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課程的分享,永澄老師從覺察語言的目的和分身術法則兩部分進行講解。
一、覺察語言的目的
1、老師從一個案例引入小我的喜好。
讀完圖中的對話,你有什么感受呢?是不是感覺整個人都很不好了,處于一種低落的情緒中無法自拔,同時還有微微的喜悅感,心想:原來大家都一樣,恩,這樣比較好,心理平衡啦?不瞞您說這就是我看完這些對話的真實感受。同時這些感受也都是小我的真實反應。小我共有5種喜好,如圖3所示。
每一種喜好都有對應的語言模式:
- 自我強化。
常用的語言場景:我做不到...,我沒辦法...,我不能....等。
小我會用各種方式進行自我保護,若不能覺察,就會自我強化。在工作和學習中,當小我對某個能力擅長時,使用這個能力就會使小我獲利,所以它會一直去做這件事,對于不擅長做的事情就會主動避開。比如,我喜歡閱讀一些自己能容易理解的文章,當出現一些復雜的文章時,我發現自己閱讀起來很難,理解起來更難,此時多數情況下我的反應是先收藏起來,對自己說:以后找個完整的時間塊,好好閱讀,但是基本上這篇文章就會一直在收藏夾中處于放置狀態,至此之后,再也沒有被閱讀過。我一直閱讀的還是那些理解起來較容易的內容,所以我的理解力基本上也沒有獲得提升。 - 推卸責任
常用的語言場景:要不是...,我早就....。
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也是非常頻繁,我常常聽到自己對別人說:要不是條件不允許,這件事我早就做完了。要不是昨天心情不好,我早就找你玩去了等等。 - 逃避現實
常用語言場景:如果...,要是...,就...。
當不能接受,不愿意面對所發生的事情時,通常會通過小我逃避現實。
回顧過去我常對自己說的逃避現實的話:如果沒有和上任男友分手,我現在早就兒女繞膝啦。現在想來,逃避現實是一種無能的表現,我應該做的是怎么從不愿面對的現實中吸取經驗教訓,讓問題得以圓滿的解決,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逃避中不能解脫。這樣只能束縛住成長的力量,讓自己越來越弱。 - 簡化思考
常用語言場景:大約就這樣,這不就是。。。樣的人嘛,你不用說了,就這樣吧。
為什么會發生簡化思考這件事呢?因為思考太耗費能量,很多人都不愿意思考,那往往會讓自己進入一個痛苦的情境,小我為了保護自己處于舒適區,所以會簡化思考,讓小我沒有壓力,干脆不做了,也就不用痛苦了。 - 自我放棄
我就這么著,怎么了...,我不想繼續了,就這樣吧。
工作和學習中自我放棄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今天心情不好,算了不學習了,以后再說吧。今天食堂這飯菜全是我愛吃的,還在減肥中怎么辦,還要不要控制食量啊,哎呀算了,今天先放棄明天再說吧。
從上述小我的各種傾向和喜好,引出成長的核心觀點:當你不想成長的時候,有無數個借口在等著你。
2、通過觀察語言來訓練分身術
由此可見覺察小我,用積極主動在任何刺激和回應之間進行選擇是多么的重要。當你期待自己不被小我控制而有所改變時,就要時刻覺察這些常用的語言場景是不是又出現在你的言語中,一個有效的方法是:將小我慣用的語言列表放在隨時都可以看得見的地方,時刻提醒自己觀察語言中是否出現了小我,當小我出現時要思考出3種以上的解決方案,用自我覺察表進行糾正。
二、分身術法則:口吐蓮花
1、在這次課程分享中第一次聽到:“語言是有構建作用的”這個知識點,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說話還這么有講究啊,看來以后說話要注意,不可以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了,要對自己負責任。
永澄老師詳細的闡述了語言的構建作用,它會構建整個人。如果你說自己很笨,慢慢地真的會把你構建成一個笨人,這是一種多么可怕的力量,所以以后要慎用,沒事多對自己念叨念叨:我是一個有錢人,我是一個聰明的人,我是我們行業的專家,我是一個幸福快樂的人等等,當你說出這些語言時是不是自己逐漸也被構建出這樣的人了呢?我想根據語言的構建法則應該是的吧。所以這就是“口吐蓮花”的必要性和意義所在。
在說話時,一定要觀察自己說了些什么。消極的語言危害很大,不僅不能讓你成為高效能人士,可怕的是無法積極主動還會讓你一直停留在舒適區,無法進入學習狀態。在遇到困難和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逃避現實、推卸責任,致使整個人都不能繼續成長了,由此你會持續弱小,持續自怨自艾,持續被超越,然后把這種后果歸咎于環境、出身等,整個人的狀態越來越不好。對于一個想成長卻又因不得法而不能成長的人來說,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三、自我覺察表
上述講了小我的喜好,如何從語言中去覺察小我,應該如何構建語言,那些接下來就是實踐階段了,對此,易仁永澄老師給出了自創工具:自我覺察表,用于覺察小我,尋找解決方案。圖5是我今天使用自我覺察表進行語言觀察的情況,請出來大家拍磚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