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生
? ?我們經常被問及:你是修什么宗的?很多朋友張口說“我是禪宗”“我修凈土的”等等……
嚴格上說,此問題不甚嚴謹,讓人無法準確回答。
?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關于對佛教對“宗”這一概念的界定。
? ?佛教中的教學、修行體系有三方面:教、道、果(也稱“因道果”、“基道果”或“境行果”)。教(境)即教理、基礎、理論、見地、世界觀;道(行)為實踐道路、修行方法,果為修行的結果。通俗的說,形成一個宗需有一套完整獨立的世界觀、方法論(教),依此理論形成一套修行體系(道),并按此體系統攝出結果(果)。如醫生看病,首先依照自己的醫學理論知識對病人進行病因判斷,然后根據病因的不同開出不同的藥方,結果則有可能治好病也有可能治不好病。
佛教體系誕生以來,真正符合上述理論、能稱上“宗”的、只有四個,即:大乘的中觀、唯識,小乘的一切有部、經量部。四個宗成型于大乘佛教的發展晚期。
即:小乘所有部派的思想都可歸納為一切有部或經量部的思想,換而言之小乘佛教體系中只有這兩個部派建立了完整的境行果;而大乘佛教發展出兩個宗(唯識、中宗),亦形成了兩套世界觀、兩套方法論,從而獲得結果。這才為佛教真正對宗的理解及嚴格界定。
? ?另外,佛教還從理論上安立八個宗派(即慈恩八宗):我法俱有宗、有法無我宗、法無去來宗、現通假實宗、俗妄真實宗、諸法但名宗、勝義皆空宗、應理圓實宗八種。但這八宗分析艱澀、流傳不夠廣,且也可以統攝在上述“四宗”之中。故而常說就“四宗”。
? ?而我們常說的“漢地八宗”或“十宗”(禪、凈、律、密、性、相、臺、賢等),與上述的“宗”,并不是一個概念。這種說法,是對宗這個法相的泛化,屬于泛指、俗稱。
? ?那漢傳佛教為什么會有這種說法呢?我們來了解下其發展歷史。
? ?a 佛教傳入中國
? ?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9年),漢明帝夜夢一金人,身上有日光環繞,飄飄蕩蕩從遠方飛來降落在大殿前。帝于次日上朝將此夢訴于眾大臣,太史傅毅博學多才,回稟說:西方天竺(印度)有一位得道的神號稱佛,能夠飛身于虛空中,全身環繞著日光,您夢見的大概是佛。漢明帝對傅毅的話很感興趣,遂請使者羽林郎中秦景、蔡愔、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途中遇到天竺兩位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遂請二人來中國。于是二人以白馬馱著經書和佛像一同回到洛陽,開始翻譯部分佛經(相傳翻譯的第一部經書為《四十二章經》)。漢明帝即命在首都洛陽建造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此為普遍認可佛教傳入中國的標志事件。
? ?b 格義佛學
? ?佛教剛傳入中國,不可避免接受中國既有文化影響。沿用漢地儒道文化的詞語、概念,翻譯解釋佛經,被稱作“格義”。漢末六朝,中國興盛儒家經學和玄學,佛教自然受到其深刻影響。關于漢傳佛教對“宗”這個概念的嶄新運用,則和儒家的學術傳統有關。
? ?c 儒家經文學兩派之爭
? ?漢初,儒家經學研究,開始形成兩派。即今文經學派和古文經學派。
? ?古文學派:古文經,指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儒家經書。始皇焚書期間,民間儒生將一些古文經書埋藏起來,至漢代前期相繼發現,如景帝時河間獻王以重金在民間征集所得古文經書,以及武帝時魯恭王從孔子故宅壁間所發現的古文經籍。近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就屬于古文學派。
? ?今文學派:今文經,則指漢初由老儒背誦,口耳相傳的經文與解釋,由弟子用當時的隸書(今文)記錄下來的經典。康有為,則是今文學家。
? ?d 漢傳佛教宗派概念形成
? ?儒家兩派經文學互相斗爭中,經師們也各自形推崇的各自的傳承、風格及方法,往往專門研究某一部典籍——即所謂的師門家法。這種做學風規范被引入到佛教之中,便形成漢傳佛教的“宗”的內涵。如提倡坐禪的,稱之為“禪宗”、弘揚凈土三經的為“凈土宗”、弘揚《華嚴經》的為華嚴宗、講《三論》的為三論宗……所以,這個語境下的“宗”,已與佛教中的“宗”的概念不再一致。
? ?e 利弊
? ?這種說法,有利有弊。
? ?好處是適應漢地風土,傳播方便;不好的是這種說法,不再包含“教、道、果”的修學體系,概念有失片面,不利于人們對佛教教育體系有整體把握。
? ?藏、漢兩地的佛教都屬大乘佛法,嚴格來說,無論在哪座寺廟出家、跟哪個師父修學,您不屬中觀思想就是唯識思想。思想,是教的部分、是理論、是見地,是基礎,是所有佛弟子都要學習,無論禪凈律密任何一宗都需了解的部分。
? ?再比如,藏傳佛教的各派(藏傳佛教由于沒有受儒家學風影響,故而遵守佛教法相,稱派不稱宗),其之間的差別,根本講是與最后的決擇見有關系。整個藏傳佛教中除了覺囊派外,都以中觀思想為根本核心見地。但是到了最后階段有不同。如格魯派以中觀應乘為根本見地;寧瑪派也屬中觀見,但更多持中觀自續見。根據不同見地再衍生出更多細微的見地和修行方式。
? ?這些細微的分別,涉及到極其深入的理論末端和修行實踐,一般的在家居士和初學者,還根本達不到這個水平。我們學的是基礎見地和思想——如我們現在學的《三寶概論》,是各宗各派共通的基礎知識,還未涉及到理論末梢的分爭。所以沒必要一開始就刻意標榜自己學紅教還是黃教等——因為咱還是在開始的共同基礎階段啊。
? ?因此,“禪凈律密,你學哪一宗?”的問法并不嚴謹。對于還在初級聞思階段的我們來說,在回答類似問題時應稱“我在學中觀的思想”或“我在學習唯識系統的經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