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中得到一本有趣的書,詹宏志先生寫的《旅行和讀書》。我已經很久沒有遇到讓我能一口氣讀完、有收獲有思考、不浪費時間、心情又極好的散文了,所以遇到這本有趣的書,忍不住要寫寫讀后感。
這本書的內容十分有趣,作者通過10段旅行,講述世界各地的新鮮事。翻著書看作者講述如何在印度花幾千美元買了一張永遠不會用的毯子,只因為賣家可以背誦他喜歡的一首詩;看作者講述如何在剛發生恐怖爆炸襲擊的巴厘島“參與到當地人的生活中”,既對自己的不合時宜的享樂感到抱歉,又認為應該在當地人最艱難的時刻以消費的形式支持他們走出陰影;看作者講述僅憑旅游雜志推薦就毫無防備進入冰川,走在懸崖邊穿單鞋雙腳冰凍到麻木,對“劫后余生”心有戚戚;看作者又是如何在非洲參與大草原的生態過程,獅子獵殺完驢羚后在他們兩米遠的地方咀嚼骨頭,剛要感慨生命的無常,又轉眼被big five名單上的其他動物吸引……我已經被吸引,仿佛自己也完全在當時的情景下,有驚險也有笑點。合上書細細品味,原來游記也可以這樣,像小說一樣精彩,像散文一樣思考,寫實的部分是作者的“所見”,虛構或夸張的地方,就當是作者私人的“所感”。
然而如果只當看故事,不足以讓我喜歡它,吸引我的是書中透出的清淡和通透,有趣的小故事后,總有作者獨特的思考。這本風格清奇的書,更像是中年大叔的自娛自樂。他認為年輕人啟程出游,是為了想找回自己;而年長者出游,是為了放下自己,所以不妨多多體會旅途中的小刺激。讓我想起前不久看的《背包十年》,是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探索,一個人一個包一點錢就出發,慢慢探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那么這本《旅行與讀書》就是顯得常規,一堆人拉拉雜雜做了功課以后到每個地方吃最好的餐廳,體驗最有意思的服務,輕松有趣。書中出現最多的就是作者點了什么酒莊的酒,白的還是紅的,要不要冰(看完好想試試炎熱夏天英國侍者端一杯冰鎮好的白酒是什么感覺)。熱鬧有熱鬧的好,不求深刻,只求有趣。
他兒子在序中說,這本書既像是年長室友(也就是他爸)的私人游記散文,更像是書呆子看了一輩子的書,終于鼓起勇氣走出去以后,再也停不下來。梁文道在序言中說,這就是書呆子的處事方式,“總以為世上的一切,書中早有了答案”,于是求證。
是的,旅行是為了求證。書呆子旅行,就是為了滿足好奇心。現在獲得咨詢非常容易,可以看各種網站,翻論壇,還有書,雖然書已經是非常落后的了。但為什么要在獲得咨詢以后還想去出游看看?就是因為想求證世界是不是和你想象中的一樣,那里的建筑是不是像游記中描述的那么高大,原先的街道上那個閉幕養神的大爺,是不是還坐在古舊的藤椅上,那些林蔭大道的落葉,是不是跟別人描述的一樣美。可能是因為不甘心別人去過自己沒去,也可能是因為不相信別人的話,一定要自己去檢驗一番,或者是因為自己太自信,一定要挑戰一下未知,或者也只是要求自己兌現書中的介紹。
最早看的游記應該就是三毛的撒哈拉故事,看著滿天黃沙里兩個自由的人,做著甜蜜又新奇的事情。后來看《世界博覽》,講世界各地的有趣事情,風景美食,地理人文(那時的世界博覽還不涉及政治和其他)。再后來看《中國國家地理》在主編單之薔的力推下專注于西北高原的曠野和原始。我也從最開始的羨慕文章中旅行者的精彩人生,到自己能夠更容易就啟程出發到目的地。
只有一個人生是令人不滿足的,但旅行和讀書卻可以讓我們擁有超過一個“人生”。既然無法增加時間長度,那么就努力拓展寬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