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某天,前腳剛把女兒送進托兒所,后腳立即把工作的事情落實,再立即打個車去上外,報了個英語專業的自考。
回來與友人分享之,被問起:”這是要打算進外企就業呢還是打算要出國深造哇?”答曰:“都不,就一心愿想了。” 友人苦口婆心:“學歷就是用來找工作的,語言就是用來交流的,不用它考它做啥,別做無用功別浪費寶貴時間,上進心要用在刀刃上。
先生在耳聞我的決定之后也是冷諷道:“一會兒要畫畫,一會要練字,一會要學英語,還要做家務帶孩子,你哪有那么多精力,你這就是典型的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好的人。老老實實帶孩子最好。
…
又前段時間,我在自己圈里po了一段小視頻,內容是先生與女兒在樓下玩耍的畫面,配文字:“我能想到最幸福的事,是我在廚房忙碌著,還能看見樓下的先生與女兒愉快的玩耍著。”
隨后就有友人在底下互動:“你能不能有點出息?能不能把leavel定得高一些?就不能像個貴婦般是在自家院子喝著咖啡,看著丈夫與孩子在愉快的玩耍?”
…
去年底,狀態不太好情緒波動大,一度求助于心理醫生。友人說:“應驗了吧,后悔吧,早勸你當初別這么腦熱早早選擇結婚生子還當全職太太,現在好了,丈夫不體貼孩子死鬧騰,可不就奔著抑郁去嘛!快快快,當務之急,別呆家里了趕緊出去工作,分分鐘治好你這偽抑郁!
…
再往前推,從小到大,大到結婚生子,小到喝酒熬夜之類的事情,都不乏有或親人或長輩或朋友站出來點撥一二的經歷。甚至連我推著孩子出去散步還會莫名其妙被路人指謫。
相信大家身邊都不缺這樣的熱心腸。我其實也不反感他們的關懷備至、推心置腹、忠言逆耳。畢竟出發點都是為你好。
可同時,一句“聽我的,準兒沒錯”卻是我最討厭聽到的一句話,沒有之一。相比起“不聽我的,吃虧了吧后悔了吧”之類的馬后炮。那種迷之自信的篤定更讓我厭惡。即使是我爸媽,我也會忍不住在心里翻白眼。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進行說教,他就是在向另一個人宣揚灌輸自己的價值觀,少扯什么分享經驗的犢子。
在這個多元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自成一派的價值體系。我喜聞樂見大家各抒己見,交流溝通。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權利,但不應該包含這種單方面認為自己在情商智商都碾壓他人的姿態。
于此我也非常討厭朋友圈大行其道的一類文章:《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如何優雅的老去》《如何維持兩性關系》諸如此類云云。
以及與之類似流行的世俗觀念、成功標準、幸福指數等。比如生了孩子就該全身心照顧陪伴不然生ta干嘛,比如嫁人就要嫁那種把你捧在手心家務全包工資全交的男人不然嫁人干嘛,比如工作就要玩命體現自我價值不然活著干嘛balabala…
講真,我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過什么樣的人生干你屁事啊。多少人連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都經營不好,就急忙著替他人指點人生。
你可以認為學以致用是最正確的價值觀,但我不打算物盡其用似乎也沒有什么問題。你可以認為我貪得無厭,但也許也好過不思進取。你可以認為外出下午茶才是優雅的打開方式,我也認為當我忙于灶臺前,還不忘放點音樂泡杯速溶咖啡,也是極有情調。
你可以追求達官富貴,我也不嫌棄粗茶淡飯,你想活得出類拔萃,可我就想碌碌無為…
社會的進步,應該是接納更多元的價值觀,別總認為自己眼中的世界就是全世界。還老想著說服他人也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然而,身處這信息泛濫的時代,我們很難不受他人影響。即使犟驢子如我,從小我行我素不聽別人意見不計后果自顧自忤逆他人所有好意慣了的我,現在每當生活出現問題,也越來越會在他人的意見與自己的意志之間搖擺。雖然最終常仍多半以自己的意志為導向,但我還是為這樣的變化驚嘆。
究竟是因為自己太弱了,還是喜歡說的人太多了?
你我皆凡人,哪有那么強的定力招架,在這信息爆炸的年代,天天都在被各種人生觀、價值觀花式凌辱。很難不去對比自己的意志與他人的意見究竟孰勝孰劣。
不比較,是我們都懂的道理,我們所有的不快幾乎全源于比較。然而,愛比較才是我們逃也逃不過的天性啊。生活中的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與他人比較,跟自己的同學、閨蜜、親戚,朋友、同事…跟與自己有任何一絲聯系的人,尤其是朋友圈的出現,更是讓我們比得喪心病狂。
兩耳不聞窗外事,瀟灑果斷做自己,要達如此超脫的境界,首先別聽他人逼逼。
如果他比你聰明,別聽他的,因為你沒他聰明。如果他沒你聰明,就更別聽他的,因為他沒你聰明。
當然,這并不是說你就最好與世隔絕、閉門造車。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真正感同身受你的處境,能為你指明一條康莊大道。所有人都在急吼吼證明自己是對的,你也該如此,但差距在于,你應親身實踐,而非耳聽他人。
別總試圖把自己的價值觀凌駕于他人,也永遠不要輕易附炎他人的價值觀。
引用友人發的一段我沒能找到出處的文字:“不要怪別人散布價值觀蠱惑人心 而是你自己的價值觀不成氣候 任何尚可的思想 用不錯的文筆潤色 加上堅定的態度 就可以讓你動搖 真正成熟的人 會思考和參考他人思想 而不是大驚失色奮起反擊或者俯首稱臣悔不當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