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天學習了《答顧東橋書》的6——8節
? ? 下面內容只是學習筆記,不是感悟、心得。
? ? 第6節:? 王陽明認為朱熹的格物是即物窮理,心與理為二,與自己的“心即理”“心與理一也”截然不同。
? ? ? 陽明先生學朱學之時,最疑惑之處是朱熹對“格物”的解釋。朱子認為天下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務必格盡天下之物,才能全知。而陽明先生認為既說連一草一木都有自然之理,憑一己之力如何盡天下之事理?長期以來,陽明先生始終無法借助朱子學說解開謎團,因此迫使他設定朱學的謬誤,另外謀求正確合理的解釋來表達自然天理。皇天不負苦心人,在他37歲那年,終于有所開悟,而創出超越朱學的陽明學說。
圖片發自簡書App
第7節:學、問、思、辨、行同樣重要,缺一不可。而學、問、思、辨、行的過程,也正是知行合一實現的必經之路。
? ? ? 陽明先生認為,成就一件事或理念,必須知行并重,知而不去行動、實踐,便不算其知。因此,先生歷來反對空談。空談不足以成事,篤行才有事業成功的希望,此點正是陽明心學至今仍具實用價值的原因。
圖片發自簡書App
第8節: 致良知而不去外物探究道理,靜坐不學習,真的能博古知今,通達時變,從而治理天下嗎?這樣靜坐體察的本性又有什么用?? ? ? ? ? ? ? ? ? ? ? ? ? ? ? ? 對此,陽明先生這樣回答–——
? ? ? ? 致良知學問并不排斥學者窮天理。認為致良知而排斥窮天理只是某些人的誤解;無論什么人,只要能恢復本性,精察天理,自然可以明理治理天下。至于靜坐至于虛無,拋棄人倫,不窮天理的,本身就是佛老,而非成圣的學者。心即理,意念指向即萬物,用于物即事。窮天理就要格物,就要知行合一,而不能知行分開,先知后行。條思縷析,皆從致良知學問來,疑問多,只能說學的不精,天理不明而已。
? ? ? 此段中,陽明先生分析了后世學者將知行分成兩截的根源所在。陽明先生認為,《大學》中的“格物”和《易經》中的“窮理”,大義相近,但也有其微妙的區別。窮理,囊括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說窮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功夫全含藏其中了;而說格物,卻必須再說致知、誠意、正心,然后格物的功夫才會完整而嚴密。如果片面地強調格物,便是忽視了行,所以,知行便分成了前后兩截。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