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宗憲(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字汝貞,號梅林。祖籍安徽績溪,家族世代錦衣衛出身,在東南倭亂時期任直浙總督。
? 步入仕途
胡宗憲早年考中進士后,被安排在刑部觀政,學習政務。從此,胡宗憲開始了仕途生涯。嘉靖十九年(1540年),胡宗憲被授官為山東青州府益都縣的縣令。上任后,胡宗憲就顯示出他的政治才干。他先組織廣大人民撲滅多年不遇的旱蝗之災,后又對益都當地的強盜進行招降。盜賊在益都為害多年,胡宗憲用安撫勸降之策,即使群盜解散,還將其中可用的千人左右編為義軍。胡宗憲日后抗擊倭寇的文韜武略,在治理益都時就已初步展現。[3]
發展宏圖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四月,胡宗憲母親去世,他奔喪回績溪故里。兩年后,其父胡尚仁也因病去世。胡宗憲前后在家鄉為父母守孝長達五年。在這五年中,他刻苦攻讀《大學衍義》、《武經七書》等書,學識大為長進,也為日后大展宏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胡宗憲自進士出身,先任益都知縣、余姚知縣,后以御史巡按宣府、大同等邊防重鎮,整軍紀,固邊防,為明王朝的邊疆穩定作出了貢獻。嘉靖三十年(1551年),胡宗憲又巡按湖廣,參與平定苗民起義。在胡宗憲踏入仕途這十多年里,他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來,政績顯著。他的從政經驗和能力都毋庸置疑。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世宗欽點胡宗憲出任浙江巡按監察御史。[4]
平息倭患
自明開國以來,一直存在倭患,嘉靖時期,倭患已經愈演愈烈。[6]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兩批使臣先后來華朝貢貿易,因市舶司的太監對待不公,互爭貢使資格,引發大規模的仇殺,史稱“爭貢之役”。此后不久,明朝罷市舶司,并嚴申海禁。正常的貿易渠道被堵死,在暴利的誘惑下,更多的亡命之徒鋌而走險,攻城略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嘉靖年間,東南沿海地區的倭患驟然加劇,浙江和南直隸為甚,沿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胡宗憲畫像
在此背景下,胡宗憲出任浙江巡按監察御史,可見朝廷對他寄予厚望。胡宗憲也感到責任重大,臨行前立下誓言:“我這次任職,不擒獲汪直、徐海,安定東南,誓不回京。”上任伊始,胡宗憲針對轄區內明朝官兵紀律松弛、軟弱渙散的積弊,以嚴明賞罰為手段,大力進行整頓。通過胡宗憲的努力,明朝官兵的軍容、軍紀有了改觀,士氣也逐漸有所恢復。[7]
不久,工部右侍郎趙文華受內閣首輔嚴嵩的推薦,以祭海神的名義,被派往江南督察沿海軍務。趙文華是嚴嵩的義子,為人奸詐驕橫。他排擠、陷害忠良,浙江總督張經、浙江巡撫李天寵都先后因其陷害而被殺。[8]如何和這種人搞好關系而不致于誤了正事,胡宗憲對此非常清楚。因此在與趙文華共事的過程中,胡宗憲謹慎小心,有時甚至行事圓滑,最后不僅沒有受到趙文華的阻撓,還得到了后者的贊賞。在趙文華的大力推薦下,世宗很快就擢升胡宗憲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又加直浙總督,總督浙江、南直隸和福建等處的兵務。此時,胡宗憲可以調遣江南、江北、浙江等省重兵,所掌握的權力要比一般總督大得多,他兒子和他因此也較貪。[9]
胡宗憲知道自己大展宏圖的機會來了。他一方面招攬、重用各種杰出的人才,如重用俞大猷、戚繼光等名將,把頗負盛名的文人徐渭招到自己的幕府中來;另一方面,有驍勇善戰的將領,還得有訓練有素的士兵,胡宗憲支持部下練兵,其中成就最大者當屬戚繼光訓練的戚家軍,后來發展為抗倭主力軍。在胡宗憲的抗倭斗爭中,胡宗憲擒汪直、殺徐海,兩浙倭患暫告平息。[10]
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胡宗憲主持的抗倭斗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漸次平息浙江的倭患,并開始剿滅福建的倭寇。[11]
含冤而死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五月,內閣首輔嚴嵩被罷官,其子嚴世蕃被逮。胡宗憲是由嚴嵩義子趙文華的舉薦而屢屢升遷的,很多大臣的眼里,他屬于嚴黨。趙文華已死,嚴嵩失寵,胡宗憲的處境也就岌岌可危。這年年底,在新任內閣首輔徐階的授意下,南京給事中陸鳳儀就以貪污軍餉、濫征賦稅、黨庇嚴嵩等十大罪名上疏彈劾胡宗憲。王世貞曾說:“我知道胡宗憲的功勞,可他被徐階所壓制,不能表白他的冤屈。”看來,這一切都是新任內閣首輔徐階直接操縱的,胡宗憲自然無力與其抗衡。
很快,世宗就下令將胡宗憲的一切職務悉數罷免,并將其逮捕押解進京。此時,胡宗憲已經站在了懸崖的邊緣。陸鳳儀彈劾他時所列舉的罪名,任何一條都能定他個死罪。胡宗憲到京之后,世宗念其抗倭的功勞,改變了主意,降旨道:“宗憲不是嚴嵩一黨,自任職御史后都是朕升用他,已經八九年了。而且當初因捕獲王直而封賞他,現在如果加罪,今后誰為我做事呢?讓他回籍閑住就好了。”掌握生殺大權的皇帝為胡宗憲網開一面,再次給了他一條生路。但是,胡宗憲的仕途終于到此為止了。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春天,胡宗憲帶著不甘回到了績溪縣的龍川故里。
胡宗憲本打算從此不問政事,在故里安享晚年。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胡宗憲的政敵們卻不想罷手,他們在等待機會。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三月,就在胡宗憲回鄉快兩年的時候,滅頂之災從天而降。事情的起因還是離不開嚴氏父子。曾經協助胡宗憲抗倭的羅龍文犯罪被抄家,在對羅龍文抄家時,御史意外發現了胡宗憲被彈劾時寫給羅龍文賄求嚴世蕃作為內援的信件,信中附有自擬圣旨一道。假擬圣旨,這次就是老天爺也救不了胡宗憲了。果然,世宗聞聽此事后大怒,對胡宗憲降旨問罪。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月,胡宗憲再次被押赴至京。在獄中,胡宗憲寫下萬言的《辯誣疏》,為自己進行辯解。可是《辯誣疏》遞交上去后,遲遲沒有結果,胡宗憲無法忍受,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一月初三日,胡宗憲寫下“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云”的詩句后,自殺身亡,時年五十四歲。隆慶六年(1572年),朝廷為其平反,追謚襄懋。
? 建立海防
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4年),胡宗憲針對倭寇“去來飆忽難測”、“海涯曼衍難守”,沿海地區隨時可能遭受倭寇焚掠的情況,決定建立沿海防御系統。組織人員把沿海倭情、地理形勢及抗倭措施編成《籌海圖編》,指導抗倭斗爭。“繕甲造艦”,修造戰船千艘,多置火器,配備佛郎機、鳥銃、火磚、噴筒、火箭等,由俞大猷、戚繼光分率巡洋。福建沿海設立哨兵,置烽火門、小埕、南日、浯嶼和銅山五大水寨,派駐軍隊捍衛海岸。浙江沿海設海鹽、澉浦、乍浦三大水寨,招募蒼山、福清等船78只布列各港口,以四參將六總兵統之,“不拘警報有無,而親出海洋,嚴督各總戮力用命,以遏海寇于方來”。明朝真正的水師就是從這時建立的。[4]
蠲免租賦
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額外增稅,畝出兵餉一分三厘,加上其他名目眾多的賦役征發和嚴厲的海禁,沿海居民“膏血為之罄盡”,生路斷絕,部分百姓被迫加入倭寇行列。胡宗憲深感問題嚴重,他奏請朝廷寬限征收江南地區歷年所欠加派、逋賦,并蠲免倭患重災區錢糧。浙江省加派緞匹、工料等項銀兩,已達二十多萬,戶、工二部還催查歷年逋賦。時任浙江巡撫的胡宗憲上疏請敕戶部,將加派本省的緞匹等項一一查清,除國家急需者嚴督依限征解外。
在胡宗憲疏爭下,明廷除因自然災害對東南地區減免賦稅外,又多次在倭害嚴重地區大規模蠲免錢糧。他還根據需要,隨時裁減水陸官兵,以減輕百姓負擔。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月,奏準裁去部分士卒及歲費銀四十九萬九千余兩,有力地調動了廣大民眾的抗倭積極性。[1]
領軍有方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正月,柘林倭寇犯乍浦、海寧,陷崇海,殺死官兵多人。胡宗憲奏請“正失事諸人之罪”。巡撫、指揮、參將、把總以指揮無方,臨陣脫逃,“各坐罪有差”。胡宗憲疏請對王鵬害數百姓其“宜重究以彰大戒者也”。對抗倭有功官吏則不次超擢。知縣楊藏、千戶周勇、監生喬鏜等作戰有功,“獎賞有差”。吏員吳成器“敢死善戰”,“量改郡職”。唐順之戰功卓著,遷僉都御史。即使對同一人,亦賞罰分明。同年七月,倭寇攻破杭州北新關,提督李天寵貽誤軍機被胡宗憲彈劾。同年十月至十一月,倭寇分掠紹興府各縣,李天寵率軍斬擒三百多人。胡宗憲上疏“請錄巡撫都御史李天寵……等功”。
胡宗憲與夫人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八月,胡宗憲調兵進攻占據東沈莊的倭首徐海,倭寇窮兇極惡,保靖、河朔官兵先后為其所敗。此時,胡宗憲“擐甲厲聲叱永保兵左右列,大呼而入,瞰壘下擊”,大敗倭寇。同年十一月,倭兵侵犯會稽,報沈莊慘敗之仇,來勢兇猛,“官兵莫能御”,胡宗憲督促將領盧鏜迎戰,被他以士兵疲勞宜稍事休整為由拒絕,形勢危急。宗憲不顧敵眾我寡,“夜召親兵襲破之,達旦,諸營方知,入賀,鏜大慚服”。在抗倭戰斗中,胡宗憲常“輒自臨陣,戎服立矢石間督戰”,置生死于度外。倭寇圍杭州時,他又“親登城監視,俯身堞外,三司皆股栗,懼為流矢所加,宗憲恬然視之”,展示了身為統帥的風范。
為使賞罰制度化,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月,胡宗憲規定死事諸臣為三等,“有功而又能死事者為一等,雖無功而能忠于所事者次之,勤無可錄而事適不幸者又次之。其或失機僨事,雖身故仍須追奪官蔭”。[6]
剿滅倭寇
王直、徐海長期以來在海上“南面稱孤”,坐遣倭寇侵擾我東南沿海,為倭寇巨魁。胡宗憲不顧一些朝臣反對,決計剿、撫并施,鏟除王、徐。他一面令戚繼光、俞大猷痛擊倭寇,一面派人到日本五島招撫王直。[13]此時,日方因連年進犯我國,傷亡頗大,或“全島無一歸者”,怨聲載道。[14]王直集團內部亦矛盾重重,他表示如明廷能免其罪并開放海禁,就可歸附。嘉靖三十五年四月,徐海、葉麻與陳東率倭數萬大舉入犯,胡宗憲施離間計,倭寇自相擒殺。[15]明軍抓住時機,大敗徐海、陳東部。徐海投河自盡,麻葉、陳東和辛五郎并斬于嘉興。[16]未幾,勢力日蹙的王直從五島西渡至定海,欲同徐海聯合,但徐部已被剿滅,王直進退維谷。胡宗憲即命戚繼光“督健將埋伏數匝,水陸要害,星羅棋列,魚鳥莫度”。同時,答應為王直請封都官號,允許通商互市。王直迫于官軍“兵威甚盛”及利祿誘使,投降官府。至此,王直、徐海部倭寇基本消滅,“兩浙倭漸平”。
東南御倭戰爭
胡宗憲在主持東南御倭戰爭期間,推薦戚繼光任參將,俞大猷為胡宗憲部將。并允許戚繼光招募新軍,使戚家軍成為浙江御倭的主力。胡宗憲聽取幕僚徐渭(徐文長)的建議與策略,又以剿撫兼行及反間計,對汪直采用招撫策略,對徐海、陳東、葉麻等海盜首領采用剿滅的策略,利用徐海之妻王翠翹使其上岸投降,而后胡宗憲為了斬草除根,用反間計促使陳東殺死徐海,最后自己再將陳東處決。[16]胡宗憲之后為了招撫王直,讓他去杭州旅游,但是卻被死腦筋的御史王本固殺掉,胡宗憲面對倭寇的憤怒侵襲,只得采取戰爭手段。他使俞大猷戚繼光克岑港,又提拔戚繼光,使他得以大展宏圖,創造多次大捷。但他為減輕浙江壓力,曾經有意放走倭寇,縱其寇掠福建,并嫁禍于俞大猷等,使他們蒙冤下獄。[20]
胡宗憲
金云翹傳
相傳,王翠翹被俘后曾向胡宗憲請求埋葬徐海,胡宗憲不許;請求去做尼姑,還是不許,而是要將她許配給一個小兵。王翠翹對胡宗憲說道:“你誅殺歸順的人,你把天道放在什么地方了?” 她面對大海痛哭,喊道:“明山,我辜負了你呀!”遂寫詩一首,投水而死。她的詩寫道:建旗海上獨稱尊,為妾投誠拜戟門。十里英魂如不昧,與君煙月伴黃昏。
? 尚書府
龍川胡宗憲尚書府,坐落在安徽績溪龍川村中央,從胡宗憲至胡氏“炳”字輩共12代人曾在此居住。尚書府是古徽州迄今保存結構最為復雜的明代建筑群。
龍川胡宗憲尚書府
阮儀三評價:從善堂“尚書府非常典型反映了徽州建筑的一個重要特點,也反映了當時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這種特殊家族,建筑做得很細節,細部做得很精致,可以左顧右盼,處處生景,是徽州保護最好的古建筑。
胡公巖
清光緒《余姚縣志》記載,胡宗憲平倭寇后,還復蒞余姚受降。余姚百姓感念胡宗憲收勝歸山、平息倭患等種種功績,于嘉靖四十年在城內龍泉山上建“三錫祠”,世代祭祀不絕。又于勝歸山南麓山崖雕鑿胡宗憲像,上刻“胡公殿”三字,雖經數百年風風雨雨,石像仍栩栩如生。但見胡公頭戴烏紗帽,身穿朝服,左手捋須,右手伏案,身子略微前傾,如在公堂上辦公斷案一般,民間稱之“胡公巖”。
胡公殿像
此后至民國時期,以胡公像為中心,周圍又陸續雕鑿了14尊佛教造型,石像附近的石壁上,又雕鑿了許多先賢名句、文人詩詞,字體、大小各異,蔚為壯觀,使得胡公巖成為浙東地區摩崖石刻最為集中的地方。
1981年6月,余姚縣人民政府公布胡公巖摩崖石刻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3月升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