社會穩定的充分必要條件,但這個東西也帶來一個非常大的負作用,就是給人設限。絕大多數人會在潛意識里告訴自己“這不可能”,在心理學上,潛意識給帶來的影響可以說是相當于深入基因般的作用。
跳出潛意識——理性、反直覺
我可能會在很多的文章當中強調“理性”和“反直覺”,這也是我們需要不斷突破,超越自己的首要利器。第一所中學的那位老師,肯定是由于長期的思維習慣以及周邊的環境影響,以至于遇到價值判斷的時候下意識地作出了本能地選擇,如果有人來提醒一下“是按時吃營養餐重要還是上專題課重要?”我想,那位老師很快就能意識到,雖然心里會有小小的不舒服,但過后給自己思維轉變帶來的成就感肯定會另他感到欣喜。
所謂階層,就是包括出身環境和成長環境,如果任由這些環境影響自己,那無論你智商情商多高,人生的軌跡基本也是脫離不出來的,這個時候就需要獨立思考、理性判斷來掙脫這些環境給你形成的本能。
我們唯一能做的
做到獨立思考、理性判斷,非常重要的是需要知識的積累,思想的翅膀必須配上知識的引擎才能飛得更高更遠,知識匱乏是支撐不起獨立思考的大腦的。正如一位睿智長者所言,我們還是應該學習,努力提升一下自己的知識水平,永遠要虛心地學習,虔誠地學習,不顧一切地像瘋狗一樣學習。拋開階層的枷鎖,給自己的獨立思考留出一片足夠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