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習困擾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我深信不疑,一定要好好學習,未來才能讓自己更加有力量在這個社會生存。
于是每天跟打了雞血似的,一有時間就看書、寫作來提升自己。
因為我相信只要堅持去做,未來一定越來越好的,知識積累會讓我自身也變得更加強大。
但好景不長,經過3個月學習,發現自己除了增加了一些談資以外,其它知識并沒有記住。就如自己讀過的書,過段時間完全不記得里面重要的東西,就更別說知識力量了。時間久了甚至有一種感覺,這本書我讀過么?好像失憶了。
非常焦慮的我,不知道這樣盲目的去積累知識,到底有沒有用,對未來充滿了迷茫。完全不知道怎么解決自己的問題。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朋友推薦我看李善友老師的演講,在大課當中我聽到了第一性原理這個概念,也就是這個概念讓我的思考方式徹底改變。
還有一句話深受其害:“任何事物背后必有道理”。
它跟有魔力似的,讓我在任何事情都想要找到那個最根本的道理,它的第一性原理又是什么?
后來不斷反思自己的學習,覺得這樣肯定不行。想學習到底有沒有捷徑呢?甚至說學習背后有沒更好的方法?
這個思想一出現,自己大腦跟電擊一樣,曾經怎么沒有想到,學習一定有是有方法打的,只要找到背后那個主要的東西,自己在學習上一定會事半功倍。
于是在網上輸入學習方法四字,找到了這本成甲的《好好學習》,那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收獲。
二、什么是知識,到底如何區分?
朋友圈的文章是不是知識?聽朋友分享經驗是不是知識?聽相聲又是不是知識?得到專欄的音頻文章又是不是知識?這個呢見仁見智,在好好學習當中,它對知識有一個定義:
只有那些能夠改變你行動或者認知的信息才是知識,否則它只是信息。
自己感悟:
通過這個定義,我明白了,自己為什么總是學學就忘,因為我只看完就過了,并沒有真正的踐行這些知識給我帶來的能力。
而且長期來看自己的學習,只是低水平的重復。而知識傳遞出的力量,我不用就是擺設。也就應了那就話,懂那么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買一本書,放在書架上是擺設,閱讀完是信息,總結出精髓是重要,踐行知識才是力量。
看到這里我就想這是學習背后真正規律么?還有更重要的么?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接下來講第二段內容。
二、兩種學習效率
(1)技術效率
不斷學習解決具體場景下問題的學習方法,歸類為提升技術效率。在技術效率層面去解決問題的水平比較低。
解釋:
公司要求你做個用ppt匯報工作,你就趕緊去報名學習如何制作PPT課程,領導要策劃一個新選題,就趕緊研究這個選題的方向,每次女朋友在回家的路上都讓你去買朵花,于是你去找花店。努力完成工作任務,工作就能駕輕就熟。
一旦有新要求新任務,你又得去學新知識新方法。把這種不斷學習解決具體場景下具體問題的努力是在提升技術效率,在這個層面上解決問題的水平就比較低,你可能會想我們不就是遇到新問題要學習新方法嗎?不是,可能會更好的方法,那就是提升認知效率?
(2)認知效率
在解決任務的時候,不僅掌握了解決的辦法,還弄明白了這類問題背后的規律性,這種努力方式就歸類為提升認知效率。
解釋:
給女朋友買花,你都可以思考每次女朋友是在什么情況下她會提前要我買花,是不是有新朋友到家里來做客?是不是這兩天有節日她要買花?我們可以提前做功課,下次還沒等女朋友跟你說要買花,你就捧著一束鮮花過來了,你自己省的到處去找花店了。
有時候我們自己看起來很努力,努力的都感動了自己,可能只是在原地打轉。如果我們能夠掌握事物背后的規律,學習的效率要高得多。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說:我們要真正認識這個世界,就必須理解并掌握重要學科的基本規律。
李善友: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掌握這個就能看懂復雜的表面。
所以面對復雜的問題,是一定要養成從最簡單基本的原則入手進行。如果你也認同,通過學習和掌握少數而重要的規律,能夠幫助我們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跨界的廣泛應用的重要基本規律,又稱之為臨界知識。李善友稱之為第一性原理。任何事物必有到道理,而這本書最重要的思想就是找到學習背后那個最主要的規律。
接下來本書寫的是在這個主要的規律上延伸出學習的方法論。
三個底層方法,刻意練習、反思、以教為學。
三個學習技巧,記錄、定期回歸、付費學習。
我就不一一介紹了,有興趣的可以購買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