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瘋狂的魔頭
只有配得上,才會得到,世界之法一貫如此。
01
你有沒有遇到過那種明明很優秀,卻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擁有更好的人?
我認識一位姑娘小F,長得很漂亮,性格很好,自身能力也很強,最大的問題就是有著很強烈的不配得感。
大學時的一個師哥喜歡她,對方對她很不錯,室友都鼓勵她接受表白,她卻遲遲不敢,“他怎么可能會看上我這樣的人呢?”
畢業后找了份工作,薪資一般,老板卻非常苛刻,三天兩頭要求加班,還沒有加班費,每次她找我們吐槽,我們都會勸她辭職,她卻覺得再找也跟現在差不多,不會更好的。
過了30歲,還沒有男朋友,她就開始害怕:“再不結婚就沒人要了。”于是根據父母的安排參加各種相親,并迅速嫁人。
結婚不到一年,發現老公自私又大男子主義,動不動就又打又罵,婆婆又極其奇葩,一家人把她當保姆使喚。幾個朋友都勸她趁早離婚,她卻總是搖頭,“我這么大年紀了,又離了婚,還有哪個好男人肯要我?”
……
總而言之,在小F心中,一切美好都仿佛與自己無緣,而所有的苦難都已是命中注定。無論遇到什么不公,什么痛苦,自己都只能選擇默默忍受。
因為自己不夠好,就不配擁有更好。
即使你告訴她說,你其實真的很優秀,她也只會恐懼地搖搖頭。
怒其不爭,卻又實在無能為力。
02
簡單地講,“不配得感”就是認為,自己不配別人對自己這么好,別人對自己好會讓自己很不安,會讓自己感覺內疚和慌亂。
仔細想想,在我們的身邊,擁有“不配得感”的人不在少數,總是在愧疚、內疚覺得自己不值得被好好的對待,不配得到獎勵和夸贊。
其實“不配得感”是一種匱乏,是需要清理的。
否則,即使你很有能力,也難以繼續向前。
說到“不配得感”就要說到童年的成長經歷,說到成長經歷就要說到原生家庭。但是,我并不想在這探討,原生家庭是怎么使得這種不配得感產生的。因為本就沒有所謂好的原生家庭。據研究表明,即使再完美的童年,都有因為撫養者打破承諾而產生的2000次左右的心理創傷。
討論過去,于事無補。
那種感覺,不配得,沒價值的感覺只要你明白就好。
03
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很多父母或者長輩都曾經對孩子說過類似的話:“就你還想當畫家?”“你也不看看你幾斤幾兩?”
這些或許只是父母長輩隨口的一句玩笑話,或者只是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太過驕傲,卻也在不經意間,打壓了孩子的自尊會和自信,讓他的自我價值感逐漸變低。
心理學上認為:孩子的自信,以及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講都是來源于父母無條件的愛。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或者發現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自己必須聽話,必須懂事,必須做得足夠好,才能得到父母的愛。那么,哪怕他之后取得再大的成就,他的內心也始終是匱乏的。
《秘密》當中講過的“吸引力法則”,一個人如果發自內心的想要成功的話,就一定會成功。
而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有那么多無法成功的人,其實是他們內心覺得自己配不上成功。
04
還有配得上,才會得到,世界之法一貫如此。
安娜是個成功人士,在40歲不到就跨界律師、房地產、以及心理學推廣普及,而且每一樣工作都做得細致縝密、碩果累累,實話說,她的人生真是“配得感”極高,“價值感”極強。
在交流中,她說,在她小時候,無論做成什么事,都得到母親極大的褒獎和肯定,她母親總是喜孜孜地說:“我閨女那是相當優秀出色”。
果然成年之后,安娜的事業風生水起,從無阻滯。
艾麗是個長得很有喜感的中年少女,雖然不愛打扮,但是整個人看著就很有福相,她告訴我們說小的時候她簡直無法無天,直到進入社會她才有所收斂。從她現在的瀟灑行事,可以遙想她小時候是多么的趣致囂張。
而她母親對別人說起她的時候總是自豪的說:“我那個女兒簡直就不是人生的,是天生的”。天生的,這是要上天的節奏。
總之,艾麗進入社會之后,做生意嫁人生子,一路風光無限,她有時候也說自己痛苦,可是那個痛苦和別人的痛苦相比,真的不足道。最關鍵的是,艾麗并不精明,有時傻呵呵的,聽說這世界上命好的人都有點傻。
每個人都有心想事成的能力,關鍵是你心里想的是什么?
05
人人都自卑!你看別人天使的外表,魔鬼的身材,光鮮亮麗的生活,可是他看自己的時候,常常想找個石頭縫鉆進去。再強大的人,也常常浮現出“我不行”,“我不配”的想法。根源是:我們都是從必須依賴別人才能生存的嬰孩期度過。“我不行”三個字,深深的刻在記憶當中。
那我們要如何終止“不配得感”?
現在,請念以下的正念語句
我愿意釋放
所有造成不配得感的負面信念
我愿意釋放
所有因為不配得感引起的負面情緒和感受
我現在就被愛所包圍
我接受所有的愛與照顧
我值得擁有愛
我值得擁有快樂
我值得擁有健康
我值得擁有富足的物質
我吸引美好與充滿愛的一切進入我的生命
我擁有所有的豐盛
我是喜悅、和諧、平和與寧靜的
我永在光與愛之中
喜歡我的文章就給我點?吧!
然后,關注我?恩恩,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