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書中所闡釋的人本主義思想,尤其是不優先顧忌他人感受的部分,讓人倍感鼓舞,或許是平日里過于庸人自擾的緣故。這種思考方式,雖感覺自大,卻是無可反駁。
? ? ? ? 作者嘗試用哲學來引導問題的走向,我認為這也是必然。在我所做過的嘗試中,“價值”“意義”幾乎都是不可回避的路口,一個寫著“野區”的路口。對阿德勒而言,這條路從哪來,會到哪里去,都沒有意義。重要的是,眼下的你,是決定去探險,是停在路口觀望,還是繼續走回康莊大道。一直以來,意義一詞都是褒義詞。有意義的想法很多時候被用來替代無意義的行為。然而卻一直忽略了一點,“意義”并非是絕對的。一件對你意義重大的物品,對他人而言可能一文不值,尤其是非經濟相關的不可量化的精神價值。而這個價值,我認可阿德勒,是人際關系的價值,是一種被需要感。
? ? ? ?既然是個相對性的概念,那也就不所謂褒貶。意義這個詞,放到全人類的范疇來討論是不是也就因此失去了“意義”?
? ? ? ?這么一來“被需要感”就必然會有缺位的時候,這確實是個棘手的問題。在為了自由但又不迎合他人的時候,在無人可迎合的時候,如何填充空虛的價值空間?把自身與大自然相融,是阿德勒的答案,“存在即意義”。作者在對話中舉了子女對生病父母說話的例子。我需要你,并不因為你有什么。雖然這句話的確很讓聽者幸福,卻不能讓人對“意義”的解釋信服,因為這是意思明確的“被需要”。當你對自己說“就算我什么都沒有,也會有被需要的價值”的時候,下一個想法是什么?是幸福還是不停的追問?被誰需要?什么價值?如果是這樣的反應,大概是很難真正建立與大自然的連接了。而這恐怕是哲學最嚴肅的部分——我是誰,也是阿德勒的學說里唯一讓我覺得過于突兀的地方——并不能讓人專注當下,因為切實可感的確定性依舊得不到滿足。這確定性,我更喜歡用“控制感”,才是被需要的核心,因為“可控”是減少危險的有效舉措,追求穩定是為了更好地生存。
? ? ? ?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本主義心理學所反對的——活著是為了追求意義、認可感,而其本源上是追求控制感的話,那么也就可以得出“活著是為了活著”的結論。而這與阿德勒的主張并不矛盾?;钪菫榱嘶钪?,大自然萬物在每個生命的延續與循環中生生不息。
? ? ? ?由此,便有了一個令人好奇的話題。目的論與原因論是針鋒相對的么?還是一個問題在不同層面上的體現?矛盾而統一?
其他雜念:
1.具有確定性的價值體現在物質上,人們也會將預期能影響更多“物質”的主體或行為視作更有價值。自卑是對主體價值的貶低,故專注于如何通過行為來增加對“物質”的影響程度,而不是思考或焦慮于“預期”價值,只有行為才會內化為能力,才不會慌。
2.某些缺乏自信的時候,“穩定”會變得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會逃避改變)。
3.分離課題是對付沖突的手段,與人溝通合作是需要建立共同課題的。
4.控制是人類智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效率的來源。只有當人類不再需要謀生,才不需要控制。
5.認可是一種限制,但我并不認為“不需要認可”是可行的。自由也絕不是無限制的自由,只有明確了范圍并受到廣泛接受的自由,才能發揮自由最大程度的效用。但無論是追求認可還是追求自由,都是追求簡化問題的做法。好處就是提高效率,區別是分別著重于整體效率和個體效率。比較鮮明的例子就是西方愛批評中國人對個體缺乏關注,而中國人則嘲笑西方政府的辦事效率。認可感可以來自任何“受關注”的行為,當認可感足夠的時候就更容易感受到“認可的束縛”。當自由過度耗費精力以致混亂時,又會反過來追求認可來尋求“確定性”。此時認可可以是任何的價值聲張,越是簡單粗暴越是贏得追隨。
6.表揚必須有實點,否則就是一種看低他人能力的居高臨下。
7.人生是否需要深刻?如果每個節點都認真度過,是否還會有深刻一說?
8.不用線的形式看到達了哪里,應關注如何度過這一剎那。點與線的關系。
9.真正的自由需要經過對自然欲望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