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中有一句話,讀來讓人頗為受益:“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這句話說的是:天下之大愛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那種愛,父母習慣為孩子做長遠打算,想給孩子謀一個好的前程。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更是在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出現過多次。縱觀全劇,所有豪門貴族的恩怨紛擾,都跟這句話脫不了干系,父母上一輩的爭寵是為了孩子,六姑娘盛明蘭、五姑娘盛墨蘭的生活更是體現到這句話的深意。劇中有4個代表性的愛子場景回顧一下:
一、衛小娘生命垂危之際,為明蘭深謀遠慮
這句話第一次出現是衛小娘跟明蘭說的。衛小娘教育明蘭要有格局觀,而不是貪圖房子里的一時安穩。尤其是當衛小娘命不久矣,其更是訓導明蘭要去找祖母,唯有拜在盛家老祖母名下,明蘭才有可能隱忍生活而保全自己。
衛小娘給自己的孩子謀了一條可以托付的有指望的路。盛家老祖母心地純善,對明蘭更是將其當自己的親生孩子,加以引導,明蘭終成大器。
衛小娘給明蘭謀得前程是讓她找一個能照顧她能安心的人。
二、林小娘的三觀敗壞,為自家子女謀前程
林小娘也是一個好母親,但是她的愛是自私的愛,更是三觀敗壞的愛。林小娘認為只要墨蘭能嫁入高門大戶就能高人一等,她林小娘也就高人一等,實則是見識短,極蠢的一件事。
什么是有福?婚戀觀中能有一個知心對自己的要緊人就是有福,而不是嫁入什么高門大戶。嫁給高門大戶又如何?沒有一個品性好的相公,日子依然會過得不順暢。
林小娘教導長楓為他謀前程是希望他能走科舉之路,這倒是一個好法子,但是前期長楓在她的教導下成了一個玩世不恭的浪蕩子。還好長楓后來娶了柳氏,在有了孩子之后安然地做盛家的二公子,也是一良策。
林小娘給自己子女謀的前程是一條三觀敗壞的路,這也使得墨蘭的結局很悲慘。
三:小秦氏的偽善為孩子謀侯爵之位,愛的盲目不懂孩子
小秦氏是一個很偽善的人,人前裝純善,對自己的孩子也挺善。但是小秦氏私底下是惡地,心眼很壞,她想的就是怎么樣能讓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好前程。但是小秦氏不懂孩子,只是盲目的對他好,給自以為對他好的一切,卻不知自己的兒子根本就不稀罕什么侯爵之位,自己兒子要的是兄弟和睦。
小秦氏給孩子謀再多前程都沒用,因為孩子不需要,用錯了心思。
小秦氏是典型的愛的盲目,不懂自己兒子要的是什么。這一點也讓小秦氏跟自己的兒子最終決裂。錯的不是小秦氏的兒子,而是小秦氏,拎不清楚,心思極壞。
有侯爵之位就是好嗎?也未必,做父母的還是要先跟孩子溝通好,看看自家孩子想要的是什么。
四:顧家大哥為孩子謀未來,最終放下過往
顧家大哥挺讓我感動的,最后還是決定放下謀劃,寄希望于顧二叔幫他照顧好妻兒。顧家大哥原本就怕顧廷燁會針對于他,覺得一旦顧廷燁掌握了家中大局,自己就完了。為自己謀前程,而屢屢對顧廷燁迫害。
但是還好他最后清醒過來,跟顧廷燁交心,希望他能善待自己的妻兒,讓妻兒一生順安,他也就心滿意足了。
以上是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愛子之情的4種寫照,對當代的愛子有一定的參考性。如果沒有看過這個電視劇的父母,可以略微一觀,體會更深。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蔽业慕ㄗh是父母可以很愛孩子,但還是要有全局觀,要有格局觀,要知孩子心意,要知道什么才是對孩子真的好。
就是現在一些父母在為孩子謀劃時,仍然有不少父母犯了對孩子愛的大忌:有的是一意孤行不懂孩子,有的是三觀不正引導孩子誤入歧途,更有的是有一個三觀敗壞的婚戀觀,認為大富大貴就是高人一等。做父母的還是要拎清楚,要德行兼一,而不是德不配位。
再來看看當代社會的愛子是如何進行的。
我們先從學區房來理解一下當代的“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
深圳市福田區百花片區可以說是深圳最著名的名校片區了,多少家長擠破腦袋也要把孩子送進這個片區。
即使很多房子的樓齡都在20年以上,戶型配套也有些落后,但依然能受到家長們的熱情追捧。
而且福田土豪們戰斗力驚人,一路之隔的價差最高甚至可以達到12萬/平!
龍華作為深圳的新區,幾乎沒有老牌名校,近年來新增了幾所名校集團的分校,每一所在確定學區劃分時都讓周邊樓盤的家長們操碎了心。
龍華名校光環很明顯,去年某神盤還因為深高學位,新房房價首次突破了8字頭。
不同學區的價差也非常驚人,最高甚至達到了13萬/平!
古代孟母三遷,只為孩子找一個好的學習生活環境,當代的學位房現象,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但凡有點經濟能力的父母,都會盡其所能為孩子謀一個好的學習環境。這是“愛子之深”比較積極的一面,只是,父母不能盲目攀比,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能對學位房過于執著,學校終究還是學習文化知識為主,孩子的性格,為人處事,父母的榜樣作用才是最重要的。
同時,在現代社會中,對子女教育還存在其他的一些誤區。現在的家庭多數都是三口之家,于是乎,孩子便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父母對他們百般嬌寵,事事包辦,衣服幫著穿,鞋帶幫著系,牙膏幫著擠,學具幫著收......
曾看過這樣一篇報道,一個剛入學的大學生,就餐時拿起帶殼的雞蛋就往嘴里塞。問其原因,居然不知道吃雞蛋還要剝殼,平時都是父母剝好了給他吃的。這雖說太離譜,但卻給我們留下深深地思考?為人父母,疼愛子女理所當然,但如果疼愛的讓孩子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失去獨自面對社會的能力,試問,這種愛還叫愛嗎?愛之過分,就會出現問題。
甚至還有這樣的現象:自己所嬌生慣養的子女長大成人,留下二老無人照管,而孩子們并沒有覺得有錯,因為在他們的內心,都有一種被別人照料的影子,他們意識不到要照料別人的觀念。作為父母,應該自省,這難道不是自己的責任嗎?父母愛子女,如果愛的過分,就會讓孩子們喪失尋實求真的能力。如果真愛您的孩子,從現在做起,不要事事包辦,而要教給他們本領,為他們作長遠打算。
從改革開放開始,文明的逐漸開化,子女教育的問題困擾著我們幾十年,直到現在也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沒有一本既定的手冊可以讓你按部就班的去做,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既無章可循,又無比麻煩,倒不如依靠直覺去完成,可直覺更不是靠譜的東西。
即便有一些先圣留下的答案,或者依賴過往的經驗,但也是“道可道,非常道”,能說出來的育兒道理是很片面的。
父母之愛子是人之常情,但是仍然有很多父母的愛,終究是害了孩子的。父母雖是長輩,但未必事事都能拎得清楚,也有著其局限。
父母之愛子,從有了孩子那一刻開始就為其謀劃了。我身邊的很多父母也是如此,努力工作是為了孩子,只要孩子能好他們也就能過得開心和快樂。
我始終有個信念,孩子小時候在哪個環境長大雖然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父母給孩子安排再多的物質資源對孩子很長很長的一輩子來說,都沒有太大作用。子若強于我,要錢有何用,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若不如我,留錢有何用,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沒有能力守,給多少財富和資源都能會敗光。只有從小多給他們創造獨立面對社會的經歷,仍然是他們好好過一輩子的最大底氣。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