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語言成為我們社交最大的障礙
經常聽留學生講,國外很排外,留學生很難被當地社會接納,所以只好窩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雖然生活在英美,但吃的是中餐,講的是國語,朋友都是從大陸來的,看的也都是國內的新聞。除了周圍都是高鼻大眼的洋人,與生活在中國沒有什么不同。
我在國外生活了近二十年,深知這里面的問題。
比如說在國內,有很多外國人生活在這里,又有多少老外可以真正融入我們的社會呢?是你有意排斥他們,還是因為你和他們的交流很吃力:你說什么他們聽不懂,你放慢速度講他們還是聽不懂,你換了一個簡單的詞,他們還是擠眉弄眼,聳聳肩。就算中文好如帥哥大山,那也是表演時臺面上的話。深談肯定不行。
現代人講究節奏,什么都要快,看文章叫瀏覽,看手機要刷屏,人們是越來越沒有耐心了。讀文章看三行,不感興趣就不讀了。在這種一切求快的心理下,你想想,誰會有耐心去交一個,連自己說什么都聽不懂的朋友。我甩個笑話你都不樂,我還要費力給你解釋,為什么我講得很可笑,告訴他們應該捧腹大笑。我累不累啊,我圖什么呢?除非是為了和你學英語。但你永遠也不可能成為我無話不談的朋友。
如果你的英語太差,人家根本沒有耐心和你交往。
02
他們、她們的這種小貓,乖乖的性格會很難被外國人接受
我在網上看到很多人談,為什么印度人在國外比中國人要更容易被接納。
這有二個原因。
首先就是英語,英語在印度相當于母語,他們的英語水平與新加坡和香港人差不多。雖然發音聽起來很怪,但是他們能講出來,外國人也能聽懂。這是其一。
另外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學生闖勁不夠。如以外國人的眼光來看,可以說是極差。我們教育的孩子太乖,太老實,看了就讓人著急。中國家長的教育方式是讓孩子聽話,聽誰的話?小時候聽家長,長大了進入社會,你聽誰的?人家就不愛帶你玩。
我很喜歡《非誠勿擾》里的男孩,女孩。膽大,自信,表現欲極強,讓唱就唱,說跳就跳,想說什么說什么,沒有什么靦腆,不好意思,矯情的東西,非常自然,大方。如果他們的英語好,這種性格的人,一出國馬上就可以融入西方社會。
而我們大多數家長的教育方式,還是按照古代,民國時,三從四德的方式來教育子女。站要有站像,坐要有坐像,女孩子要文雅,端莊,笑不露齒等等陳年爛谷的東西。因為只有這樣教育出的女孩才能嫁出去。我要不客氣的講,這已經過時了。她們一生都要“繃著”,“端著”地生活,會活得很累。
看看嫁到國外的中國女演員們,陳沖,鄔君梅,這樣的女孩在國人看來可能是另類,看起來很野,不屬于那種溫文爾雅型,但外國人很喜歡。我覺得她們很自信,個性很強,非常自我,這就是好。誰不喜歡特立獨行的人呢?
我們不可能讓時間倒流,讓子女們從頭開始,但是有一件事可以立即拯救她們/他們,不論他們今年年齡有多大。那就是體育運動。我說的不是瑜伽這類運動,而是象軍人一般的強體力運動。爬繩,長跑,短跑,跳遠,跳高。把他們/她們身上的野性激發出來。不要讓她們習慣于“端著”過一輩子,太累。她們活得很累,我們看著更累。
03
不要顧及面子,要大膽交往
我們還是太看重面子。英語不好,不好意思講,怕出錯,怕出丑。
這是大可不必的??纯从《热?,新加坡人和香港人,那發音他們還敢張口?人家就敢,因為錯了沒什么。
我做過多年的營銷,深受其益。銷售也是逼著你從虛偽的包裝下解脫的一種方式。讓你見了陌生人不再害怕。我看過一個保險銷售人員的演講,一看就知道他是一個久經沙場的老手。這樣的人在中國行,在國外照樣行。因為他們的‘臉面’已經撕開了,不再有害怕的感覺??粗蝗喝郝牨姇r,他想的是他們兜里的錢,而不再是這些人怎么看他!
外國人都很饞,搞一個燒烤就可以把鄰居全招來,白吃他們肯定會來。有酒有肉的家庭晚會一般都會持續三、四個小時。哪有光吃不嘮的?肯定是邊說邊談。一來二去,一是交了一些鐵哥們,同時也提高了英語能力。
我剛出國時就經常搞一些家庭燒烤,不費什么力氣,也花不了多少錢。關鍵是融入了當地的社會。慢慢的,你的視野也就變了,知道他們關心什么,顧忌什么,什么話該說,什么不該說。幾年下來,就會比只讀書,上網,不出校門的人,會更了解國外的風土人情。
04
要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
我是和一批學生一起出國的。第一年我們還有一些交往。我讀研究生以后,就慢慢分開了。后來我有了工作,進入了當地的社會,他們大多數人還在學習語言,就更沒有什么可談的了。
在這十幾年中,也遇到了一些剛出國的留學生,感覺差異太大,覺得中國的學生們真的只是學生。習慣于看眼色行事,沒有自己的觀點,這是很煩人的。
外國人喜歡有主張的人。他們會問:對這個問題你怎么看?是想聽你真實的想法。如果你沒有任何想法,看著他們的臉色尋求想法,他們就會看不起你了,就會拒絕與你交往。
這一方面是由于我們傳統的教學方式,灌鴨式教育,老師講,學生聽,另一方面也與家庭的影響分不開。我們有多少家庭是鼓勵辯論,鼓勵孩子積極思考的呢?
現在網上最時髦的個一字是:“寵”。她被寵成了公主,結婚后她被寵成了皇后,離婚后她被寵成了 ——什么也不是?這是什么教育啊。這樣教育下的子女如何會有自己的主見,自己的觀點,如何有競爭力呢?
我看過一句話:社交是勢均力敵的。你連自己的觀點都沒有,人云亦云,人家為什么要和你成為朋友呢?換言之,你怎么能交到自己的朋友?融入國外的社會呢?
所以要不斷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更出眾,就會象吸鐵石一樣將朋友們吸來。
說實話,吸力太大也不一定就好。吸來蜜蜂,蝴蝶可以,但難免也會吸來蒼蠅。這就很討厭了。
還記得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嗎?她走到哪兒都能把朋友吸來,嚇得她都不敢交往了??梢娢χ蟆?/p>
所以建議朋友們對我上述的觀點有選擇的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