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id:gh_d74c4d28db3d
歡迎關注
大概兩年前,幾個同事吃飯時聊到工作話題。其中G先生說:“超過30歲去找工作還只問月薪多少,說明基本快到瓶頸了。”
這話說的,還怎么做朋友了?!
“不難理解啊,”G笑呵呵地說,“單純從報酬看,如果你有議價的資本,股權總得要些吧?再從高些角度看,公司的機遇和空間必須有足夠誘惑力吧。”
當時被全桌人diss壞了。因為知道的是,彼時G先生離職“待業”近半年,連工資都沒有好么。而不知道的是,他一直持有前東家的股份,2017年前東家股票價格翻了80%,同時引入資本融資,前景大好。
前幾天又約飯時,一走進電梯我們就看到一個招聘廣告:
? 相視一看,百感交集。
其實,從認定“一心得撲在工作上”的員工,到如今集萬千調侃于一身的中年人,我對收入的看法早已被顛覆了。
1
當你發現工資碰到天花板時
前公司有個項目團隊,三個程序員工作之余折騰了一個手機應用小軟件。公司內部有創新獎機制,覺得這小東西挺有意思就花了8萬元買斷,讓原程序員們繼續優化產品。
每人拿2萬多元,其樂融融。
誰曾想,該項目一路開掛,聯合周邊形成完整的產品鏈,用戶數從幾千人、幾萬、幾十萬…直至累計破千萬。成為公司主營業務帶來的營收姑且不論,最終衍生平臺套現的價格,是9位數。
有些人覺得,極端情況而已,公司運氣好踩中了唄。
可是,僅僅如此嗎?
絕大部分的偶然中都參雜著必然。所謂運氣,多半在合適的環境、合適的關系上,才會發生化學反應。那三位開發的月薪不過漲了幾千,如我一位同學經常戲謔自己,“代碼寫得再牛逼,我們也是碼農。”
但凡打工階層,提高工資兜兜轉轉只有兩條路:
第一、增加工作時長。
第二、提高單位時間勞動效率。
二者均簡稱,販賣時間為生。
這幾年我有個感覺日趨明顯:工作年限越長,工資的天花板越觸手可及。以前覺得是保障,現在看著像陷阱。
加班到凌晨兩點的上班族,和樓下擺燒烤攤到兩點的小販沒啥區別;
做5份兼職的老張,和只有一份正職的小明,本質一樣;
碼字狗一篇文章千字千元,不見得比100元/篇時輕松。
只要收入與勞動時長掛鉤,境況多數都是:有湯無肉(當然,不否認湯多些肯定也是好事兒)。
2
什么決定了你的收入
知乎上看到網友給的一個答案:收入分配的要素按照優先級排序應是:風險>資本>勞動。
嗯,品味了下,能解釋周圍諸多現象。
首先看勞動。
前面提到,以勞動換取收入是最穩妥、卻也沒太多想象力的事。打工者的所有風險大部分轉移給老板。眼前的風和日麗,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同事說,等自己當老板才體會到,做員工簡直享受。他每次看到送水工過來換水、員工多跑幾次廁所,胸口都一陣抽動:一聲聲的馬桶沖水聲,那都是金錢嘩嘩流逝的聲音啊!
說到底,打工者將風險連同創造的價值拱手相讓,僅從臺面上領取肉眼可見的一小塊奶酪。沒錯,工資可幫你完成財富的原始積累,可無法帶去你更遠的海闊天空。
再看資本。
什么叫資本? 同樣收益5%,A有1萬元,每年可得500元;B有1000萬,每年凈賺50萬,這就叫資本。
不少朋友喜歡問,月薪3千時該怎么理財?——先安心掙錢。說好聽些“收入尚有空間”,說實際些,眼下再怎么理財都只能用4個字形容:杯水車薪。如同把硬幣扔進大海,連零星浪花都翻不起來的那種。
本金不夠多時,不要寄希望于資本的力量。
最后看風險。
去年底,某女影星和嘻哈歌手引得一波波吃瓜群眾圍觀,還被扒出投資了包括樂視影業在內的8家公司,群眾又借著感慨:明星真大方,一出手投資就是幾千萬。
事實上,楊冪、黃曉明、范冰冰…越知名的演員,投資占他們的收入板塊越大。
肯定嘛,躺在家靠著股權讓賬戶翻番,相比三伏天戴頭套、三九天扮清涼,簡直不要太輕松。
徐崢拍的《泰囧》票房收入12.4億,但他僅拿了4000萬導演費(還包括光線老板送他的),而拍《港囧》時他成為大老板,通過一系列運作,使得電影上映前就已獲得純利潤1.5億元,賣出票房分成后依然可獲取收益。
好吧,扛風險的人,才是最終大口吃肉的。
3
利用風險和資本,并非天方夜譚
有人認為,這兩個詞,對工薪族而言就是吊在驢子眼前的胡蘿卜。
咳咳,過于悲觀啦。上帝雖沒打出一張均富卡,我們卻能盡力打好手中的牌。
你問,普通人如何駕馭風險?
我覺得“駕馭”算后話了,能看重風險足以贏了大部分人。再細究,許多人并非“不看重”,而是當手里籌碼有限時,風險承受能力著實高不起來。
對他人而言的毛毛雨,到你頭上就傾盆大雨,你只好繼續囿于normal模式。
高風險承受能力,背后一定站著超過一般人的某種(或某幾種)資源,不管你是很有錢、很聰明、人脈夠廣、看人夠準,皆可形成hold住風險的緩沖墊。
你又問,那普通人如何積累資本?
最可行的,資源兌換。
你有能力,就將能力充分展示發揮,進而變現;
你有時間,就請踏踏實實用時間換錢;
你有獨家信息,那更該掄起鋤頭好好挖掘,信息不對稱至今仍穩居價值鏈上游。
凡人你我,沒幾個能像思聰老公一般直接跳過販賣勞動力階段,大多數還得依靠不同維度的聚沙成塔,湊足本金,再用換來的錢切換模式繼續賺錢。
窮不怕,最怕,又窮又懶又笨。這真沒轍。
“無財作力,少有斗智,既饒爭時。”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這句話,是對風險、資本、勞動在人生不同階段起到的作用,下得最佳注腳。
看上去挺大道理,可當你嘗試以“風險>資本>勞動”分配收入時,會發現,看似空洞的經濟規律變得栩栩如生。而在切換路線、初嘗到小果實后,整個人也會積極很多。
一種良性循環,就這么開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