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的家長在“理想化”上很受傷】
我還記得自己剛入門心理學時,督導老師給我安排了講解自體心理學——《自體的分析》第一章節的任務?;蛟S是老師有意安排,又或是機緣巧合,這一章恰好講的就是理想化。
時隔幾年之后,我積累了豐富的案例經驗,參與輔導了數十位孩子,也見過了數十位家長。漸漸發現,幾乎所有孩子的成長問題,都與孩子內心中父母理想化形象的崩塌息息相關。那么,具有如此之大影響力的理想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存在?
理想化,說得簡單易懂些,是在成長的早期,孩子根據感受到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內心所幻想出來的一個代替父母行使其功能的虛擬形象。這個形象與現實的父母有所差距,但這就是孩子所體驗到的感受所構建的真實。而孩子對這個形象的內化,將會對他的生命意義、社會價值觀、內在動力建構等等帶來巨大的影響。
由于母親先天帶有與孩子原生的依戀關系,無私奉獻的愛,所以在聊理想化的塑造時,就盡量以父親對孩子的影響為主。
在輔導的案例里,有些父親的情緒常徘徊在火山爆發的邊緣,一言不合就打罵孩子。孩子在內心塑造的理想化父親形象,很可能會是一頭肆意噴火的怪獸,極具攻擊性與破壞力,這樣的理想化形象令他害怕、恐懼。
雖然,極具攻擊性的理想化形象令孩子保有了敬畏之心,可另一方面,孩子的自尊也會遭到破壞,形成自我貶低、自卑的低自尊人格。為了保護自己的內在不被理想化形象毀滅,孩子會選擇回避、迎合現實里的類似形象,從而無法表達自我真實的想法,形成虛假自體的困境。嚴重的,甚至會將社會投射性認同成令他恐懼的理想化形象,對現實社會進行隔離,令自己陷入了邊緣化的境地。由此來看,這種父親所建構起來的理想化形象是負面的、崩塌的、不良的。
另一種父親是典型的暖男奶爸,他們溫柔幽默,孩子或許從未見過他們生氣的樣子,他的臉上永遠掛著笑容。孩子在內心塑造的理想化父親形象,很可能會是一只溫吞吞的大熊貓,安全信任、沒有攻擊性的同時,也喪失了旺盛的激情。
一方面,當內在能量旺盛的孩子隨著成長,個體獨立性越來越強,他開始躍躍欲試地尋求激烈的挑戰碰撞。父親的無攻擊性,助長了孩子的夸大欲,孩子會以挑戰父母權威的方式,展現本能的攻擊欲望。這個以生理/思維定話語權的人格發展階段,父親需要以富有戰斗民族氣質的姿態,回應這次挑戰,并在不傷害到孩子自尊的基礎上,獲得優勢性的勝利。如果父親屢屢失敗,令孩子失望了呢?孩子對理想化父親形象的認同就開始瓦解了,由于理想化形象的喪失,孩子會不屑于聽從父母的引導,自己陷入一種在迷茫中找尋自我確立的嘗試。若得到不良的理想化形象引導,常常會因此誤入歧途,例如,以網游里的勝利、抽煙、酗酒來標榜宣示自己的獨立。
另一方面,心靈能量天生較低的孩子,很有可能就內化認同了這樣的理想化父親形象。沒有攻擊性的理想化父親形象,會讓孩子不愿主動占主導的位置,因為這個位置會迎來猛烈的挑戰和競爭。由于性格張力偏弱,因此孩子的想法會缺乏足夠的感染力與說服力,形成問什么都回答“隨便、都行”,缺乏決斷的能力,也缺乏力量感。若是男孩子,他在社會發展的挑戰中就會更偏向于柔和的、退讓的,缺少了些屬于男性特征中特有的攻擊性與侵略性,也會缺乏一種對遠大理想和抱負奮斗的激情。當他在社會里遇見情緒高張力、具有攻擊性、能量十足的人群時,也較容易體驗到被壓迫感與不安全感。
頗為極端卻很常見的,兩個理想化父親形象,我們進行了細致的解讀。我們注意到“攻擊性”這個詞是兩個假設里出現頻率最高的,那么如何平衡理想化父親形象的關鍵就在于此。理想化父親形象所具有的攻擊性,若以簡單粗暴的低等方式表現出來,那就是在情緒的控制下,對孩子拳腳相向,令孩子的自尊系統受到摧毀性的打擊;而若以高等方式進行升華再表達,那么攻擊性可以轉化為社會生活里的一種激情,這種能量與激情,可運用于引導孩子在游戲的競爭中體驗勝利的成就感,也可用于培養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而言之,一個良好的理想化形象,是既令孩子感到安全可信任的,又是令孩子感到敬畏與信賴的,在這樣的基礎上,孩子才會在你的引導下建立較好的信念系統與動力系統,從而發展出一個良好的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的人格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