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配得上,才會得到,世界之法一貫如此。
和老公爬山下來,遇到一位姐姐,她和老公一個組織學習英語。老公笑問她為何這兩天還沒有打卡,姐姐眉頭緊鎖,有些無奈又有些微笑說:"哎,我讀得太難聽了,不好意思打卡。”
我聽過幾次姐姐打卡,相比群里好多人來說,一聽姐姐讀的英語,就知道她是有英語基礎的人。我挽起姐姐手臂說:“姐姐,你是謙虛還是對自己要求太高呢?”姐姐又一次自我否定到:“是的,我真的讀得太差,我女兒都笑話我,說我讀英語一點英語味道都沒有。
沒有繼續和她辯解,我知道姐姐是一位做事很有自己思想且做事很認真的人。姐姐拿出她的學習筆記給我看, 每一句話都抄寫下來,不會讀的單詞都注上音標,才開始幾天本子已經記了好幾張紙,這就是學習態度啊。姐姐還告訴我她今年給自己定下了讀書目標,一個月兩本書,目前已經讀了兩本,踏進三月,她也開始讀第三本書。
明明是有能力有素養的人,為何不接受別人對她的稱贊?生活中大家是否也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你真心夸獎她穿的衣服好看,她馬上回你“沒有啊,你這件衣服穿著才好看。”明明買回一堆新衣服,可她就是每天穿著以前的舊衣服;明明她的業績很突出,有能力晉級,可她就是推諉說:我不行我不行;有些人很害怕別人為自己做事情,只要自己能搞定的,哪怕花再多時間、精力,也愿意自己弄,能不麻煩別人最好不麻煩。從心理學上來說,存在這類現象的人,他(她)的內心有一種深深的不被覺察到的“不配得感”。
“不配得感”多源自我們成長的原生家庭,父母的教養方式,言傳身教,比如“這是有錢人家孩子買的,我們能買嗎?”“別人成績那么好,當然應該享受,你看看你的成績?”“你看你皮膚這么黑,穿花裙子好看嗎?”這些表達都有可能無形之中給孩子種下“我不配得的種子。”當這份念頭植入潛意識,就成為了通往幸福之路的絆腳石。
另一位年輕媽媽,跟隨老公放下大城市的生活,放下可觀的收入回到老公居住的小城。老公暫時只能夠賺取維持生活的費用,但這位年輕媽媽沒有半點的擔心焦慮,她告訴為他們生活擔心的姑姐“我相信我老公是有能力的,目前的困難一定是暫時的。”接下來的生活中,年輕媽媽該買什么照樣買,不因為擔心未來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還照樣健身、學習茶道,想方設法融入這個城市,豐富這段做全職媽媽的生活。
外人評價這是一位很自信的人。這份自信從哪兒來?當然也是來源家庭從小的教養環境。年輕媽媽告訴我,從小他爸是國有企業銷售員,每年暑假,她基本都是跟隨爸爸全國各地到處走,爸爸出差到哪里都帶著她,孩子童年生活是豐富的、富足的,所以成年后,她總是對自己充滿信心,對身邊重要他人也充滿信心。這就是一份“配得意識”,在她內心深處是這樣一種聲音:“我是值得享受的,我是值得擁有的”,所以,我們總是看到她說話透露出自信,臉上洋溢微笑,做事又是風風火火。
曾經父母是我們的原生家庭,今天我們又是孩子未來的原生家庭,那你愿意給孩子種下一顆怎樣的種子呢?
當你覺察到內在有這樣一份“不配得感”時,你又如何去超越呢?
一起學習成長吧,唯有覺察,方能解脫,琴素學習路上與你一路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