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話放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可以直接改為“不讀書,無以言”。閱讀的好處和重要性相信大家都了然了,但面對經典的厚重與深邃,很少有人會問自己一句:“我是一個優秀(或者合格)的讀者嗎?”,只有優秀的讀者,才能享受到閱讀的好處。
納博科夫曾列出優秀讀者的標準,其中包括:須參加一個讀書俱樂部,須著重從社會經濟角度來看書,須與作品中的主人公認同,須自己也開始寫東西。
前三條標準都與書有關,與讀有關,他主張讀書既要沉浸其中,忘我地體驗作者為我們創造的那個世界,同時也不能缺少冷靜科學的分析,另外要能與不同觀點的人分享交流學習。最后他指出你不但要讀,作為優秀讀者你應該是有感悟有思想有話想說的,你應該拿起自己的筆來。
這四個標準,對我觸動比較大的是第四個——不但要讀,而且寫。只讀不寫,那么我們只是一個行色匆匆的看客,一個被動的信息接收者。寫,是檢驗我們閱讀成果的重要方式。
一般來說,閱讀之后,有三種常見的輸出方式:讀書筆記、讀后感和書評。
讀書筆記,以書為主,關鍵詞是“記”,通過各種方式對書中重要的、有啟發性、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分類、摘抄、梳理。這項動作圍繞讀的書展開,所做的事在于理解和記憶書的內容。
讀后感,以人為本,關鍵詞是“感”,抒發你的感想和想像,寫出你對這些要點的看法和評價。讀后感可書寫的范圍無限寬廣,可以聯想,可以評論,可以借題發揮,也可以舉一反三,它帶有很強個人色彩個人印記,千姿百態,各有各有精彩,我個人覺得讀后感是最讓人放松,最讓人感受到閱讀幸福的一種輸出方式:你無需跟這個世界交待什么,你的讀后感是你與作者的一場私密談話。
書評,為書服務,關鍵詞是“評”,很多時候它都是一項嚴肅認真的任務,它有著很明顯的目的性,或是為引導讀者的閱讀興趣,促進銷售,或者是為了發表自己過人的高見。
我覺得書評是最高階的閱讀輸出方式,如果用上臺階打比方,讀書筆記是第一個臺階,對書有全面透徹的了解;讀后感是第二個臺階,書中的觀點你認同嗎?是部分認同,還是全部認同?這一步是思想碰撞、交流、關聯的過程;第三步才是書評,內容你了然了,對書的態度你也有了,那么在你的諸多感想中,有哪些是可以與人分享,可以引起共鳴,可以給他們帶來價值的?將這些寫下來,就是書評。
去年看了將近十本閱讀主題的書籍,對于書中的方式方法,我皆積極地運用實踐總結,也嘗試著寫過幾篇書評,現在也在學習如何寫書評,企圖找到自己最喜歡最合適的閱讀輸出方式,一年來所有的思考收獲都在這篇文章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