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又推火了被人忘掉的亦舒小說。我看到一個話題:亦舒的那些愛情觀,現在你還贊同嗎?
早在幾十年前,她已經陸續用 300 個故事在城市里建立了一個“亦舒女郎教”。現在流行的很多城市生活和戀愛觀,最早是因為亦舒小說被人接受的。
起初,一小群自視甚高的女孩信奉她,用刻薄殘酷的文字,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突破生活的限制。她們相信亦舒傳達的暗示:你可以的,我們都可以,人都是這么活下來的。
然后,很多人真的照著她說的法子活了下來。可以說,亦舒讓城市里的女人現在活得比以前更好了。
今天文章的前半部分,是差不多一年前發過的關于亦舒小說女主角的文章。如果你看過,你可以直接跳到后半部分,那是我們對亦舒女郎的一些總結。你可以自評一下,你是亦舒女郎嗎,你遇到過嗎,你怎樣看待亦舒女郎。
亦舒女郎
作者:iron
一、感情逐利化從無到有到流行
亦舒從 14 歲提筆,今年1月發表了第 300 本作品。都市中飲食男女的愛恨情仇反復上演,等我們回顧時,卻發現有趣的事實:
現在,一些城市女人的生活態度,比如經濟獨立、情感自私、感情逐利化,已經人人接受、甚至成為主流。而這些態度最初都是在亦舒小說里以"叛逆"姿態被提出來,并引起很大非議。
最早頂著非議接受這些觀點的人,可以被稱作亦舒女郎。
她的信奉者是一群年輕、驕傲、教育水平高并決心過上美好生活的城市女孩。這些女孩以亦舒為武器,昂著頭面對傳統的女性生活觀,她們的示范效果,最終使這些反傳統的女性心理,默默變成了全社會都認可甚至遵從的東西。
但稱得上“亦舒女郎”的群體,并不只是這樣。除了這些普遍的流行觀點,她們還信奉一些專有的生活態度:一些還沒有、也未必能被大多數城市女人接受和踐行的態度。
二、我有何事要你原諒?
亦舒的言情小說,講的是女人怎樣面對生活,尤其是怎樣面對男人。像一見鐘情、閃婚這種最近幾年才流行的現象,很早前亦舒在《圓舞》中就寫過:“如果一男一女在長途飛機中相遇,待下飛機的時候,已經可以結婚。婚姻根本就是這么一回事。”
關于離婚的女人,《玫瑰的故事》中,有過婚史的蘇更生堅定地對表示原諒自己的新男友反問:“我有何事要你原諒?”
這句話,真是亦舒女郎們最大的法寶。我做的一切我都承受后果,跟你有什么關系呢?
我們對于女性在婚姻市場上待價而沽所發出的不滿,早就被她指出。亦舒也在《獨身》中對“剩女”表達尊重:“獨身有什么不好?喜歡的話,整個月吃魚子醬喝香檳酒當飯。拖男帶女的人,做得到嗎?”
因為提出這些觀點,亦舒的小說,成為一群年輕新潮的女孩的圣經。
亦舒提供了最合情合理的面對城市生活的工具:小人物的體面、小人物的煩惱、還有小人物的生存辦法——
假使有人說他愛我,我并不會多一絲歡欣,除非他的愛可以折現。
假使有人說他恨我,我不會擔心,太陽明日還是照樣升起來。
——《喜寶》
亦舒住在香港,愛讀魯迅,喜歡寫短的有節奏的句子。她刻薄地把現實生活描寫得好看。
亦舒并不提供瓊瑤型的夢幻和安慰,而是一直在傳達一種信息:別做夢、別胡鬧,了解世界運行的規律,克服它,并承擔后果。
這背后的意圖則是,讓城市里的女人們少點奉獻,多點自私,可以熱愛,但別丟失自保的武器。
對于城市中的正確生存方式,她簡直稱得上是一個教育家。
而且,因為言情小說本身的巨大傳播力,亦舒成為“師太”。和很多偶像、明星比起來,亦舒的影響力更有深度。因為她提供了語言的工具,去問問朋友圈了30多歲的女孩,是不是都曾經覺得自己是喜寶。
三、跪下來拾起自己想要的東西
亦舒的女主角也不是童話中的那種女主角。
女主角這個詞,一般人似乎難以消受,但亦舒筆下的女主角,就是生活里我們周圍、沒有天生自帶光環的女孩,很多人最熟悉的是"沒有很多愛,就給我很多錢"的喜寶:
如果有人用鈔票扔你,跪下來,一張張拾起,不要緊,與你溫飽有關的時候,一點點自尊不算什么。
——《喜寶》
故事的最后,這個美人真的得到了用不完的鈔票,但這個結局是她"跪下來拾起的",這便是亦舒式平民女主的命運。就連出賣身體,亦舒也免不了讓喜寶感謝城市的恩賜:“這是我一個墮落的好機會,不是每個女人都可以得到這種機會。”
亦舒不是在提倡拜金,她只是清醒地給現代現代女性講明道理:改變階級要付出巨大的犧牲,如果你沒有先天優勢,就要靠等價交換。付出你能付出的努力,哪怕這違背“姿態好看”這個戒律。
現在,流行的自媒體寫手們還是在套用這些句子來制造一篇又一篇熱門文章。她們已經不需要像亦舒當年那樣惹起爭議。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姑娘,是現實里的亦舒最喜歡的"女主角"形象——導演徐克的前妻施南生。
亦舒把施南生列為自己“喜歡與樂意見到的人”之一,說她“有型、叻、威威,表達能力太好,幽默感豐富”。施南生跟徐克的愛情故事成為佳話,但嫁給徐克這樣的大俠,施南生還是施南生,不是徐太太。
就算20年后被新歡插足,也能瀟灑地好聚好散。
亦舒筆下理想女人的樣子是:“頭發剪得短短的,燙個漂亮的款式,穿麂皮鞋子,白色襯衣,仍然是瘦子,樣子一點也不丟臉。”
分手的時候,也大方接受,不說惡言,全身而退。只說:“不好意思,我不想答,這是我們兩個人之間的事。”
四、別僥幸,沒有意外的愛情和從天而降的錢財
最后,亦舒女郎的結局,往往就是普通人的結局,不會太差,也很少能像童話一樣好。
他們不相信童話,不給自己追求童話的機會,甚至認為童話是騙人的。
“我的歸宿就是健康與才干,一個人終究可以信賴的,不過是他自己,能夠為他揚眉吐氣的也是他自己,我要什么歸宿?我已找回我自己,我就是我的歸宿。”
——《胭脂》
亦舒的結局,是我們忙碌一天后的結局:家底殷實長得好看的女孩子,比如如黃玫瑰,即便是任性胡鬧,也能在故事的結局從兩個人里選一個;而那些善良的平凡女孩,哪怕是拯救了異國王子,也落個《薔薇泡沫》式童話陪襯。
大家有舍有得,各自犧牲,沒有意外的愛情,也沒有從天而降的錢財。
亦舒女主角們的結局,看起來是湊合,其實是“最優解”,或者說,把生活與愛情的非理性因素盡可能排除后的權衡:嫁個平凡的男人、遠走他鄉、放下執念,女主角們都勸自己見好就收。
亦舒的都市生存法則是最優解法,這對于我們來說才是實用指南,對于感情、對于城市,她都是個中老手,透過300個女主角說出了最適合普通人的生活方法:
"做不到是你自己的事,午夜夢回,你愛怎么回味就怎么回味,但人前人后,我要你裝出什么都沒有發生過的樣子。你可以的,我們都可以,人都是這般活下來的。"
測一下,你是不是“亦舒女郎”
我詢問、總結了一些人(包括一些“亦舒女郎”)對這個身份的看法。你或你身邊的人,如果符合如下特征中的多條或全部,那么很可能是一個“亦舒女郎”。
(你會發現,很多男人也遵循著亦舒的這些生活觀。所以,你也可以測一測:你是不是男版“亦舒女郎”。)
1. 其中很多人,曾經熱烈而無保護地追求并品嘗失敗,并痛下決心讓自己變得強大而犀利。很多女孩都是在認清生活的過程中變成了亦舒女郎。
2.從不展現傷口。亦舒女郎不會在人前哭,但我覺得亦舒女郎甚至很少在深夜里偷偷痛哭。想起傷心的事,她們大多數時候會在眼淚落下來之前搖搖頭,嘴角上揚,露出一個苦澀的自我安慰的微笑,然后跟自己說“別示弱”。
3.自我保護的方式主要是“寧可錯殺也不放過”地避開有可能帶來傷害的人和事。動真心也不能讓人看出來動真心,隨時留好足夠的撤離空間。
比如,亦舒女郎決不相信僥幸,因而更難失望。她們似乎認為“心存僥幸”是傻女孩的共有特征,因而即使真正碰到僥幸,也會試探而不是直接接受。
因為自保能力強大,所以戰斗中往往有強大的傷害力。但亦舒女郎常常不屑于戰斗,認為那樣自掉身價。
4. 會做丑惡的事,但清楚地認識到那是謀生和實現自我的手段,所以丑陋的事做起來也是有姿勢的,不會自我貶低。
結果導向、承受自己選擇的過程,這是亦舒女郎化解生活狼狽的精神手段。你可以打倒我,但打不哭我。
5.通透,并且對自己的通透懷有一種驕傲的傷感:相信自己勝過大多數傻傻的女孩,又忍不住把自己的一些不幸和挫折歸因于自己的通透(不管到底是不是),并產生一種“我寧可看得清醒,也不愿意傻傻地幸福”的悲壯的自憐自愛。
6. 姿態漂亮。這可能是亦舒女郎的最高信條,贏要贏得漂亮,輸也要輸得漂亮,穿要穿得漂亮。其實漂亮并不是最高的標準,最高的標準是“體面”。不夸張,不下作。
比如在穿著上,暴發戶式的電視劇打扮一開始被亦舒女郎們痛批,她們講價位,買奢侈品,但覺得品位比價位更重要。
只是,因為“體面”的定義往往很含混,所以一般人不會用來形容別人,而亦舒女郎卻會把一切覺得不好的東西歸結為“不體面”。
這是一個萬用標準,遇到自己不喜歡的人,就認為他們不體面;到最后,很難分辨她們是為了“體面”而寧可不要某些東西,還是因為得不到某些東西而用“不體面”來解釋。
讀后思考:
你是嗎?你身邊有亦舒女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