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把勺子扔了!”
“不要吃手,說了這么多遍就是不聽!”
“又把杯子扔地上啦!”
“說了不讓你爬,你又在地上亂爬!”
……
每天家里都能聽到我媽控訴我女兒的種種“罪行”的聲音。
每個有孩子的家庭應該都會有大人因為小孩子的一些“屢教不改”的行為而被氣的說小孩子不乖,還說你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這類的威脅話語。
我們靜下來想一想,真的是因為小孩子不乖嗎?他們為什么不乖?
你肯定會說:“他是不乖呀,不讓她/他干的事情偏偏要做!”在你看來做了你不讓做的事情就是不乖,那不隨你意的人也都是乖了呢!
小孩子為什么要扔東西呢?而且還是樂此不疲地一遍一遍地扔?!這里扔了還要換個地方?!低處扔了還要從高處扔?!扔了還要你撿起來,再扔!很煩躁對不對!如果我沒有學習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話,我也會像大部分人一樣認為,小孩子不乖,不聽話,,很煩,……我學習后知道了,這是孩子的空間敏感期到了!
什么是敏感期
兒童敏感期是指兒童在連續相接短暫的時間里,會有某種強烈的自然行為。在這期間內,對某一種知識或技巧有著非常感覺。敏感期的出現使孩子對環境中的某個層面有強烈的興趣,幾乎掩蓋了其它層面,并且在這期間的孩子會出現大量的、有意識性的活動。在敏感期內施教,事半功倍,迅速提高孩子心智的發展!
敏感期很短暫,并且在這特定的敏感期中,只對一種特定的知識或技能感興趣,然后經過這個時期就會消失,不會再出現在同一個時期對相同的興趣點有同樣強烈的興趣感。
敏感期來臨時,要有相應的活動來搭配或培養他們,使得這種能力真正的發展起來。例如:繪畫如果繪畫敏感期到來時,孩子喜歡用鉛筆涂涂抹抹,但大多數大人會從潔凈的角度出發,不讓他們亂涂抹,阻止他們。但如果過了這個時期,讓他畫也沒什么興趣了.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某些時間范圍內,他會只對環境中的某一項特質專心,而拒絕接受其他特征的事物;他還會不需要特定的理由而對某種行為產生強烈的興趣,不厭其煩地重復,直到突然爆發出來某種新的動機為止。
根據蒙臺梭利對嬰幼兒敏感期的觀察與研究,可以歸納出下列九種:
口和手敏感期(0—2.5歲)
為什么孩子孩子用嘴嘗試任何東西?為什么孩子喜歡抓這抓哪?這里面有什么奧秘?這說明孩子口和手的敏感期到來了。孩子來到世界上首先是啼哭,啼哭所使用到是口。
8個月的遲遲喜歡坐在玩具堆里玩,孩子抓住什么就放到放到嘴里又啃又咬,還口水流老長的,無論是硬的還是軟的他都用口嘗過遍,感覺什么都是很好吃,什么都可以吃到肚子里。兒童是通過口和物體親密接觸,就是這樣孩子慢慢知道什么是可以吃的什么是不可以吃的。
兒童口的敏感期是0到1歲的期間,主要是0到8個月左右兒童能準確的使用口。兒童不僅僅用口來吃東西而且用口能捕捉到所有認識到的事物。我們把這個關鍵時期作為兒童口的敏感期。
通過口的不斷的探索使腦很好的得到發展,并喚醒了手的靈活性,孩子就開始用手來探索。孩子見到方的就捏,見到圓的就按,見到線就拽,見到扁的就扔。孩子把手放在墻角摸一下,握緊拳頭,再張開,就這樣不停的玩起來,看起來孩子在做一個簡短的動作。其實孩子用手去捕捉到任何事物,來認識世界,增加了手的靈活度,通過手去摸去揉,去扔去拽,來感知一切用手能接觸的東西物體,來感知他們之間的差別,他們是什么樣子的。
如:我家女兒喜歡水,我每次給她洗澡。每次給洗澡盆放水的時候,女兒喜歡用手去抓,看看,抓住了!抓住了!可是再看看手,手上什么都沒有?孩子被這個現象所吸引了,每次都去抓,可是就是抓不住,樂呵呵的,反復玩著,好不開心。
孩子用手的探索需要反復去體驗,去抓水去抓沙。孩子這是與環境有個真實的連接。孩子是通過手的探索來協調大腦和身體之間的關系。孩子通過手的探索發現外在的世界并建夠自己內在的世界。這是孩子很重要的認知過程,但是這個過程很容易被成年人所忽略掉。 我們家長應了解到,手是兒童最好的感知工具,手的活動不是一個簡短的動作,而是幼兒是有目標探索世界的行為。這樣世界在兒童的跟前變得鮮活起來。
口和手的敏感期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開始。就拿撕紙這個簡短的動作來說。科學家認為孩子在撕紙的時候,是在進行一向完整的科學研究,孩子把紙片撕開后,先想想紙是什么材料做的,再聞聞紙的氣味,嘗嘗紙的味道,然后把紙片在空中搖搖聽一聽紙片發出的聲音。這套動作調動孩子所有的腦細胞來進行研究,因此下次看見孩子在撕紙片的時候千萬要遵守孩子的科學探索。
那任何順利的度過孩子口和手的敏感期了,方法很多,最常見的方法是多和和寶寶一起做輕松愉快的親子游戲。
親子游戲好玩的球:
媽媽把寶寶放在媽媽的腿上,把大小顏色軟硬各不一樣的多個球放在寶寶跟前,寶寶會用小嘴小手去觸摸,去感知,去探索。球在地上滾動是讓寶寶爬行的去抓球。整個過程中家長讓寶寶鼓勵引導孩子去探索,這樣增進親子關系。
口和手的敏感期是孩子通過口和手的去了解探索世界的工具,也是唯一工具。出現的年齡是0到2歲,處理的方法:是把玩具洗干凈,給孩子去嘗試去探索。同時也可以讓孩子能夠動手的材料如報紙,化裝品的瓶子或其它物品,讓孩子自由的發揮自己手的智能。注意事項不要怕麻煩,不要怕亂,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克服我們原由的觀念最為重要。
是靠口和手的探索的我們每個人的性格特征,在幼兒是都定下了基調。如果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到世界,無論孩子是哭是笑,是鬧還是乖巧,都包含了生命的驚喜。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至為重要。
孩子抓的高興,吃的開心可是我們家長卻擔心,怕不衛生,其實沒有關系,這是孩子口和手的敏感期。
語言敏感期(0-6歲)
嬰兒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形,并發出牙牙學語聲時,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學習語言對成人來說是件困難的工作,但幼兒能容易的學會母語,這是因為幼兒具有自然賦予的語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兩歲左右還遲遲不開口說話時,應帶孩子到醫院檢查是否有先天障礙。
語言能力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因此,父母應經常和孩子說話、講故事,或多用“反問”的方式,加強孩子的表達能力,為日后的人際關系奠定良好基礎。
秩序敏感期(2-4歲)
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蒙臺梭利在觀察中,發現孩子會因無法適應環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發脾氣。因而確定“對秩序的要求”是幼兒極為明顯的敏感力。
幼兒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蒙臺梭利認為如果成人沒能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沒有一個基礎以建立起對各種關系的知覺”。當孩子從環境里逐步建立起內在秩序時,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構。
感官敏感期(0-6歲)
孩子從出生起,就會借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來熟悉環境,了解事物。三歲前,孩子透過潛意識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圍事物;三-六歲則更能具體的透過感官分析、判斷環境里的事物。因此蒙臺梭利設計了許多感官教具,比如:聽覺筒、觸覺板等,以敏銳孩子的感官,引導孩子自己產生智慧。
您也可以在家里準備多樣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隨機引導孩子運用五官,感受周圍事物。尤其當孩子充滿探索欲望時,只要是不具有危險性或不侵犯他物時,應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毼⑹挛锔信d趣的敏感期(1.5-4歲) 忙碌的大人常會忽略周圍環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卻常能捕捉到個中的奧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對泥土里的小昆蟲或您衣服上的細小圖案產生興趣,正是您培養孩子細心、認真觀察的好時機。
動作敏感期(0-6歲)
兩歲的孩子已經會走路,最是活潑好動的時期,父母應充分讓孩子運動,使其肢體動作正確、熟練,并幫助左、右腦均衡開發。除了大肌肉的訓練外,蒙臺梭利則更強調小肌肉的練習,亦即手眼協調的細微動作教育,不僅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能幫助智力的發展。
社會規范敏感期(2.5-6歲)
兩歲半的孩子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而對交朋友、群體活動有明顯傾向。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范、日常禮儀,使其日后能遵守社會規范,擁有自律的生活。
書寫敏感期(3.5-5.5歲)
閱讀敏感期(4.5-5.5歲)
孩子的書寫能力與閱讀能力雖然較遲,但如果孩子在語言、感官、肢體動作等敏感期內,得到了充分的學習,其書寫、閱讀能力就會自然產生。此時,父母可多選擇讀物,布置一個書香的居家環境,即能使孩子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
文化敏感期(6-9歲)
蒙臺梭利指出幼兒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萌芽于三歲;而到了六-九歲則出現想探究事物的強烈需求。因此,這時期“孩子的心智就象一塊肥沃的土地,準備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種。”成人可在此時提供豐富的文化資訊,以本土文化為基礎,延展至關懷世界的大胸懷。
看了這篇文章后,以后孩子出現了某種行為,就可以對照一下,看看孩子到了哪個敏感期,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指責孩子不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