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月20日,從新都橋到相克宗村。
從此后的每一天,我們幾乎都要上一座山,而目的地則分布于群山間的小鎮上或者山腳下的村莊里。折多山是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大山,而那天我們爬的高爾寺山則是川藏線上的第二座大山。
新都橋的海拔3300米左右,高爾寺山的標注海拔為4412米。與折多山相比,高爾寺山的騎行難度會小很多。
清晨從新都橋出發,旅館的門口碰到相克宗村的店家,他來新都橋招攬晚上住他家店的住客,幫忙馱運騎行者的馱包是一個很誘人的條件,自己心里本想躍躍欲試,但大家最后決定還是自己帶著馱包上路,可能這樣會更有感覺一些。我們也不想再受路邊騎行者的白眼。
高爾寺山半山腰的隧道正在后期的建設階段,那時預計2014年末便可以通車。上山頂的路由于長期未能夠得到修繕,已經被來往的貨卡壓得破爛不堪,舊有的柏油路面已經逐漸剝落,露出大面積的土層。
有了前兩次的爬山經驗,這一次對路上的風景也沒有了之前的新奇。從新都橋趕往高爾寺山腳下的一路,依然穿行于藏區特有的青山綠水之中,從來沒有想過這里的318國道同樣也是一處迷人的風景,在這上面騎車本來便是一種享受。
每次爬山,山上都氤氳著霧氣,從山腳望去,它們在半山腰,待上了山頂再往下看,它們不知何時又沉到了山腳,你總是抓不到它的尾巴,它們在和你玩捉迷藏。
到達高爾寺山頂時大約上午十點,山頂蒙蒙的天空看上去有點陰冷。最早出發的一批騎行者已經在埡口的那一片空地歇腳,這里僅僅矗立著一塊標有山名和海拔的鐵質牌子。一輛輛越野車在山上的路旁排起了隊,險些阻擋了路上的交通。在折多山上所看到的五色經幡同樣出現在高爾寺山的埡口,在一陣陣冷風中盡情地飄著。事實上在接下來的每一座山上都有看到鮮艷的經幡在風中飛舞,一些不知名的河水旁邊,同樣也能夠看到它們的身影。
來到藏區之后,這些經幡隨處可見。彩色的幡布上面印有密密麻麻的佛經,在信奉藏傳佛教的人們看來,隨風而舞的經幡飄動一下,就是誦經一次,在不停地向神傳達人的愿望,祈求神的庇佑。
懸掛經幡成了千百年來流傳于藏民族地區的一種宗教習俗,有著自身修行、利益眾生的功德。經幡成了天神與人溝通的橋梁,上蒼諸佛保護一切制造和懸掛經幡的人們,哪里有經幡,那里便有善良吉祥。事實上,我們在川藏線上的每一處都有上蒼和諸神的保佑,直到我們到了拉薩。
山頂的空地遠處有一塊稍稍高出的平臺,上面堆滿了用一塊塊碎石壘成的小石堆,這是我第一次在藏區看到瑪尼堆?,斈岫岩脖环Q為“神堆”,“瑪尼”來自梵文佛經《六字真言經》“唵嘛呢叭咪哞”的簡稱,因在石頭上刻有“瑪尼”而稱“瑪尼堆”。
藏區的人們在一塊塊普通的石片上刻寫上經文以及各種佛像和吉祥圖案,并飾以色彩,使平凡的石頭變成了寄予人們美好祈愿的瑪尼石。虔誠的藏族信徒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外加真心,這種石頭會有超自然的靈性,給他們帶來吉祥如意。
五色經幡和瑪尼堆都是藏區人寄托希冀,保佑吉祥的方式。他們篤信藏傳佛教,虔誠的姿態讓我們這些局外人都為之動容。西藏是一個高度缺氧的地方,但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卻從來不缺信仰,他們給予了自己的活著一個最好的理由,帶著信仰上路成為他們最重要的生活方式。
一個人活著是應該選擇一個值得信奉的東西,因為它給了你生活的渴望和動力,至少不會讓你去拆穿生命的謊言。活在一個自己值得付出的狀態里,這是讓你獲得滿足和幸福的方式。
走到那塊高地前,能夠看到瑪尼堆上寫著很多來往行人的祝福。從地上撿起一塊碎石片,寫上了自己對朋友和家人的祈愿,隨手放在一處瑪尼堆上。想著高爾寺山隧道在之后不久便會通行,而高爾寺山頂的經幡和瑪尼堆便成了絕處的風景,不會被人問津,它們便靜靜地躺在這里,也不會被人打擾。
路上的騎行者相繼在山頂聚集,一時熱鬧非凡,宛若山中的一個集市。每爬上一座大山,大家都選擇和寫有山名的標牌合影,作為他們征服群山的證據,滿足于他們內心對于自己的那種認可。
很多騎友拿出他們隨身攜帶的旗子或者橫幅。此前和我們一同住在新都橋旅館的一位騎者,這一次又在山上碰到,他從馱包里拿出一條長長的橫幅讓我們在上面簽名,上面寫著一位女孩兒的名字,名字后面加了一句“我們結婚吧!”
他是四川人,畢業后在一家公司上班。他喜歡的女孩兒是他的同事,在公司里,他一直沒有勇氣表白,這一次他走川藏線就是為了鼓起愛的勇氣,愛自己真正愛的人,做自己喜歡的事。
橫幅上面已經密密麻麻地寫滿了騎行者的名字和祝福,大家一同拉起橫幅,在藍天白云的畫境中,在群山之巔,相機定格了這一瞬的感動。
我不知道回去之后的那位騎行者,當他在心上人面前拉起這條橫幅時,那位女孩兒會有什么樣的感觸?但是我想凡是對愛苛求認真的人都應該收到這個世界的祝福吧,為愛上路至少說明那一刻他的真心。
盛夏季節,山上的凍土開始消融,下山的路泥濘不堪??油莸穆访嬉呀浾也坏桨赜偷挠白?。路旁的另一側盡管設有石墩防護,但還是不免有車子從山頂摔下懸崖。一輛輛大卡車排隊上山,我們則是排隊下山,盡管小心翼翼但還是不免折騰顛簸。第一次體驗到下山比上山更費勁兒,更惶恐。
待到半山腰時,走過十幾公里爛泥路之后終于看到新修的柏油馬路,這條柏油馬路與即將開通的高爾寺山隧道連為一體。下山之后便是雅江縣城,海拔2500多米。
下山途中有幾次情不自禁停下車來拍照。路旁的花圃呈七色分布,紅藍色之間有橙黃綠青的過度,藏民在其中彎腰勞作,隱現于時起時伏的滾動彩色波浪之中。路旁的房屋同樣引人注目,藏式風格的兩層小樓坐落于一塊塊綠色梯田之上,小樓的表面使用淡黃的涂色,并用乳白色勾勒出一扇扇小窗,藏區特有的花紋裝飾于小樓的屋頂,眼前這一切和諧的色彩搭配是畫中才能夠尋見的風景。
中午時分到達雅江縣城,那天大半個上午都在高爾寺山的山坡之上,一進城便感覺一股熱浪迎面撲來,夾雜著汽車的尾氣和揚起風塵。此時裹在身上的沖鋒衣內已經被汗水浸濕,只得脫下,綁在自行車的貨架上,重新換上薄薄的騎行裝。
雅江,藏語“喀亞曲”,即“河口”的意思。雅礱江從縣城流過。
在雅江的那天中午,太陽炙烤著路面,第一次在藏區體驗到夏天的溫度。隨著騎行途中海拔的不斷變換,我們一天中經歷著一年四季的變換,看著四季變換的風景。在雅江吃中飯,下午趕往海拔3500米的相克宗村。
同樣是16公里的爬山路。那天下午的情況和從康定縣到折多塘村的情況相同,雖然距離短,但難度一點不減。相克宗村位于剪子彎山的山腳,當天趕往相克宗村是為了減輕第二天剪子彎山騎行的難度。
河谷中毒辣的太陽讓每個人的頭都昏昏沉沉,穿過雅江縣中的一個隧洞,便開始海拔上升的爬行,每次看到前面的坡度都非常平緩,但總是感覺用不上氣力,等轉過一個山頭回望來路才發現剛才坡度其實已經很陡。每個人頭上的汗水蒸發著,汗珠從額頭滾落下來滴到路面上,每當看到加油站都有想進去遮擋一下毒辣太陽的沖動。
在路上的每個騎行者都在拼力的向前走,他們猶如固定在這條路上,緩慢中一時看不出距離的移動,大家都低著頭,看著不斷向后的路面。
路面上涂有的白色帶子上寫滿了騎行者各種很逗的語言。“都到這兒了,還不推車?”、“推車萬歲”、“推車是好漢”或者“打死不推車”、“屁股痛”、“推車的是孫子”……偶然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哥們在后面馱包的雨罩上寫著“現在留下的汗水,是當年在別人面前吹牛逼時腦子里進的水”……像是走一段路看一段故事般,當一個人在路上孤獨的行走著時,這一句句話無疑也能夠起到解悶兒的作用。
到達相克宗村已經下午五點,318國道3000公里的路碑在村子的旁邊。從上海出發,這一路上目睹了路碑上里程的一次又一次變化,當一個3000公里擺在自己的眼前時,還是覺得有點突兀,“我們已經走了3000公里”心里面默默地念著自己一時也無法相信的話。
晚上住在村中的一戶藏民家中,兩層小樓住滿了騎行的人,把自行車在院中一字擺開,景象頗為壯觀。大家在院中忙七忙八,有的在洗車子、有的在洗衣服、還有的在整理行裝,第二天我們都會離開這個地方,趕往下一個地方,同樣這里也會迎來一批新的住客,和我們一樣,在短暫的一晚停留之后,趕往下一個地方……
晚上圍坐在桌旁一同進餐,店主忙里忙外,把做好的菜放在桌上,一大堆的筷子已經一搶而光……每個人都面面相覷,大家也互不相識,但心中都彼此清楚這些都是趕往拉薩的人,今晚在這里留宿,明天依然在路上,這便是大家不用互相交流便早已習得的默契。
這個剪子彎山下的村莊,夜晚很靜,時而聽到院內藏民喝酒聊天的聲音。飯后在房中睡不著的我們坐在門前的臺階上。深黑的天色空靈意長,街道兩邊的人家里燈火重重,看不清高山,看不清來時的路。
就是在這諾大的夜幕之上,鑲嵌著滿滿的碎鉆,它們眨著眼睛,閃爍著耀眼的星光。我們抬頭望著望出了神,誰也沒有見過如此繁華而又燦爛的星空,那種穿越千年塵埃而射入我們眼球的力量,無法抗拒,這是大自然所帶來的震撼。
此后每每提及相克宗村,都會想到那一刻滿天繁星所帶來的光明與力量,它們穿越了時間和空間的漫長曲折,它們永遠的住在了我的心底,陪我度過每一個孤獨的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