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清水一點通 日更的第 148篇,希望能幫助到你。
假期的時候,不免要出門,無論是回家還是開車出去玩,面對停車場般的高速路,車里放放歌還是大多數人的選擇。
可能很多人都有一個發現,我們現在聽的華語流行歌曲,包括手機中的、電臺放的、KTV點的、綜藝節目選的、選秀節目改編的,基本全部來源于上世紀80年代末到新世紀初這20年,如果用人來作為坐標,基本上是從鄧麗君開始到周杰倫結束,之前和之后都沒有大量優秀作品誕生。
是的,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1、需求:經濟浪潮下的娛樂業需要新產品
如果你在2015年上大學,吸引你的可能是鹿晗等一眾網紅鮮肉;如果你在2005年上大學,吸引你的可能是電視上的超級女聲;如果你在1995年上大學,吸引你的恐怕就是電臺里的各種港臺明星。
而每一次經濟浪潮都刺激并發展著娛樂業,上世紀80年代,伴隨著亞洲四小龍的快速發展,香港和臺灣的娛樂業迅猛發展,整個行業都在呼喚新的娛樂產品,而伴隨著電臺的管制放寬,流行歌曲這種只需要聲音表達的藝術形式瞬間爆發。
人們需要新娛樂,新娛樂需要新產品,新產品需要新業態,整個華語流行音樂的行業業態就是在那個時代逐步形成的。
2、技術:科技進步帶動新產品的傳播
walkman、CD、MD,如果你問一個00后,可能都不知道這些都是什么?
而正是這些偉大的產品為流行歌曲這個產品提供了新的傳播載體,也讓整個產品線更加豐富。
這就形成了電臺傳播和商品傳播兩個渠道,電臺以廣告為利潤核心,而卡帶、CD等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文化消費產品。
既然有了媒介和渠道,那么就真的不愁上游的產品供給了。
3、模式:新商業模式助推內容制造
再來看看用現在的話來說應該是內容制造團隊,作曲人、作詞人、制作人、歌手、經紀人、發行人等職業迅速成型,用實踐摸索出了完整的商業團隊和商業模式,把過去政府和民間各掌握一部分的文化資源湊到了一起,形成了新的行業。
唱片公司成為了這一切的紐帶,滾石、華納、索尼等中外唱片公司在華語流行音樂領域迅速布局,招攬人才、開拓市場。
如果你喜歡聽歌,就知道不只是那些當紅歌手,就是李宗盛、林夕這樣著名的詞曲作者也是在那個階段逐步走向成熟的,除卻個人天賦,如果沒有唱片公司和商業運作,很難想象他們能創作出那么多優秀的作品。
那么問題來了?
為什么到了2005年后,流行音樂好像一下子就沒有優秀的新作品了,整個行業始終處于下滑的狀態呢?
這就要說說昨天、今天和明天。
1、互聯網帶動的科技創新,推動了視頻媒介的發展
過去的十多年,PC、筆記本電腦、PAD、智能手機,一代一代的多媒體技術和產品讓視頻傳播成為了可能。
這樣有圖像有聲音有特效的多維度產品很容易就打敗了單一維度的聲音產品。
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連直播都成為了可能,過去的流行歌曲的形式就顯得太老舊了。
2、更富創新的藝人模式,讓“歌手”成為了一個尊稱
由于產品的維度增加,那么歌曲本身只是以視頻為主的多媒體的一個分支了。
比如從人這個角度看,市場需要的是藝人,而不是歌手,會演戲、會參加娛樂節目、顏值足夠高、還需要一定的個性,這樣的藝人才是新市場的寵兒。
而現在“歌手”這個詞,有點像再之前一個時代的尊稱:歌唱藝術家。
3、華語流行音樂可能會成為一個精致的傳媒行業
之前沒有談的另外一個對歌曲行業傷害的問題是知識產權保護,過去由于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的落后,讓無數的詞曲作者和歌手無法通過歌曲獲利。好在,現在這個現象有了改觀,你現在手機里得裝很多聽歌軟件才能做到歌曲的全覆蓋。
那么,預測一下未來,華語流行音樂可能會回歸到一個以壟斷公司和獨立音樂人為雙核的結構,是一個共存體,但是從業人員數量和產業規模不會很大,更可能形成一個精致的行業。
回到本源,歌曲是生活,也是藝術,形式足夠簡潔,內涵足夠豐富。
讓我們珍惜這些經典,靜靜期待好作品的出現。
講干貨,上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