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結構關鍵詞:
- 分類維度
- 音節特征
- 詞匯分類和知識管理的關系
- 以音帶形
- 從音節到意義的跨越
英語詞匯的分類不要僅僅從分類這個維度,我們可以從知識管理的維度思考,英語的分類一般是從字母順序這個維度,從a到b,到c,最后到第26個字母,我們能不能做一些改變,按照我們對英語的本質理解,通過英語的音節來分類。
英語的音節最大的特征是多音節,譬如四個音節,三個音節,兩個音節,和單音節等等。在英語的音節分類當中,它的重音的分布是有規律的,當然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英語的重音,有可能在第一個音節,也有可能在第二音節,那是不是有可能在第三個音節呢,要得出關于多音節英語單詞的重音規律,我們一開始就要統計盡可能多的單詞而不是首先記住抽象的規則。
那么英語詞匯的分類和知識管理有什么關系呢?分類可以說是英語知識管理的開始。我們大多數學習者在學習詞匯的時候,使用的詞匯材料往往是現成的,已經分類好的,給我們帶來了極大地便利。但便利以后就是煎熬,很多人在便利中期待,在煎熬中放棄。是不是覺得有什么不對勁的地方?很多教材上很多詞匯的分類都是基于視覺而不是基于聽覺的!這就引出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對于英語詞匯分類的標準,我們必須要重新定義,因為分類的標準就是切入的角度,就是記憶單詞的落腳點。很多英語學習者習慣一味視覺性輸入,很少關注視覺形態輸入后英語詞匯知識的狀態。這種狀態在每個人的腦海里會發生有趣的改變,我們當然希望任何改變會朝著有利于我們學習的方向發展,然而一旦切入點和落腳點定調了,整個思考的方向就固定了,改變就會沿著既定的軌道上升或下降,慘不忍睹的是大多數的軌道都是下降的。其中的原因不是很復雜,如果學習者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想起調用關于他們腦海中詞匯的記憶,可是你想啊,輸入的時候就挺雜亂的,加上時間久了記憶模糊,鬼知道究竟能想起多少來,與其說是忘記,不如說一開始就沒為長期的使用做準備,而英語知識的管理恰恰是針對長期的問題而非臨時性的應付問題。
為了更好的管理我們的英語詞匯知識,我們已經把記憶單詞轉換為拼讀單詞,我們何不把步子邁得更大一點呢?升級為或者再換一個維度看成“拼讀音節”,背單詞變成背音節,英語的單詞有千千萬萬個,但是這些千千萬萬個單詞,都是由相似規律的音節組成的,所以與其盡可能熟悉單詞,還不如熟悉音節!通過音節的組合變換,重組重構,我們就會獲得新的單詞,為什么英語當中的前綴、后綴、詞根,這樣的記憶的方法有用啊,我們換一個維度,也可以看到前綴的音節、后綴的音節,詞根的音節,而那些詞根往往都是單音節的詞語,從這個維度,我們就可以建立英語單詞的縱向聯系,而不僅僅是橫向聯系,既有縱向又有橫向,那么就可以產生網格化的意義碰撞效應。經過討論分類標準,我們就抓住了英語詞匯知識管理的主脈絡——以音帶形而不是以意帶音形!
怎么理解以音帶形?從音節分類完成以后,我們就可以構建音節組合的模板,有了這樣的音節模板,我們就可以把不同的英語音節放進去,但是它的基本的節奏應該是一致的,這樣就相當于在我們的漢語當中,一個拼音可以被幾百個字共同享用,英語中不同音節組合也可以分享同一個節奏模板,而這樣的節奏組合,可以大大節省我們的記憶勞力,提高記憶和理解效率。
我們如果暫時離開英語詞匯領域探討知識管理的相關知識,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常常輸入知識,但是很少關心怎么樣進行管理知識,其實管理知識就像一個工廠在管理他的庫存一樣,對于工廠繼續生產銷售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工廠的庫存,積壓太多,那么這個工廠生產動力就會下降,庫存積壓導致資源浪費、效率低下。
我們會觀察到這樣一個現象,我們很多的學習者一味的去背單詞,但是從來沒有去整理過單詞。整理單詞這個概念其實不是完全嶄新的,但是,為什么我們很多的學習者卻從來沒有考慮去整理詞匯呢?難道我們的詞匯不需要整理嗎?難道我們關于詞匯的知識不需要整理嗎?我們這么多的詞匯庫存堆積在我們的腦海里,非常的雜亂,好比我們經常進入一個房間,手里拿著書也好,筆也好,各種其他物品也好,就是這么簡單的一扔,沒有經過精心的擺放整理!大家可以想象,這個房間是多么的雜亂,時間長了,灰塵、霉菌、蜘蛛網橫行,那么這樣一個房間給人的印象是什么樣的?
因此,我們就反復強調要整理知識,整理知識的第一步就是分類,或許在我們印象中,分類不就是分成一堆兩堆嗎?在這個思考過程中,大家可以感受到“分類”這樣的用語產生的“誤導效應”,如果我們從整理知識的維度去看呢,我們就會從一個更新更高的維度來理解英語,其實我們越往后我們越可以感受到,就是我們完全可以跳出英語這個維度,來從另外一個維度,或者說,英語外圍的維度,去理解英語,突破英語。
假設你要去突破的是1萬個詞匯,當中每一個詞匯都有三個音節組合,那么我們就有3萬個音節,大家考慮一下,是否產生這樣的情況,我們會有很多的音節是重復的,因此我們把1萬個單詞或者1萬個詞匯量的問題,轉換成多少個音節的問題?有可能是兩千個,也有可能是五千個,但我能保證的,肯定不是1萬個,也就是說我們把突破1萬個詞匯量這個問題變成了突破幾千個音節這樣比較小的問題!大多數音節當然初看上去是沒有意義的,但是這個音節的組合是有意義的,因為這個意義的呈現就是我們常常看到的單詞?!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嘗試一下忘掉單詞這個維度呢?我們回歸到音節這個維度呢?這樣的話,我們熟悉的所謂單詞的意義就變成了音節組合的意義,音節組合的意義才是我們生成發展的第一步,也是進一步對英語本質的認識和拓展基礎。
從這個觀點再生發出去,大家可以想見,一個句子也好,一個段落也好,一篇文章也好,就是由這么多那么多的音節不斷構成的,是不是這樣?那么這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給我們啟示就是,我們不要僅僅去背單詞拼讀單詞了,我們先要掌握的是把那些所謂的無意義的音節先熟悉了,而這些音節肯定是有限的,我們通過有限的掌握去控制看似無限的事物,我們要解決“一個月如何突破詞匯量”的問題才有了可能,這樣的解決方案也有了相對科學的依據,是不是?
讓英語的音節去聯想去交叉去碰撞,大家注意,英語音節的組合,這個組合是一個關鍵詞,英語音節的組合就是意義,強調一遍,組合就是意義。
大家不要局限在英語的一個單詞一個音節里面,因為單個音節她是有意義局限的。英語的音節要化學反應,據我所知,僅有一個元素是不會產生化學反應的,只有在組合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化學反應,而元素越多,那么這個化學反應的也就越多越強烈,這樣我們獲得的感受能力也就越深刻。
進一步,我們在英語音節的習練過程當中不僅要學會常規性組合,而且要學會跳躍的組合,不僅要學會跳躍組合,還要學會跳躍的拆分,隨時隨地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
音節的這個組合拆分了,對一個單詞來講就是一個小組合,那么單詞這個單位呢?太小了,所以呢我們也可以找一個句子,有的時候呢,一個句子單位又太大了,這時候要引進一個概念叫做短語。短語的既不是單詞,也不是詞組,就是短語,其實就是由幾個單詞組成的詞語群,而這個詞群不是一個固定的詞組,她一定要重現英語在句子和語境當中真正的現實狀態:
例如:Who knows but we may make an agreeable acquaintance with this interesting family?
很多學習者覺得make an acquaintance with這個詞組非常重要,坦白講,這種所謂的詞組除了勉強安慰和加重記憶負擔外,基本上毫無用處!
事實上詞組的重要性遠遠比不上may make an acquaintance with this family這樣一個短語,雖然這個短語既不像句子那樣完整,又比單詞長很多,但這個短語具有很強的粘性, 因為完整保留了音節在真實語境中的細節。而一旦認識到這種短語粘性,組句就不再困難!
當然may make an acquaintance with this family的呈現還是視覺的,比較靠近聽覺上的呈現應該是這樣:
maymakeanacquaintancewiththisfamily
英語原句釋義:我們也說不定會要和這個有趣的家庭愉快地結交的。
有了對音節的分類和初步感知,我們自然就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從音節到意義到底如何跨越?首先意義是有生命的,意義不是背誦出來的。意義是在理解當中不斷的組合產生化學反應慢慢生成的,它有一個生長的過程。所以每一次你在新的語境中看到一個認識的單詞,都會發現他有新的一面,而這個新的一面就是單詞意義的變換層面。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詞匯就這么多,為什么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來,在某一階段,相對固定的語言詞匯卻可以創造這么多偉大的作品?如果這樣的理解太沉重,那么看看流行音樂的發展歷史吧,我們可能對音樂理解甚少,但無論多么動聽的音樂分解下來,也就那么多的樂音元素是不是?偉大作品秘密的背后不是元素本身,而是思想和結構。套用這樣的類比,英語的背后也不是單詞,甚至句子,而是思想和結構。
關于思想和結構我們將在下一篇討論和解密。這一階段,我們先做一個小結:
通過音節分類形成英語詞匯的知識管理系統是從低到高,從單一到多向的跨維過程;
把背單詞轉化為拼讀單詞,把拼讀單詞轉化為拼讀音節;
單個音節或許意義不大,音節的組合就會產生意義的火花;
意義是有生命的,意義的背后不是單詞本身,是思想和結構!
<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