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395,9-8-3,萬章章句上8-3》
【"孔子不悅于魯、衛(wèi),遭宋桓司馬將要而殺之,微服而過宋。是時孔子當厄,主司城貞子,為陳侯周臣。"】
今天是丁酉年戊寅月癸酉日,閏六月廿三,2017年8月14日星期一。
桓司馬,名魋,是宋國的大夫。
要,是遮截的意思。
司城貞子,是宋國的賢大夫。
周,是陳侯的名字。
上一節(jié),孟子講了孔子第一次到衛(wèi)國時,先選人后住下,"擇地而處"原則把握得堅決而明確,毫不含糊。
衛(wèi)國這次,尚屬和平時期,這節(jié)所講的故事則屬危急之際,但孔子同樣不肯因此就茍且處理。
當年,孔子辭去魯國大司寇之職,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周游列國之旅,先去了衛(wèi)國,沒能得到衛(wèi)靈公的任用,他僅把孔子供起來養(yǎng),但既不聽取他的政治舉措,又不加以委任,只是養(yǎng)著孔子。孔子的志向無法在衛(wèi)國得到施展,心中不悅,決定離開衛(wèi)國而前往宋國。
這一節(jié)的故事發(fā)生在這個時候,當孔子前往宋國時,遇到宋國司馬桓魋,因孔子長得像之前與之結下仇恨的陽虎,所以組織截殺孔子。孔子換了身衣服,喬裝而離開宋國,前往陳國。這個時期,對孔子來說,正是厄難之中、危急存亡之際,似乎應當全力以赴對付危險,為保證生命安全而投入全付身心,似乎沒有時間考慮擇人而處的問題。但就是在這種情境下,孔子仍然重視這個問題,他最終選擇住到司城貞子家,因為司城貞子是一位賢人。他曾做過宋國司城的官員,遠播賢名,后來又做了陳國侯陳周的臣子,賢名又著聞于陳國。這是孔子投奔司城貞子的原因。
這個故事反映出,即使在患難危險時期,孔子仍然重視擇地而處原則,選擇賢人寄宿,更何況衛(wèi)國和齊國時期正處于和平安定狀態(tài),豈肯選擇癰疽和太監(jiān)瘠環(huán)這種人家呢?顯然,這樣一對比,在邏輯上謠言更是說不通的。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資治通鑒直解》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與萬章》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