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會經歷這樣的時候:父母因避免你的擔心,于是善意地隱瞞著你。真可謂良苦用心。
一個周末閑來無事,坐在書桌前翻著《山海經》。
傍晚時分,媽突然給我打個電話,嘮叨了幾句之后問我:你很久沒給你爸打電話了吧?
我不假思索地說:沒有啊,我前幾天剛給他打過呢,上個星期爸也打了電話給我。放心吧,這兩年我跟爸聯系多著呢。
媽說了兩聲好,而后說道:你爸住院了,你再打個電話給他吧。聽完之后,我沉默了一下,愚鈍了一天的腦子尚還沒反應過來。媽便急切地說:你不要太擔心了,你爸沒什么大事,就之前的老毛病呢,住兩天院就好了。
我應了幾句之后掛了電話給爸撥過去。響了七聲他才接,聲音明顯顯得比往常虛弱一些。我叫了聲爸,然后問他在干嘛。他還是與平常一樣,自然而然地說:在家看電視呢。
那一瞬間,鼻子一酸,紅了眼眶。
不知不覺間,父母都蒼老了,身體大不如前了,可依舊倔強地強撐著,依舊努力著,打拼著。
可憑什么,大部分年輕人卻如此不堪?稍有挫折便惶惶退讓,稍有不如意便覺世界給他難堪。
后來,我也一直未曾點破,與往常一樣嘮了會家長理短,然后叮囑了爸幾句照顧好身體,便掛了電話。
獨坐窗前,沉默了良久。而后開始奮筆疾書。
中國式的教育告訴父母,為人父母就應該拼盡全力為子女付出,而子女過得好就是自己過得好。
可這樣的一種模式,只會造成為人子女的人拼盡全力使自己過得好,甚至讓身邊的人過得好,卻往往忽略了養育了自己幾十載,歷經過風霜雨雪電閃雷鳴,在時光里蹣跚前行,愈漸蒼老的父母。多么可悲?
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所有浪跡天涯的背后都是父母翹首以盼的目光。
很多年輕人操持著這樣一個理念:青春就是要肆無忌憚地張揚,你不旅行,你的青春被狗吃了?
于是,毫無章法地在本應該拿著父母的錢學知識的年紀轉而拿著父母的錢去揮霍給所謂的青春。道理早已被人說爛,我也不多加贅述,只感慨一句,多么愚蠢而又可笑。
或許是這個世間發生了太多因旅行發家致富的故事,所以也有太多的人選擇趨之若鶩。
殊不知,每一個曾走入你眼里的故事,都是經過幾番潤色,幾番隱瞞之后的。或者也有大部分事實,而你卻不以為意,腦子與心靈都在幻想著前方美好的風景。對于前方的坎坷艱難,因為有了大把的前車之鑒,遂而滿是豪情胸懷青云壯志地認為自己也能輕描淡寫地跨過去。
其實,你不知道的是,他人背后付出的努力,遠遠大于你的一切幻想。
言歸正傳。我特別能理解在父母的支持下,并完全依靠自己進行的旅行,因為那是一種生活方式。父母所能理解所能包容的生活方式。
可大部分人,在出發之前往往會想方設法地隱瞞住父母,甚至于欺騙。
誠然,你是一個成年人了,你有權作關于你自身的一切決定。
可你想過你的父母沒有?他們養育你長大,培養你成才,你倒好,撂挑子說走就走。你能耐大了可以想走就走?你本事夠了可以想去哪就去哪?
不,你壓根就沒那個本事。有本事的人會傾盡全力去勸服父母,即使得不到他們的支持,也不至令他們阻攔。我也愿意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是愿意理解子女的選擇的。
而更有本事的人,往往選擇帶年邁的父母去見一見這世界的繁華,而不是獨自享樂。
很多人說,不告知父母,只是不愿他們太過于擔心。可是,你卻將這一切大膽地炫耀在朋友圈里,使其成為你一項談資,一項令人羨慕的資本。所作所為,是為何?不彰顯著自己的享受嗎?
在享樂的同時,把父母排除在外,卻還冠冕堂皇地美其名曰不想讓他們擔心?wqnmlgb!
古人曾言: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可觀今人,大體是:父母在,偏遠游,樂不思蜀。
可悲可嘆可憐。
很小的時候,父母便是我們的天地。可越長大,這個想法卻越漸扭曲。到后來,卻演變成自己才是自己的天地,而父母都變成了阻攔我們成長的狂風暴雨。
而越是這般想,便越覺得有理。繼而覺得父母成為了羈絆。開始不顧父母的任何勸阻,選擇自行生存,自行享樂。
而父母操勞了大半輩子,到老來未曾享受到天倫之樂,或許還要為你不負責任地揮灑青春后導致的后果來埋單——你的下一代,沒有一絲猶豫地交給年邁的父母,甚至連一句感謝的話都幾乎不會說出口。如此,你的青春才真的沒有被狗吃掉嗎?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名言,漸漸被某些雞湯高手賦予了另外一層涵義——少壯不努力(青春不玩),老大徒傷悲(老了再玩就沒意義了)。
真他媽傻逼到極致。父母拉扯你長大,你憑什么不努力?若是沒有你從出生到完全不需要他們搭理的二十來年的開銷,他們完全可以過上更好的日子,不用起早貪黑,不用到處求人,不用看人臉色。你說說看,你憑什么在脫離他們掌心后依舊不努力?你憑什么讓他們依舊過苦日子?憑你被狗吃掉了的良心?
而在父母日益蒼老的面龐下,大部分人借著青春的名義到處拍下些或許只會看一次的照片的同時,還對父母百般厭煩。
“我們總是對陌生人客氣,對親人卻太苛刻。”這句話是真正闡述了幾乎所有人之一生的。
生而為人子女的大部分人,從小到大習慣了父母不要求回報的付出,將一切都當作了理所當然,卻從未曾想過真正給予父母哪怕一丁點的溫暖。
生活上大體也是如此。面帶微笑地與同事溝通聽從領導安排,面對客戶無理取鬧挑的毛病依舊笑容滿面,處處展示著彬彬有禮的模樣。可一轉身,回到那個本應該是溫柔的港灣,卻處處苛責為難與不耐煩。究竟為何?
未來,你于心能安嗎?
請始終記住,工作只能給你帶來物質上的東西,而親人,卻能給你全部。
我們在學著長大,然后慢慢變老的時候,父母正慢慢變老,然后死掉。
如此一想,你還愿意借著青春的名義打著青春的幌子不去拼搏不去奮斗嗎?你還愿意在你長大以后自私地厭煩父母不厭其煩的嘮叨,將所有一切不耐煩一切脾氣都撒在父母身上嗎?
在這個處處憤世嫉俗般嚷嚷著父母道德綁架的年代里,許多人,卻忘了拾起自己的基本道德。
請溫柔地對待你身邊的親人,并趁著年輕不斷提升自己,以期許給父母一個安度晚年的機會吧。他們不要求你回報,不代表他們不需要你的關心與關懷,不需要你的任何回報。
若是你覺得本文觀點引起了你哪怕一點點的共鳴,請拿起手中的電話,撥出那個你早已爛熟于心卻鮮少主動撥出的電話吧。
即使,你只是說,我這邊天氣很好,我以后一定會好好工作,他們依舊會喜笑顏開的。
最后,你可以過任何你想要過的生活,但是,一定要在能夠還父母一個安享晚年的機會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