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7個角度講述了在如今這個行業變化極快、知識爆炸、到處都是信息碎片的年代,我們如何讓自己更進一步。光看標題,以為這本書是另一部雞湯作品,瀏覽完目錄卻發現,實際是一本實踐指南。這是一本自己與自己對話的書,從不同角度挖掘自我,審視自我。書中混雜了不同學科、不同實踐領域的經驗和知識。
作者是一位知識積累豐富、閱讀量極大并勤于思考和總結的人。書中旁征博引了多位作者的多種觀點,提到了很多書籍,不僅反映了作者的深厚功力,同時說明作者已將這些理論和知識化為己用,融入了自己的知識晶體結構中,可隨時應用到實踐中。
閱讀是輸入,思考是融會貫通,寫作是輸出,從輸入到輸出的過程缺一不可,而這三個步驟都不是最終目的。王陽明講要知行合一,現在我理解閱讀、思考、寫作這三者結合算作求知,目的是用于實踐中,輔助于行,最終目的是用到工作中,用到生活中。獲取新知,是為了升級自己的思維方式,最終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本篇讀書筆記,一方面我要總結每個知識板塊;另一方面是自己對于這些內容的吸收和感悟。
作者講述了人生的七個側面,也就是7個角度,它們分別是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和成功。這七個維度是一張網上的7個點,相互交織在一起,每個點都同等重要。
1 我們應該怎么對待時間?
一個人怎么對待時間,決定了他將變成什么樣的人。
斯坦福心理學家Zimbardo提出了五種時間視角,分別是積極過去視角(積極心態往回看,懷舊),消極過去視角(消極心態往回看),享樂主義視角(享樂心態過現在),宿命論視角(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未來視角(前瞻性,為了未來目標愿意放棄當下享樂)。
Zimbardo認為最好采用混合和折中的方式:多采納積極過去視角、享樂主義視角和未來視角,并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少采納負面作用明顯的消極過去視角和宿命論視角。并且,在采納前三種視角時還要“隨需而變”,即根據不同現實場景加以靈活選擇。比如:工作場景更適合采用未來視角,下班回到家可能更適合享樂視角,和家人團聚時更適合積極過去視角等。
嘗試著對五年后的自己問問題,思考如何解決遠期未來與近期未來的沖突。五年通常意味著下一個階段,嘗試思考一下這個愿景,結合到當下怎么去實現,從而制定一些恰當的計劃,接近這些目標。
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怎么判斷一件事是否值得做?有兩個角度同時評估,第一當下能給我帶來哪些好處(心智、身體、情感、物質),第二這項收益隨著時間衰減的速度(收益半衰期),仍能給我帶來什么好處。按照收益值高低和半衰期長短,分成四類,其中高收益值且長半衰期的事就值得做,低收益值且短半衰期的就根本不要做。
盡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這個法則暗含著兩層含義: 1.收益值的高低無關緊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這個收益可以被累加,就盡管去做。 2. 不要只盯著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只要對你有長期的益處,仍舊可以去做。
現在是一個信息碎片無處不在的時代,我們要學會辨別信息噪音,評價我們每天接觸的信息,從原本追求“即時興奮”的信息模式切換到追求“長久受益”的信息模式,就不難把那些“噪音”辨析出來,并且過濾掉。你主動過濾掉的信息越多,也就意味著你越有富余的時間、精力甚至腦力來尋找和領會那些真正有價值的信息。
為什么我們的時間永遠不夠用?歷史學家帕金森提出的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會自動膨脹,直至占滿所有可用的時間。時間管理的工具讓我們更有效率,也更忙碌,畢竟工作永遠做不完。工作要快,生活要慢。推薦了一本書,時尚專家弗洛克的《享樂主義手冊》,介紹了很多讓生活慢下來的點子。 明確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用未來視角工作,用享樂主義視角生活。
最后,應用這部分的觀點進行自我思考和實踐:
檢視自己的時間觀念,怎么處理享受當下和顧及未來的沖突?
檢視自己常做的事情里,哪些是對當下有好處但長期看沒什么價值的事?怎么避免自己做這些事?
寫出3-5個未來5年要實現的可行性大的目標,怎么去實現?
寫一個打算長期保持的愛好,每周打算多少時間去做。
2 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
定好更高的目標,才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逃離隱含假設的牢籠,不要給自己設定很多條條框框,試圖去尋找和打開人生更多的可能性。當我們人生遇到無法擺脫的僵局時,嘗試三步:找出潛意識中的隱含假設;識別隱含假設中的不合理性,進行校正;形成新的更靈活的思維框架,在此基礎上思考出可能選項并進行嘗試。
要避免四種最普遍的隱含假設:
(1)“賽道假設”,認為人生是一場漫長的比賽,獲勝者寥寥無幾。
(2)“低關聯假設”,認為人生的種種經歷相互獨立,沒有關聯。
(3)心理學中講的“僵固型心智”(fixed mindset),固定眼光看自己能力,遇到困難時自怨自艾,失去繼續努力的勇氣。
(4)“零和博弈”,人與人競爭中總是傾向于從別人那爭奪利益。很少構想雙贏方案。
在此提到了《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
接著作者介紹了三種新的思維框架:
(1)“目標懸置”,追求多個目標時,串行和并行,遇到困難時先放一放,干點別的,讓潛意識繼續思考,而大腦而真的放松一下。休息好了再轉過來繼續之前的目標。
(2)“能力嫁接”,要學習多種學科,培養多種能力,能力之間是通融的,可以遷移的。這讓我想到了偉大的投資者查理芒格,他就是學習多種領域知識,利用各學科的思維框架來多角度分析投資,從而將價值投資這件事做到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3)“特性改造”,工作是要我做,愛好是我要做,改造思維方式,從而改善對待工作的態度、對待同事的態度、影響上級的思路和想法。
當我們選擇太多怎么辦?
在此提到了管理學和心理學大師James March的名作《決策是如何產生的》,社會學家Zygmunt Bauman的《流動的時代》、金樹人的《生涯咨詢與輔導》
選擇太多時候,就要運用“精細化(elaborate)思考”,也就是利用適當的工具,對各個選項從不同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最后綜合分析結果得出答案。
分析選擇時,可使用維度分析法(不適用于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觀意見過強的情況和復雜度過高、涉及面過廣的情況,這類情況何不傾聽自己的內心聲音呢)。
方法分為四步:
第一步,重新定義問題,從源頭梳理問題為何存在,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二步,因素窮舉,盡自己最大可能找到產生問題或者影響問題的各個維度;
第三步,因素賦權,在羅列的因素中進行篩選,按照重要性賦權;
第四步,列出表格,加權打分。
要明白,人生面臨多次選擇,不要因為某次選擇失敗而放棄后面的路。人生就是不斷選擇、不斷修正選擇、不斷做出建設性改變的過程。要正式每次選擇的重要性,不要高估也不要忽視。東方文化和思維,可能導致我們更多地會想“我們應該做什么”,而不是“我們想要做什么”;更多地會想“我們只能做什么”,而不是“我們擅長做什么”;更多地會想“我現在是誰,已經是誰”,而不是“我未來是誰,我還能是誰”。通過多加學習,就能夠逐步辨識出我們思維中存在的隱藏的條條框框,才有可能突破它。
不管你做了哪個選擇,你的某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最終帶著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個選擇,而是那些你不會改變的東西。
3 應該如何行動?
行動開始前
開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為只要開始了,你就有機會把它做得更好。
對于一件困難的事情,作者認為“現在”就是最好的開始時機,在這里只是在強調即刻行動的重要性。當然我們要明白,做事情之前不能缺少起碼的判斷,定好做事的目標和方向,大體的做事邏輯、步驟,之后就可以即刻行動了。
準備開始行動要采用的思路
互聯網時代流行“精益創業”Lean Startup,里面有個很關鍵的思路叫“最小化可行產品”,是說用最少的資源、被最快制作出來的、可執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戶使用的試驗性產品,創業者應該盡快發布出去,之后基于用戶反饋來進行不斷優化。這個思路,劉潤老師在5分鐘商學院中也專門講過一課,結合最近的課程,實際上是創業者利用用戶來參與產品完善的過程,屬于借助外部資源使之內化的過程,從而將制作產品的成本降至最低。這是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你想打造一款完美產品再上市?可能等你做完美了,別人的同類產品早就上市了。
那對于個人來說,最小化可行產品是什么呢?一幅畫、一片短文、一個報告,凡是利用自己技能產生的結果、產品都屬于最小可用品。 精益創業的思想是說,你并不需要完全準備好再上場,你可以邊上場邊準備或者先上場再適應,雖然一開始可能會摔得鼻青臉腫,但進步反而會更快。
著名管理學家明茨伯格在研究企業戰略時曾提出過一個“匠構戰略”的觀點,他認為企業總是預先就制定出一個完美的戰略然后嚴格遵照其執行的想法是很不現實的,企業更應該一邊行動一邊形成和修正戰略。這就像一個制陶工匠所做的,在陶器的制作過程中,每一個瞬間陶器的坯子都在變化著,這時工匠需要敏銳地覺察到它是怎么變化的,然后適時調整策略和構思。明茨伯格認為,這才是形成企業戰略的正確方法。
運用精益創業的思路,我們要懂得及時、主動去接收外部反饋,把批評當做一種信息來對待(拋開消極心理),同時勇于修正自我。
以精益創業的方式去走向人生的成功,便要做到這三點:
1. 克服“過度準備”的慣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2. 克服“自我防衛”的心態,樂于接受反面意見并加以慎重地審視;
3. 克服“沉沒成本”的固執,有勇氣否定并重新構造自己的產品。
行動過程中
拿到一項任務、一份工作、開始一項技能學習、寫一篇計劃書等之前,要區分出即將要做的事哪部分不可以中斷,哪部分可以中斷。拿到一個任務后,務必要先找到那個任務的核心思考區間,找到那塊硬骨頭,全力啃下去,找出成段的時間完成最重要的這部分,這個完成了,其他的任務就算再多、再瑣碎也可以不用擔心,可以把時間分段來逐步完成。比如做一個ppt可能需要2個小時,但最重要的大綱做好了,剩下的工作就很快并且可以碎開完成。
如果存在多線程工作,就用圖層工作法。將不同的工作內容進行分解,找到屬于同一層內容的,分類好,集中精力處理同性質的工作,減少不同質工作間的轉換損耗,最后再將任務整合到一起。圖層工作法”是完成一個復雜作品或者復雜項目的基礎,甚至可能是最有效的戰術,而對習慣于制作簡單作品的我們來說,它也是幫助我們邁向更高行動能力的一架梯子。
行動完成后
學習完成后、工作任務、項目結束后,別忘了最重要的一環,復盤!關于復盤,古典老師曾有一節課專門講如何復盤,四大塊內容分別為回顧目標、評估結果、分析原因、總結經驗,這里不細說。這本書中,采銅提到了復盤要總結的10個維度,我將之分為了客觀和主觀兩大類。
古典和采銅都提到了一點,復盤一定要及時?!凹皶r”的意思是,在做完一件事之后幾分鐘內就開始反思,因為這個時候你的記憶中保存了大量事件相關的細節,你記憶中的遺忘和扭曲是最少的,于是你的反思就會忠實于事情的原貌。
復盤時我們要多留意過程中是否出現過意外現象,是我們計劃不到位還是經驗不足還是純粹來自外部的意外變量,保持對意外現象的敏感,克服原有的思維惰性,這樣才能不斷拓展我們的思維框架,積累更多的實戰經驗。
4 應該如何學習、怎么思考?
好的學習者,首先要向自己提問。提問在主動學習中至關重要。
不經提問環節的學習如下:
訂立計劃(某月看完那本書、某月學完某某課)、實施學習、回顧和整理。
在這個過程中,始終圍繞的中心是既有知識,而不是你心中的困惑-那些待解的難題。以既成知識為核心的學習,學習者扮演的只是一個“吸納者”或者“搬運者”的角色,他們把外部的知識經過消化后搬運到頭腦內部,只不過完成了知識在不同載體間的傳遞。而學習者自身原來具有的知識體系、方法、觀念、困惑,卻可以被擱置起來,不聞不問。
學東西前,先問問自己為什么學這個?是因為別人都學我才要學?還是沒考慮過為啥學,只是覺得對自己隱約有用?記錄重點時怎么判斷是否是重點?有什么標準?學完一堆知識,是不是還是不知道怎么用?只是增加了一些滿足感?
問完這些問題,我們就對自己重新認識了,這樣才逼迫自己進一步思考,目標才會逐漸清晰起來。因此不能被動學習,而要主動學習。怎么主動學習?我理解就是站在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認知之上,先判斷我們缺少哪方面的知識、我們希望應用哪些知識,帶著這個積極的問題去主動探索,有目的的進行學習,這樣的效果可比那本書從頭到尾看要好得多。這樣才能打開新舊知識間的通道。
因此要問自己的問題,也是站在已有的知識體系之上提出的。翻開書前,先思考以下四個問題: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已具備了哪些相關的知識?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又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且這些東西我通過簡單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無法輕易獲得解答,同時又有價值成為我長期去探索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是個長期的問題,要通過邊學習邊一直探索才能回答)
很多各領域的大咖都是掌握無數知識晶體的人,他們有一個共性,我總結為好的學習者一定是一個好的提問者。
凡學有所成者,多重視深度學習。這就是老人們說的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深度學習要做到以下幾點:
不只要去做歸納,還要去做延展(歸納是大家的強項,而延展是舉一反三是我們的弱項);
不只要去比較相似,還要去比較不同。
怎么才能做到掌握,只能靠反復練習,它的價值在于使某些認知活動可以自動化進行,從而為思考時所用的工作記憶騰出寶貴的空間,以用于更具策略性的活動。
對于學知識,作者提出了一個觀點:把知識當做一項技能來學習。求知分為三個等級,信息、知識、技能。高手磨練技能,只求日益精進,技能才是重點,前兩者都是通往技能之路。信息要經過加工變成知識,而知識必須經過操練才能變成技能。(此處提及書籍《窮爸爸富爸爸》)
知識操練的三種方法
第一,寫作式操練: 寫作是一種典型的知識建構活動,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種對知識的重構活動。通過輸出,才能知道自己掌握如何;輸出后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更容易獲得快速反饋,通過與人交流更容易加深理解;找寫作同伴或者老師指點、反饋。
第二,游戲式操練:當游戲任務對待,高參與性、互動性、投入性,及時反饋。
第三,設計式操練: 所謂設計式操練就是調用已有的知識,設計某一種解決方案,來解決某個特定的問題。
我們對于知識的理解因為中國的教育導致學科的分離太過明顯,其實往往解決問題需要站在多角度、運用多種知識交叉進行,讓知識發生化學作用為我們所用。不同學科間的知識可以有遷移、印證、互補三個作用。
通過這一節的學習,明白一個道理:掌握了多少知識,并不取決于記憶了多少知識以及知識的關聯,而是取決于能調用多少知識以及知識關聯。
5 如何鍛煉自己的思維?
現在的世界充滿了碎片化的信息,我們需要仔細過濾掉這些信息,運用斷舍離的理念來簡化接收到的信息。簡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把原本繁復的內容梳理、整合、精簡完成后,我們的頭腦才能騰出空間,處理其他的信息和進行更復雜更精微的思考。
過濾信息能力
怎么過濾信息?第一,精選出可信賴的信息源;第二,不追求當下流行或過熱的信息;第三,重事實信息嗎,輕觀點和評論;第四,定期閉關,屏蔽外界紛擾。
培養簡潔的表達能力
是否能夠用簡潔的語言表述清楚一個問題、一件事說明了你對這件事的理解程度。一是平常說話有意識的訓練自己簡練表達的能力,而是通過寫作持續輸出從而鍛煉簡潔表達。
視覺化思考能力
將思考問題用圖像化來呈現,運用視覺化思考的手段來讓問題呈現的更清晰,更有助于我們的思考。一是圖示作為一種直觀化的表達,比語言文字這種線性結構有更大的優勢,它可以讓復雜的關系更好地顯現;二是用圖示來表示信息,分擔了人腦中工作記憶的負荷,使得工作記憶有更大的活動空間參與更深更廣的思考。所以借助圖像觀察和視覺表征加工,我們可以非常高效地處理信息,這對解決復雜問題有明顯的幫助。
多掌握戰略化思考工具
運用工具根據情境選用合適的圖形。之前學習結構化思考,發現很多事情都是有規律可以遵循處理的,套路掌握的越多(流程圖、結構圖、矩陣圖、清單窮舉、四象限法等),越有助于分析事情。
6 什么才能最重要?怎么挖掘才能?
努力不是一場意志力的較量,而是一種需要學習的策略。努力是一種才能,需要有效的策略。
蓋洛普公司的唐納德·克利夫頓(Donald Clifton)提出的“優勢識別器”(Strengths Finder),通過對大樣本人群的多年研究,歸納出人可能具有的34種優勢,比如適應能力、分析能力、統籌能力、溝通能力、專注力、創意能力等。想要知道自己有哪些優勢,填寫在線問卷,回答問題就得到答案。通過測試,我們可以更了解自己最突出的優勢是什么,找到這些優勢,讓長板更長。
如今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是放大自己的優勢,而不是去花時間彌補自己的劣勢。發現和識別自己的優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仔細考察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利用自己的優勢努力工作,通過與人合作來平衡自己的劣勢?;乇茉诤芏嗖煌较蛏峡蘸木?。保持專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機會。
不要認為一個人的能力是一定的無法提升(僵固型心智),而要認為只要足夠努力,就能變得更好(成長型心智)。 一個僵固型心智的人怎樣才能轉變為成長型心智呢?一個有效的方法是改變自己的語言習慣,把封閉性、絕對化的總結性評價改為開放式的啟發式提問,比如別說我不擅長某某,而說這件事我還有哪些可提高的;別說這件事我做不好,而說還有沒有其他辦法可以搞定;別說我肯定不學他們那樣做事,而說從他們身上我還能學到什么。
努力不僅是一種信念,不只是意志力的較量,它更是一種具有策略性的活動。這種策略性體現在對個人資源的調配、行動方向的選擇、執行進度的把控和調適多方面上,而好在策略是可以不斷學習和優化的。怎么努力?專注+必要難度+深入
努力策略一
專注,把事情爭取做極致,同時不要事事追求完美,是目前最重要的努力策略。專注的同時,保持自己抗風險的能力,以防黑天鵝的出現??梢杂枚朔▌t來規劃自己的努力方向,80%時間專注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工作上,20%時間自由學習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不同領域的技能。對未知保持開放心態,以捕捉和發展未曾預料的資源和機會,從而實現個人才能的最大化。
努力策略二
為自己的學習增加“必要難度”,這對學習效果提升幫助非常大。不要滿足于完成標準動作。
努力策略三
做一件事,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培養真正的興趣。要改變一個思維,賜予我力量的,是激情的驅動,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u在興趣驅動下完成的比在物質獎勵下完成的結果要好。但這個時代,很多人患上了興趣饑渴癥或者是興趣寡淡癥,人們都想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么,于是不斷嘗試各種活動、各種事物,過不了幾天就興趣減退、激情消失,于是對一件事了解不夠、不深,體會不到這件事的妙處,就斷然判斷自己沒興趣,于是陷入死循環。了解不夠,導致興趣不足,從而更無法加深理解,最后放棄,再嘗試另一件事。
改變這個局面的策略是:別把興趣當做做事的唯一先決條件。先做起來,深下去,多堅持一段,發掘興趣,進而希望繼續深入去研究,形成良性循環。另外,做事時增加良性互動,把單方向的信息流動變成雙向,找人反饋、演練、提指導意見等都是好方法。
7 怎么看待成功?怎么做才能更有可能成功?
學渣與學霸都不是好的選擇,做一個主動探索的學習者。讓自己專注在一個領域精益求精是培養才能的必經之路。但與此同時,當你在一個領域中有一定鉆研后,你還需要從其他學科或者領域中尋找新的知識和思想的養料,來充實和啟發你所精研的領域。
職場中就是求解現實問題,求解復雜性,求解各種未知和不確定,以及求解永恒不停的變化。要想更成功,就要做好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一方面多學習理論,去往實踐中運用;另一方面,在現實中思考問題,做事后不斷總結尋找理論支持。
另外,要做獨一無二的自己。主流觀點完,多想想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和機會;形成個人的核心競爭力,避免低層次的同質化競爭,使自己不可替代;拒絕別人和自己給自己貼標簽,以更開放的心態發展自己;不必迎合所有人,節約時間專注做自己的事情;具有更高辨識度,更易形成個人品牌;吸引到其他獨特而優秀的人,與他們成為朋友或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