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讀書人不可以沒有恢弘的氣度和剛毅的性格,他重任在肩,路途遙遠。以行仁為自己的使命,不是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遙遠嗎? 圖片來自網絡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貢是特別聰明的一個,但他仗著聰明,經常指摘別人的短處。孔子看不下去了,告誡他:“子貢,你以為發現別人的缺點并加以嘲笑就是聰明嗎?是我的話我可沒那個閑功夫。”(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論語·憲問》)? 可是子貢我行我素,甚至變本加厲,把矛頭對準了孔子,他四處放話,說我們的老師不過是讀書多,記憶力好,有啥了不起的。這話傳到了孔子耳朵里,孔子覺得有必要教一教。有一天上課的時候,孔子問子貢,“子貢,你以為我只是讀書多,記憶力好,是嗎?”子貢回答:“是的,難道不是嗎?”孔子當場發飆,“胡扯,我有一個中心思想貫穿其中。”子貢見老師發火了,嚇得沒敢吱聲。 (子曰:“賜也!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論語·衛靈公》) 事后,孔子覺得有必要把自己的“一以貫之”之道好好講一講,第二天上課的時候,他向曾參發問:“我的學說有一個中心思想貫穿其中,你知道嗎?”曾參正在夢游,隨口就答:“是的。”孔子為什么選中曾參提問呢,因為曾參小了孔子四十九歲,剛入孔門不久,而且魯鈍,一定不知道孔子的一貫之道。只要他回答“吾不知也。”孔子就可以大談特談什么是一貫之道。但曾參竟然回答:“是的。”連這個最年輕、最笨的學生都知道我的一貫之道了,我還教什么?所以,孔子氣得摔門而出。孔子一走,不明就里的弟子們圍攏過來,問曾參,“老師說的一貫之道是什么?”曾參嚇了一跳,沒想到同學們這么關心這個問題,于是,勉強說了一句:“老師的一貫之道,不過是忠恕罷了。”(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孔子所說的道是“一”,曾參的回答是“二”,明顯不對。曾參雖然魯鈍,但他勤學好問,身體力行,終于在晚年理解了孔子的一貫之道。他說:“讀書人不可以沒有恢弘的氣度和剛毅的性格,他重任在肩,路途遙遠。以行仁為自己的使命,不是很重大嗎?直到死行仁才停止,不是很遙遠嗎?”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章》) 原來,孔子的一貫之道是“仁”,忠恕不過是行仁的實踐方式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