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Google家的material design,也就是android的官方設計規范。因為之前沒有接觸過設計規范這塊,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基本上是一臉懵逼,看了很久才明白它到底在說什么。在這里,分享一下我對material design的學習和理解,希望能夠幫助后來人。
首先,要明白兩個問題,什么是設計規范?為什么有設計規范這個東西的存在?
設計規范是什么
每種系統都期望構建一個合理的虛擬世界運行機制,而設計規范就是這個世界運行的準則,讓無數的應用可在虛擬世界中的合理運行,讓用戶在使用中可以清晰理解。
所以在material design的開篇中,便說:我們希望創造一種獨一無二的底層系統,在這個系統的基礎之上,構建跨平臺和超越設備尺寸的統一體驗。遵循基本的移動設計定則,同時支持觸摸、語音、鼠標、鍵盤等輸入方式。
規范存在的原因(或目的)
各種平臺(iOS、Android、WP等)以及各類基于Android深度定制的ROM(miui、flyme、ColorOS等)都制定了相應的設計規范,而這么做的目的大概都是為了:
統一約束第三方應用的UI設計與交互設計,以便保證用戶體驗,同時降低用戶學習使用成本;
統一跨平臺的使用體驗,降低用戶跨平臺學習使用成本;
提供規范統一的接口,降低開發者的設計成本。
這里多說一點,為什么Android會有各種設計規范,無法像iphone一樣統一的設計規范。這是因為Android手機型號眾多,機器性能層次不齊,可能看似優雅的交互動畫,可能在低端機器上呈現的效果一塌糊涂。本來像水一樣流暢的tab頁間的滑動操作,在低端機器上體驗感覺像泥石流一樣。由此延伸下來便是,所謂的設計規范,只是一種指導建議。產品的可用性和易用性才是最重要的,設計層面的東西此時顯得并不那么重要。
其次,要理解material design中的material到底是什么
material design,有人將它翻譯為質感設計或是質料設計亦(也有人說是紙片設計)。相信你看完之后,完全不知道這個質料是個什么鬼。我在閱讀了一些解讀資料之后,更偏向將它翻譯為“材料設計”。material就是所謂的材料,而這個材料是設計規范所構造的虛擬世界的基本元素。
官方自稱material design的靈感是來自于紙片和油墨,而這個是信息時代之前主要的信息承載形式。所以這里的材料,實際上是在虛擬世界中的信息的承載形式(信息是需要展現在material上的)。同時,為了方便人們的認知,它也希望能夠將現實世界搬到material的世界中(即三維世界),如同在概述中所言一般:實體的表面和邊緣提供基于真實效果的視覺體驗,熟悉的觸感讓用戶可以快速地理解和認知。實體的多樣性可以讓我們呈現出更多反映真實世界的設計效果,但同時又絕不會脫離客觀的物理規律。
最后,如何理解material design的整體內容
在material design的概述中,主要在闡述其設計原則:
Material is the metaphor(實體感就是隱喻)
谷歌認為現實世界中的材質觸感是可以通過紙片的隱喻來表達,通過在設計上運用符合運動規律的動畫交互、通過光影打造設計層次的關系可以創造全新的虛擬交互空間,并且這個空間是符合現實規律的。
Bold, graphic, intentional(鮮明、形象、深思熟慮)
在視覺上,谷歌不僅要求生動形象,更要求設計時要確認設計的目的,摒棄僅僅為了美觀而設計,強調視覺設計要為用戶使用提供指引,凸現頁面當下的核心功能。(這一部分是借鑒了傳統印刷設計的內容,個人還不是很理解其中深意。)
Motion provides meaning(有意義的動畫效果)
交互動畫的目的就是吸引用戶的注意,表達當下頁面發生的變化,同時和對視覺要求一樣,一定要有意義。我看到最好的解讀是這么說的:material design中無比強調了動效,因為在google這幫人看來,動效本身就是在信息的一部分。(如何理解這一點,想象一下,我們與其他人溝通的時候,除了語言、表情以外,還有肢體語言的存在,而肢體語言是溝通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這三條設計原則實際上就是理解整個material design的鑰匙,文檔后面的動畫、設計、布局、組件等等所有的內容,都是在解讀或印證這三條設計原則:material是這個三維世界的材料(信息承載的形式),這個材料的動畫交互時符合運動規律的、它的視覺呈現是借助了光影來打造層級的關系。
所以,在閱讀文檔的內容,拿著這三條設計原則進行印證,應該是可以比較好理解并掌握material design的。(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還沒有掌握,后面的內容看了一遍,但基本上沒記住什么東西%>_<%。后續在工作過程中,牢記這三點原則,再翻看具體的內容,應該會有更深入的理解。)
以上內容是我個人較為淺顯的理解,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