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過很多遍《甄嬛傳》,注意我說的是很多遍。
中華文字博大精深,所以用每個字都要謹慎。我本來想說自己看了三遍《甄嬛傳》,因為眾所周知“三”在文言里是個虛數,是“多”的意思。初中課本就講過很多關于“三”的例子。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等。但實際上我可能看過不止三遍,所以,我想用“多”來表達。可“三”這個數看起來一點都不震撼,我只能說古人真的是好低調。
當然我也想過說自己看過萬遍《甄嬛傳》,但事實上,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事物能超過“萬”,但古詩里鋪天蓋地都是“萬”,例如“一片孤城萬仞山”、“與人萬里長相隨”等,這些不過是詩人們想用一個夸張的數字來表達自己的感慨而已。在我心中,我看《甄嬛傳》的遍數,何止萬啊!不過這個數字看起來太玄乎,自然不敢用這個字,說起來古人也會有所浮夸的時候吧。
所以最后我還是老老實實的用了“很多”這個詞。
那么我為什么看了那么多遍《甄嬛傳》呢?
初次看時可能只是因為喜歡孫儷,第二次看因為明清歷史,第三次看喜歡劇中的說話方式,如今再看時我卻是因為詩歌。
當然我也知道《甄嬛傳》里提及的詩歌都非作者原創,在這一點上,自然無法與名著之一的《紅樓夢》相較??墒澜缟蠜]有第二個曹雪芹,當然也不會有第二部《紅樓夢》。不過,跟其他古裝電視劇為了假裝有文化動輒就拿李、杜、白的名篇來拉郎配相比,《甄嬛傳》里用詩之考究,就不知道要甩出他們多少條街了。
我先隨便舉幾個例子。
01
? “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余氏這個no zuo no die的標志性人物,在除夕夜看到了倚梅園里發生的一切。然后借著偷聽來的“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這句詩,把茶碗兒端到了皇上跟前。
皇上在得了這個美人后,迫不及待把她帶入寢殿,邊走邊說“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我有感于此句的意境特查了查這句詩的出處,此句出自北宋朱敦儒的《鷓鴣天·西都作》。朱敦儒一生清高,常以梅花自詡,不與群芳爭艷。
可四郎想做皇帝。關于四皇子胤禛與九子奪嫡的故事不用我多說,大家都門兒清。多少古裝劇都是拿清朝這點破事做的文章。但四郎也多次表達過做皇帝累,累于朝政,也累于后宮。因此當他不是因為政治、不是因為皇嗣、不是因為太后之命而在倚梅園偶得一位頗通詩書的佳人時,吟一句看淡江山,只求梅花,也是理所應當真性情。我理解雍正所處境地,自然覺得此句用在這里真的是妙哉。
其實這句詞也能暴露余氏是個冒牌貨,只是那會的雍正沒看出來。
四郎吟著這句詞走了,這分明是示意要余氏跟過去,“梅花”在這里指的就是她這位剛得的佳人??捎嗍弦唤橐忻穲@宮女,還是年三十需要守夜的次等宮女,她哪里懂這個,愣頭愣腦戳在那,讓讀懂了詩的觀眾看在眼里。
當然,那時還有十七爺在。老十七從余氏的言談舉止發現這女子應該不是除夕夜倚梅園的那一位。但他也不拆穿。畢竟皇帝喜歡誰都不干他的事?;噬献吆螅鲜邔τ嗍险f:“姑娘不懂這詩嗎?這是李白的詩。皇上喜歡李白的詩。”一句話,驗出了余氏的真偽,還為蘇培盛指點了迷津。
這句詩放在這里實屬妙哉,編者給十七爺安排的臺詞也都是學問,不得不說,行家呀。
02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當皇上問沈眉莊為什么喜歡菊花時,她用這句詩回答皇上。
這首詩后來我查過是南宋詩人鄭思肖的《寒菊》。這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征忠于大宋決不向元朝俯首的凜然氣節。“香”,喻指高潔的民族情操,“北風”,雙關語,暗示北方來的蒙古統治者。
沈眉莊把這句詩用在這里可能在表達她喜歡菊花的氣節,可如今想來這句詩足以暗示她活不到結局。
沈眉莊心中的大宋朝無疑就是兩個字——愛情。富庶繁華,國泰民安,自然是愛情綿延的前提。可是,沈眉莊根本不可能從雍正那里得到愛情。這一悲劇的始作俑者叫做封建,并且我猜測《甄嬛傳》的主題應該就是反封建??墒菦]有一場革命不會有犧牲。沈眉莊在存菊堂前高呼愛情至上時,那樣子像極了碉堡下的董存瑞,他們一樣,都是革命的犧牲者。鄭思肖誓言“何曾吹落北風中”,表達必勝決心,可南宋還是倒在了蒙古人的鐵蹄下,所以沈眉莊的結局就可想而知了。
因而,我認為這句詩用在這里注定了沈眉莊的性情,性情又注定了她的命運。感覺有些像《紅樓夢》里的人物判詞,只有認真品讀后細細回味,才覺得這一層牽連實在太妙。
03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
我打賭,甄嬛愛上老十七應該就是在那一次。沈眉莊因假孕一事被禁足,甄嬛玩了一出瞞天過海+調虎離山+聲東擊西=去看好姐妹,開溜時卻險些被侍衛看見,幸運的是,途中遇到了老十七。兩人在小船上黑燈瞎火談人生,談理想,談愛情,然后,順理成章互相愛慕。我像只魚兒在荷塘,等你宛在水中央。所以說愛情產生對環境的要求極高。
這一句詩我查到的出處是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赌档ねぁ酚置哆€魂記》,講的是一個與生死有關的愛情故事。概括起來說就是杜麗娘因夢見情人,情陷相思而死,又因在冥冥中向情人求救而生,一切都歸結為一個巧字。
書里那樣寫,故事是不是真的我不得而知,總之就是說,甄嬛和十七爺因為一個“巧”字。
他兩初見時是在溫宜周歲宴會,老十七的一曲長相守配上沈眉莊的長相思,加之安陵容高歌一曲,足以把甄嬛的《驚鴻舞》彰顯的美輪美奐。雖說是新嫂,身份有別??墒鞘郀敿热伙嫷氖俏饔蜻M貢的玫瑰醉,自然把禮數什么的都忘干凈了,再說,眾所周知,老十七是整個王官貴族最不羈的人。那么像“我的鞋襪濕了,正在換呢”、“賤命恐污了王爺尊耳”,這樣能唬得了雍正的話當然唬不了他??墒羌t顏未老恩先斷,愛情在帝王身上便不再是愛情。只能說,他兩的愛情是王菲的“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對,就是這么巧。
04
“掌上珊瑚憐不得,卻教移作向陽花”
甄嬛產下龍鳳胎。公主阿哥的滿月與甄嬛的冊封禮在同一天,設宴慶賀,老十七卻沒到場?;氐阶约覍m里,主仆幾人歸置賀禮,有三件入了槿汐的法眼。竹骨扇,僻毒筷,還有老十七送的珊瑚手釧。嬛嬛看著這手釧,吟了這句詩。
我個人認為這句詩放到劇里有點冒險。因為我查過這句是清初詩人吳偉業寫順治皇帝和董鄂妃的詩。順治帝,雍正的爺爺。還好當時宮里都是甄嬛自己人,否則要是傳出去,我猜皇后又要給甄嬛扣上對順治爺大不敬之類的罪名。
甄嬛吟誦這句詩,這句詩的意思是:美麗的珊瑚,捧在掌上無限憐愛,但終究不是自己的。它遲早會被移到更高的宮殿里,養作向陽的花朵,成為他人的寵物。
可能甄嬛想說她自己就是老十七的玉樹珊瑚吧。
你還記得兩人在湖心小船里聊天那次嗎?老十七用西施比擬甄嬛,甄嬛大怒。她說范蠡將心愛之人西施奉于吳王,是何等薄情。
誰知一語成讖,造化弄人。最終她和老十七不也上演了西施的戲碼么?
總有人跟我說,《甄嬛傳》的書比電視劇好看。我不這么認為。當然我先承認我沒看過《甄嬛傳》的原著。雖然有人會反駁我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墒俏揖褪窍氩煌ㄍ且怀鰬颍惺裁春帽鹊?。就比方說我自己,是寫字的時候好看,還是說話的時候好看?
各有各的妙處,如何比較。
但如果真的要比一比,我只說一句話。小說版《甄嬛傳》在中國小說史上只是滄海一粟,但電視劇版的《甄嬛傳》在中國電視劇史上,卻是一座豐碑。
我看過的古裝劇中,沒有哪個可以把臺詞處理的那么精巧,沒有哪個劇可以比擬《甄嬛傳》的妙處。
當然以上純屬我個人想法,如有相同之處,不勝榮幸,若與你意見不合,請你勿開尊口,取關即可。
感謝閱讀!
? ? ? ? ? ? ? ? ? ? ? ? ?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