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斯蒂芬·金最熟悉的作品,可能要數《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影片了。這部1994年出品的電影,雖然在奧斯卡上敗給了《阿甘正傳》,但在每一個影迷心中,這是排列前位的一部經典之作。
這是一部看一遍就難以忘記的電影。因為跟現實生活太相似,盡管我們生活在大的自由的社會環境下,卻也如監獄一般過著體制化的生活。有的人安于現狀,按部就班,有的人充滿希望,不斷努力前行。當環境發生變化時,有的無法適應,走向極端,這就是體制化最惡劣的結果。影片中主角安迪二十年來不停地挖掘那個逃出監獄的通道,他代表的是希望與對抗,最后獲得自由,讓人為之而感動。
好的電影要有好的劇本支撐,注重特效弱化情節的電影現在也不少,所以引來大片吐槽。如果有好的情節的電影,大家也會津津樂道。而這部《肖申克的救贖》的原著作者就是被譽為“現代恐怖小說大師”的斯蒂芬·金。
在這本《寫作這回事:創作生涯回憶錄》里,前面部分講述了自己的生平,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寫故事,直到后來如何走上寫小說之路。后部分講了自己的寫作方式及習慣。
對于一個熱愛寫作的人來說,除了每天雷打不動的寫作習慣,還有大量的閱讀。斯蒂芬即使在童年也讀過大量的漫畫才開始試筆。成年后年閱讀量也在七八十左右。他說閱讀真正的意義在于,它能夠讓寫作變得容易上手,閱讀在一個作家的生活里就是他創作的核心。不難看出,閱讀可以讓作者激發出更多的寫作創意。其中包括斯蒂芬在報紙上看一篇我們所謂的知音類文章也能寫出一本小說。
而在寫作方法上,斯蒂芬有自己獨有的工具箱,常用的放上面,如寫作的基本素材是詞匯,還有語法。然后下一層是風格要素,最下面一層就是開始真正的小說創作。創作小說的技巧與理論大同小異,敘事,描寫,對話。但斯蒂芬所傳達的是一個寫作者要具有的真誠。他要求自己所寫的故事要與讀者有共鳴,很贊同這一點。
寫作時,有一樣東西必不可少,一扇你甘心關上的門,這里所指的是不受外界干擾,自制自控,專心寫作。第一稿是關門寫給自己,在第二稿修改的時候便敞開門寫給讀者。所以斯蒂芬的小說暢銷不衰跟這兩點密不可分。
如果你想成為作家,有兩件事你必須首先得做到,多讀,多寫。據我所知別無捷徑,繞不開這兩樣。每一件事情反復磨練,就會達到從量變到質變的化學反應。
斯蒂芬是一個非常熱愛寫作的人,并且非常勤奮。在寫這本關于寫作的書時,并非一氣呵成,對他來說寫這樣的書完全沒有他寫小說來得爽快,因此這本論寫作的書斷斷續續慢慢完成。
正因為他的熱愛與勤奮,才有那么多好看的書出現,才有那么多改編出的好看的電影。所以寫作這樣的事情完全發自內心的熱愛,才會一路走下去,并不會覺得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