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黃山自古冠居中國五岳名山之上,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則一語概括:"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如能登臨黃山之顛,俯瞰群山氣勢磅礴,無限風光盡收眼底。
名山出名人,黃山地區人杰地靈,自古英雄輩出,近代亦出過頂天的大人物。憑欄遠眺,層巒疊嶂,云霧繚繞,一切猶如他的治國理念,是那么的和諧,仿佛一幅丹青水墨。
距黃山五十公里處的績溪龍川村,是典型的徽派古建筑村落。村前溪水潺潺,拱橋、牌坊相映成趣,透著古樸而又文化底蘊深厚,論風水堪稱絕佳寶地。這小村歷史悠久,村中胡氏宗祠至今供奉著明朝嘉靖重臣胡宗憲的畫像,據村中百姓相傳:論族譜胡宗憲是那位近代頂天大人物的三十六世祖,人云亦云信不信由你。但是,胡宗憲是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老上司,這絕對是事實,因史籍有載。
胡宗憲字汝貞,號梅林。明正德七年九月二十六日(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生于績溪縣華陽鎮龍川村。嘉靖十七年中進士,后擢兵部右侍郎兼浙、閩總督。他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和俞大猷,平定了為禍多年的江浙倭寇之亂。功加太子太保,晉兵部尚書。他為官二十九年,忠心為國,抗倭有功,但因嚴嵩朋黨案牽扯冤死獄中。臨終悲憤交加留詩曰:"寶劍埋冤獄,終魂繞白云”。終年五十四歲,后詔雪平反追謚襄懋。
當今,大明朝那點事被電影、電視、戲劇、文藝作品演義戲說的天花亂墜,很多人如墜五里云霧。其實,看歷史就是抓住主線,了解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即可。因記載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史籍可謂汗牛充棟,況且寫在書上的是歷史,沒有上書的同樣是歷史。所有的歷史人物猶如英文句法都是過去時,其功過只能留給后人評說。
胡宗憲為官是在大明嘉靖皇帝那朝,其功在平倭寇之亂,卻死在朋黨之爭上。嘉靖皇帝癡迷道教,迷信修行煉丹長生不老之術,多年不上朝卻能掌握朝政,也確實是位深諳權術之道的皇帝。他的內閣首輔大臣就是赫赫有名的所謂大奸臣嚴嵩,而胡宗憲之死就是被牽扯到嚴嵩朋黨案里。
倭寇之亂自大明開國以來就存在,只是規模小,其表現形式是海盜式的走私販運。而當時,大明朝的戰略防御和打擊重點是長城以北的元朝殘余勢力,以及蒙古草原大漠新崛起的游牧民族部落的騎兵部隊。
因為,冷兵器時代的騎兵群類似現代的裝甲快速機動部隊,長途奔襲和機動性非常強,步兵難以應付,只能堅城拒守。中國自春秋戰國秦漢以來,北方的草原游牧民族的騎兵就時常威脅到邊關,秦始皇修長城是無奈之舉。沿襲到大明朝仍然如此,所以明朝對長城的修筑防御十分重視。這種重陸防輕海防思維模式一直延續多年,對后世影響極大。
反觀大明朝對沿海地區防衛就相對很薄弱了。這是因為:當時國際上的歐洲等西方國家工業文明還未起步,造船火炮技術并不比大明朝先進。而大明永樂朝對外經濟相對較開放,太監鄭和率龐大船隊七次出洋訪問各國在國際上影響頗大。而日本當時只是一個經濟相對十分落后的農業島國,很多商品需要從中國進口,因日本市場存在巨大差價,所以江浙沿海不法漁民內外勾結倭寇走私販運十分猖獗。但是還未嚴重到影響大明朝海防及沿海社會治安。
到了大明朝嘉靖時期(1523年),由于朝庭罷市舶司,并嚴申海禁。正常的貿易渠道被堵死,在暴利的誘惑下,很多沿海不法漁民鋌而走險,勾結倭寇形成海盜式的團伙,公開武裝走私販運,對抗官兵攻城略地,燒殺搶掠,占居海港碼頭為巢穴,東南沿海江浙和閩甚為嚴重。
大明江浙地區危難之際,胡宗憲出任浙江巡按監察御史,他重用俞大猷、戚繼光等驍勇善戰的將領,重新在義烏地區招募士兵訓練,胡宗憲則給予了極大支持。其中威名遠揚的部隊當屬戚繼光訓練的戚家軍,后來發展為抗倭主力軍。在胡宗憲的領導指揮下,抗倭斗爭最終大捷。兩股勢力最大的倭寇首領汪直、徐海被擒斬首,江浙倭患被平息。
據考證,倭患的主要原因是大明海禁政策失誤,導致江浙閩沿海不法漁民勾結日本和朝鮮不法漁民結盟為海盜,發展成為跨國海盜武裝走私團伙,其首領大多是中國人。明末鄭成功就是中日混血(其母日本人),他的父親鄭芝龍就是盤踞在東南沿海的海盜首領,而且擁有強大的私人武裝艦隊,敢與官府對抗并曾擊敗了西方海上勢力(1633年泉州料羅灣海戰),后被大明朝招安。清兵入關南下,鄭芝龍又降清,鄭成功與父親分道揚鑣,率舊部船隊擊敗荷蘭人收復了臺灣島。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胡宗憲又主持剿滅了福建的倭寇。但是,同年五月,內閣首輔嚴嵩被罷官,胡宗憲的處境也開始岌岌可危,因嚴嵩義子右副都御史趙文華是他的朋友。新任內閣首輔徐階授意南京給事中陸鳳儀,以黨庇嚴嵩等十大罪名上疏彈劾胡宗憲。
很快,胡宗憲被罷免逮捕押解進京,但皇上念其抗倭功不可沒,降旨遞解回籍。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春天,胡宗憲滿懷惆悵地回到了績溪縣的龍川故里。
事隔僅兩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月,胡宗憲再次被押赴至京,罪名是假擬圣旨。在獄中,胡宗憲親筆寫下萬言的《辯誣疏》,為自己辯解無果后在獄中自盡。他壯懷激烈滿腔情,二十九年功名化做塵與土,留給后人的是空悲切!遙望故鄉千里路只有云和月。
自古當官忠臣未必善終,奸臣未必被誅。所以,官場有風險,為官須謹慎。歷史是現實的鏡子,講歷史是為現實當參考。古往今來有名的大人物太多,但是頂天的大人物仍然屈指可數。還是毛澤東主席在其詩詞《泌園春.雪》中寫的好:“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古往今來歲月悠悠,龍川古鎮村前那條小溪涓涓細流從末間斷,仿佛在無聲地向人們訴說著自己的歷史淵源。
據《龍川胡氏宗譜》記載:始祖胡炎,原居山東青州濮陽(今屬河南),東晉大興四年(318年),敕封散騎常侍兼中領軍隨元帝南下,鎮守歙州(今歙縣)。后于咸康元年(335年)元月,與績溪華陽女王氏結為連理,并于兩年后遷居地勢“東聳龍峰,西峙雞冠,南則天馬奔騰而上,北則長溪(登源河)蜿蜒而來,羨其山水清麗,便赴龍川之口荊林里聚族而居”。歷經1600多年,傳至當今的“錦”字輩,計歷48世。而大明嘉靖朝重臣胡宗憲則是“錦”字輩第三十六世祖。
縱觀歷史,中華子孫血脈相承,為了中國的偉大復興前赴后繼。江山如畫,江山如此多驕,江山代代英雄輩出!(完)
(本文感謝薜南平女士和隋吉明先生為本文提供了照片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