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大家知道我是一個媽媽,寫了一些文字時,大家都希望能和我交流育兒心得,確實在我最早期用微博時,里面全部是育兒知識,在我最開始寫文章的時候也有幾篇育兒心得。
育兒,大又深的一個話題,里面包含了挫折、情感、成長......等等,是一個漫長需要不斷學習的過程。
而我在為人母之初也看過不少的育兒書《把你的手給我》、《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如何說孩子才肯聽》、《正面管教》......大概市面上好評的書我都看過。
我也以為看過很多書,會對育兒有很大的幫助,在一次帶女兒看病的時候,目睹另一個媽媽對生病的女兒咆哮:我不管你了,讓你爸爸奶奶他們管你,旁邊的女兒木木的站在那說不出一句話,大概她在想,我做錯了什么,為什么媽媽不管我呢?為什么爸爸他們不來照顧我呢?
那一瞬間,我驚醒自己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刻,是否那一瞬間連自己都不曾察覺,有問題的不是那個女孩,是我們自己。
那個媽媽的情緒沒有出口,也許只需要一根小小的導火線變轉嫁到女兒身上。
控制權
在育兒的過程中,你是否覺得這樣的情形很熟悉:
衣服穿起來,再不穿要凍著了;
快點來吃飯,不吃就讓你餓著;
讓你做這個你還不聽;
為什么我們一定要讓孩子聽我們的,你會說我是為她好,那么同樣的事情換一個大人你會這樣嗎?
你會問,但是不會強迫,這時你依然可以反駁,她小,不知道,嗯,孩子是小,但是孩子生下來卻是最真的時候,她比我們大人還清楚自己的想要,只是不擅長表達。
也許她穿的那件衣服袖子太緊,也許她更喜歡她里面的那件衣服;
也許這一時刻她就是不餓,我們大人也有這樣的時刻;
也許當下她做的那件事沒有完成,專注力也是這樣被切斷的。
也許我們只是在爭奪權利,害怕這樣的一個人失控給自己帶來麻煩。
那不是愛,至少沒有真的看見她的需求。
情感回應
當我們經常抱怨另一半沒有回應自己時,可曾想過對孩子的回應是否及時。
孩子興沖沖的告訴你這部電視好看時,你回答,不要看電視;
孩子邀請你陪她玩的時候,你無數個等一下;
孩子畫了一幅畫請你看時,你說畫的什么;
可是你會說,我也經常陪她,經常帶她玩呀,大概那是在你主動的時候,那一刻孩子未必是需要你的,是你需要她。
你不曾蹲下身來看看她的世界,和她討論動畫片里的人物,不曾看到她畫里的爸爸媽媽。
久而久之,孩子那顆熱切的心也是會冷卻的。
只是她比我們更擅長原諒,才會在一轉身又叫到爸爸媽媽。
也許你努力想做好,只是你會發現你不斷的失控。
如果你希望孩子讀書,你看了嗎?
如果你希望孩子有趣,你有趣嗎?
如果你希望孩子大方,你呢?
如果你希望孩子尊重你,你是否平等對待過她?
育兒即育己,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不要去說,言傳身教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