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菜苔來到我家菜園里了!紅菜苔來了!白菜苔也快來了!
關于菜苔,陳曉卿導演寫得太妙了!
這本《至味在人間》,當得起“吃貨必備”!
陳導把白菜苔分到湘菜,紅菜苔分到鄂菜,盡管荊州兩種菜苔都有,我也不覺得這分法有什么毛病?畢竟,荊州在兩省交界處。但不能因為地域,而把荊州當文化的邊界,荊州是楚文化的中心!
燈光師,麻煩燈光打這里,鄉村小子要懟省城!
最近大熱的《國家寶藏》上,荊州博物館鎮館之寶,有“天下第一劍”之稱的越王勾踐劍,竟然被收入到了湖北省博物館!難道就因為行政級別高嗎?按這邏輯,這么多年了,怎么國家博物館都沒收上去?
這些年,荊州犧牲得還少嗎?為了保武漢地位,減少荊州的行政區域,把天、潛、沔劃了出去;為了保武漢安全,公安縣成了分洪區;為了供武漢用水,又從荊州引江濟漢……瞧把你丫能的,你怎么不把荊州古城也收去?為了直轄,瘋狂搶奪整個湖北的資源!
好好講近代史不行嗎?
誰不知道漢口開埠才二百年!強扯歷史底蘊,是想在華中秒鄭州?還是要拼西安?恐怕,連長沙都比不過!撐門面的黃鶴樓,不過是建國后,改址重建的,徒有其形無其神,“此地空余黃鶴樓”倒是很形象!
刪了很多,也是過于激憤了!但武漢的確是處處都透著用力過猛的味道,連同飲食也是。比如,洪山菜苔和寶通寺的說法,一植物有了靈性,在那禮佛,你跑去收割了,還加肉葷同炒,都不知道是說菜苔好?還是說吃的人壞?要是外地游客真去現場看,還能看到這么靈性的紅菜苔嗎?
珠玉在前,本來沒有必要再寫菜苔,可我還想為白菜苔站下臺。
陳曉卿導演筆下的湘潭菜館,恐怕是個公安菜館,至少那道讓陳導倒向白菜苔的“過年肉下白菜苔”是公安家常菜無疑!不用熏,白色臘肉,是我們家鄉做法,湘潭沒有的,“下”也是我們吃爐子時的方言。
品論菜苔,除了白菜苔和紅菜苔,我覺得有必要增加一位選手來參賽。青菜苔,也就是廣東菜心,和白、紅菜苔同屬十字花科。其中,產于廣州增城的遲菜心,比普通菜心重十倍有多,卻更為脆爽,有“菜王”的美稱。
如果用人生境界來形容;增城遲菜心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王”;洪山菜苔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圣”,像千帆過盡,回頭禮佛向善的浪子,多少還有些澀味,有時還不得不撕去些表皮;白菜苔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真”,同樣是“嫩”,和另外兩種的“脆嫩”不同,白菜苔是“水嫩”。不光是“水”的形,白菜苔含水量非常高,遇熱可以迅速釋放。也得“水”的神,“上善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沒有哪個獨特產地品質更高一說,與其它食材配伍也不爭主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