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即物窮理:意思是通過接觸事物來研究事物的道理。王陽明認為朱熹的格物是即物窮理,心與理為二,你自己的心即理“心與理一也”截然不同。并且認為朱熹晚年改變了觀點,雖然后世非議,可是一來真理在少數人手里,不能認為后人非議就認王陽明的觀點錯誤。二來不排除王陽明只是引用朱熹的某些觀點,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反駁朱熹早年。的觀點。對朱而言一己之矛攻己之盾,對王而言,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王陽明的學說早年受宋儒理學的影響,既知道宋儒理學的不是之處,也知道他們的可取之處。
七、心外無理,知行合一:本篇文章論述了心外無理知行合一的道理,從友人的“學問思辨窮天下自理”的似是而非的說法剖析。這種提法有三個漏洞:其一、只提學問思辨窮天下理而未提實踐,言下之意,學問思辨只是學習,不是實踐,則知行分開。學問思辨是學習的方法,其學習本身即實踐活動。作者通過列舉學孝、學射擊、學書法來說明道理,并得出結論“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則學之始固已即是行也”。即知行合一不可分開。其二、提學問思辨窮天下理,言下之意是學問思辨后再窮天下之理,即先知后行,學習達到了窮天理的地步,卻沒有實踐,有這樣的道理嗎?是故,知不行不可以為學,則知不行之不可以為窮理矣,知不行之不可以為窮理,則知知行合一并進,而不可以分為兩節事矣,即知行并進,不分先后。其三、提學問思辨窮天下之理,即心外求理,理在心外,求天下之理,一定要在自己的內心求,致良知,并且以治眼病吃藥舉例,說明求理須在在自己內心良知上精細體察天理,而不是舍棄自身向外追求病好(天理)。結論是吾性自足,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
八、致良知窮天理:心乃是一身之主,而心的虛靈明覺,就是所謂固有的良知,良知順應感受而觸動就叫意。有知,然后有意,無知也就無意了。意要作用必定有相應之物,有這種意就這種物,沒有這種意也就沒有這種物了。窮理包含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功夫,而說格物,就一定要提出致知、誠意、正心,然后功夫才齊具和嚴密。
致良知學問,并不排斥窮天理。認為致良知而排斥窮天理只是某些人的誤解,無論什么人,只要能恢復本性,精察天理,自然可以明理,治理天下。至于靜坐至于虛無,拋棄人倫,不窮天理的,本身就是佛老,而非成圣的學者。心即理,意念指向即萬物,用于物即事,窮天理就要格物,就要知行合一,而不能知行分開,先知后行,條思縷析,皆從致良知學問來,疑問多,只能說學的不精,天理不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