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鄙人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段話,先生強調(diào)心與理合二為一,也就是提出了陽明心學(xué)中的“心即理”的人性論。先生對朱熹格物的解釋萬思不得其解:如果天下萬事萬物都有各自的自然之理,那么何時才能憑自己一己之力窮盡天下之事理?正是由于在很多事上不能驗證朱熹格物理論的正確,才通過不懈的努力終于開悟,找到了“心即理”這個能夠正確合理解釋自然天理的創(chuàng)新學(xué)說,開辟了一代宗師的驚世之作,開創(chuàng)了超越朱熹學(xué)說的陽明心學(xué)。? 憑此,陽明先生成為立德立言立功的傳奇人物,舉世罕見。? ?
我心致萬物,萬物得天理。程顥說:“只窮理,便盡性至命”。因此必須把仁做的達到仁的極限之后才能說窮盡了仁的理。行義達到義的極限之后,才能說窮盡了義的理。行仁達到仁的極限,就能盡仁的性;行義達到義的極限,就能盡義的性。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虛靈明覺,即所謂本然之良知也。其虛靈明覺之良知應(yīng)感而動者,謂之意。有知而后有意,無知則無意矣。知就是意的體,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意用于事親,即事親為一物,意用于讀書,讀書即為一物。凡意之所用,無有無物者。有意就有物,無意就無物。當(dāng)我們的心推致到仁上時,仁也是一物;推致到義上時,義就是一物;推致到萬事萬物時,萬事萬物就是一事一物。既然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義,那么理也不能在心外求,只能求理于我心。心即理,通過我心的良知也就是天理,把我心的良知天理推致到萬事萬物,那么萬事萬物都得到了天理了。通過推致我心讓萬事萬物得到理,從而達到心與理合而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