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金忠明教授談教師專業發展評價有得
? ? 培訓式學習很多時候是被動接收和接受。但我們卻需要一種主動吸收、選擇、拿來的姿態。“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還要沉著,勇猛,要挑選,有辨別。
? ? ? ? ? 今天,培訓的第四天,金忠明教授的講座,有什么可以“拿來”呢?我們都可以有自己的視角和解讀。我的所得概括為一個詞便是:終身的修養!
? ? ? ? ? 讀一本書,我們不能跳過序言或引言,因為全書的核心觀點或主張,往往蘊藏其中。聽一堂課或講座,我們也不能忽視老師的導語或引子,因為課堂或講座的動因和價值,要闡釋或解決的關鍵問題往往在這里"點到為止"。
? ? ? ? 金教授要給我們講《教師專業發展需要科學評價》卻花了將近四分之一的時間"入題"。你可以理解為這是他的"忽悠"手段,也可以理解為這是他的教學鋪墊。他的引言說了三點:1.教師專業化認識的共識性誤區:教學能力。2.國際教育界評價教師的標尺:不盡相同,又相融共通。3.中國教師的"三明治"式知識結構:不能內化為能力,讓教師面對復雜多變的教育情境時捉襟見肘。三個內容看似割裂實則交錯,指向同一個意旨:我們的知識結構急需調整、完善和更新。變兩頭薄,中間厚的"靜態"結構為以"實踐知識和能力"為核心的動態結構。
? ? ? ? ? 引言的最后金教授給出了教師知識結構的"應然"樣式。他認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知識和核心競爭力就是實踐的知識和能力。這也就是很多年前舒爾曼提出,目前已經被前沿學者關注和接受的"學科教學知識"簡稱PCK。遺憾的是金教授此處一筆帶過,語焉不詳!但我們能接收到一個強烈的信號:今后我們應該在自己的專業提升和對教師的專業引導中重視積累和完善這一被譽為教師最有用的知識——PCK。
? ? ? ? 接著金教授解讀了"教師面臨的六大挑戰"中,讓我們強化了一種認識:終身學習意識和能力是教師必備的素養。
? ? ? ? 知識的高度分化與整合,知識大量增生與教學時間有限的矛盾,互聯網和資訊化時代教師權威的重新整合和塑造,課程"雙構"時代師生之間的雙向建構,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的轉變,理論與實踐分離等等,都給教師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挑戰。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將成為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 ? ? ? 談及"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時,金教授漫談式的闡釋中強化了教師專業發展的一條路徑:反思。教師發展=經驗+反思(金老師稱之為"推石頭"和"滾石頭")。在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如果沒有反思性的學習和研究,我們始終是那個重復地推著石頭的西西弗斯,只有基于不斷的經常性反思的經驗才能讓我們通過"推石頭"站到高位,將實踐變為智慧,實現連續性生長。這個烙印又在我們的腦海里深了一層。
? ? ? ? 在談到“教師專業成長的內在因素”時,金教授在略帶聊天式的調侃和輕松的互動中讓我們感覺到:一位優秀的教師一定要有選擇判斷的智慧,區分得清楚哪些是自己需要干的事。只有把"書本的歸書本,學生的歸學生,電腦的歸電腦,父母的歸父母……"一句話,只有解放自己,不搬運,不替代,我們才能用時間換來成長的空間,才有專業發展的可能。? ? ?
? ? ? ? ? 基于這樣的認識和理解,金教授認為:“教師的工作應該是用百分之九十九的時間來提升自己,用百分之一的時間用來點化、點撥學生”。
? ? ? ? 這樣的言論似乎有些“不務正業”,實則深諳教師職業的真諦。我想蘇霍姆林斯基那句經典的“我在用我的一輩子備這堂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 ? ? ? 著名的教育家于漪先生曾多次感慨,“做一輩子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我想不管當初我們是不是自覺的選擇,既然選擇了,“教師”就應該成為我們終身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