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小長假到了,我們驅車去近郊游玩。上午逛完朱仙鎮,下午去游啟封故園。
進入故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啟封故園的標志性建筑啟封樓大牌樓,使用全木質結構打造,堪稱“中國第一大牌樓”。
啟封樓正面匾額上,刻有“啟封故園”字樣,這是馮驥才先生所題。下面騎門梁上所雕的是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典故。太祖居中而坐,眾功臣兩側跪請,一錘一鑿,讓我們看到了驚心動魄的史事,生動形象。
在我們的正前方是四面牌坊,四牌坊分別敘述啟封園的一段史話,全方位地向我們展現了朱仙鎮的漕運文化、戲劇文化、年畫文化、忠義文化,相當于朱仙古鎮的四張名片。
看到“精忠報國”的壁畫,自然會想到民族英雄——岳飛。在朱仙鎮,有一個生動的傳說:相傳北伐時,岳飛的元帥府就設在朱仙鎮的清真寺中,居住的庭院內,有一棵蒼勁的槐樹,岳飛非常喜歡這棵槐樹,常在樹下運籌兵法,召集會議,這顆老槐樹也親眼見到了岳飛的耿耿忠心。當岳飛被詔回臨安,朱仙鎮的父老們痛哭不已,老槐樹也灑落水滴,似為忠臣垂淚嘆息。當岳飛被害的噩耗傳到朱仙鎮,老槐樹漸漸枯萎死去。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這是岳飛寫給中原百姓的情詩,他一生精忠報國,將生命和靈魂都獻給了國家和人民,當這位千古英雄蒙冤離世,每一個閱讀歷史的人,無不悲憤嘆息、震撼敬佩。
仰需樓,又將它稱之為驗糧樓,主要是古代政府設在漕糧征收地的外派機構,負責將每年地方上繳的漕糧驗收定級并登賬入庫。朱仙鎮是開封地區唯一的水陸轉運碼頭,承擔著開封這座省會城市的生產生活需求和物資轉運。站在驗糧樓上,放眼望去,碧水青青,湖景相依。一個個美妙的倒影搖曳在波光粼粼之中;恍惚間我好像置身詩情畫意的江南水鄉。
聚仙橋,這座橋和鬼谷子及其弟子有關。鬼谷子率領眾徒弟在這里經過九九八十一日的努力修成正果,得道成仙,朱仙鎮有了“聚仙鎮”的稱謂。眾徒弟成仙之后經過了數年,大家都懷念和鬼谷老師在一起學習的美好時光還有挖井成仙的日子。眾仙在贊嘆古鎮景色的同時,利用古鎮現成的石板在順河街上修建一座橋更加方便百姓生活。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這些神仙,所以就給這座橋命名為“聚仙橋”。
行走在這座底蘊厚重的千年古鎮,這里雖然現在的開封大部分已經是后現代作物,但還是依然保留著那份滄桑凝重的歷史感。悠遠的歷史,靜默的建筑,交織成了啟封故園獨特的氣質。
在故園中,也有類似博物館的建筑,有關于古代銅幣的,也有關于繡花藝術的,還有關于打鐵藝術的。
漫步朱仙鎮啟封故園,去感受歷史的氣息,如詩如畫,讓人心醉。以及湖中的小動物們,給我們的游覽增添了不少色彩。
啟封故園古生古色、優雅迷人,這里的古式建筑物,小橋流水,以及民間小吃、民俗文化、傳統工藝……使我出現了一種自己真的站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界處的幻想。在這里感受到江北水鄉的味道,小橋流水人家,下雨天更是“煙雨江南”的感覺。
漫步在石板路上,欣賞著兩旁古色古香的民居和店鋪,感受著濃厚的歷史氛圍。尤其是走進一些傳統手工藝店鋪,我不禁為那些敬業傳承古老技藝的工匠們感到敬佩。
一幅水墨畫,清新淡雅,讓人流連忘返。
信步走到了古老建筑的粉墻黛瓦和小橋流水處,真不愧為中原水鄉。游走鎮內,身在中原,確有種江南之風味。古鎮景色怡人,亭臺樓閣,茶吧戲院……儼然一副世外桃源之境,乃養心之地。此刻,我就是游走在歷史畫卷里的聆聽者……
河水碧波蕩漾,兩岸柳煙如簾。彎彎的拱橋,石板慵懶地徜徉在悠長的古街上,各種古香古色的亭臺樓閣奪目耀眼,店鋪繁華,仿佛就是一幅天然畫卷。街回路轉,水泊舟行穿越不斷,恍然間就已夢回千年……北方古鎮,中原水鄉,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眾所周知,朱仙鎮是開封的啟源,來到這里就是來到了開封的發源地,朱仙鎮作為中國古代四大名鎮,歷史地位顯赫,文化底蘊深厚。
朱仙鎮年畫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強烈的民俗情趣,獨特的藝術風格,地方特色藝術的魅力,也被國際友人及國內年畫專家視為中華“彌珍瑰寶”,“中華國寶”。它的木版年畫不僅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美學價值,還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社會價值和收藏價值。
北方水鄉,醉了朱仙,也醉了我。一個被歲月雕刻成詩的地方,一個讓人心曠神怡的古色古香的小鎮。
這是一場心靈之旅,是一場與歲月的對話,是一次歷史文化的回望,更是對生活和人生的思考……人們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回望過去,品讀歷史,共情人文,不但是對心靈的洗滌,對文化的傳承,也是對未來的展望。那些被永久流傳和記憶的雕刻和字畫,將是我們最燦爛的文化瑰寶,是民族力量的希望。
千年歲月朱仙鎮,是個神奇的所在,那古色古香的建筑,依然是古風猶存,那青石板路,在給你講述過去的故事呀。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它的韻味,就像是一幅生動的畫卷。那精致的雕花門窗,向人們展示古老的技藝。是個讓人流連忘返的地方啊!那悠悠的小巷,如同一個充滿魅力的磁場,把我緊緊吸引。是一個非常特別、非常值得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