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Q小娜
首先,他的全名是:歐內(nèi)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第一反應,好長,有沒有?
其次,百度搜索,第一眼,看到這張圖片,很man,不愧“文壇硬漢”兼“美利堅民族精神支柱”,有沒有?
再次,往下看看這兩張,是不是直接可以舔屏了呢?
最后,言歸正傳,今天可不是來看照片的。提到海明威,很多人可能會脫口而出這樣一句話:“美國20世紀著名的小說家,我知道的;《老人與?!仿?,小時候就看過了;他最后好像還飲彈自殺身亡了?!边€有人會想到他另外的兩部英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和《永別了,武器》。
現(xiàn)在,我們先不聊《老人與?!窞槭裁茨茏尯C魍玫街Z貝爾文學獎,也不談他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究竟占有多大的分量?
這些讀者自行百度,統(tǒng)統(tǒng)可以獲得你想要的所有答案。畢竟,手指頭動動就可以知道的東西,這里實在沒有必要再浪費大家過多寶貴的時間了。
我們今天試著來說說他的人格魅力,也許你可以從這個角度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海明威。
之后,當你再次閱讀他的文章時,可能會更加明白一些。即使無法做到感同身受,但是好歹可以從這位偉大的作家身上獲取一些你想要的“精神食糧”,進而可以讓你獨自一人面對這個冰冷的世界時,不會感到那么的慌亂與不安,至少你能體會到什么叫“熱血陽剛”。
從小,海明威就生活在瓦隆湖的農(nóng)舍,他的童年都是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度過的。他喜歡并且熱愛關于那里的一切,甚至于到了晚年,他也會讓自己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一個最明顯的行為就是,他時常到杳無人煙的地方旅行。他喜歡獨來獨往,悄無聲息地來去。
打獵、釣魚,甚至是在森林和湖泊中露營等,這些可都是他平日里最喜歡做的事情。上了高中以后,拳擊、足球也是海明威最愛的。多年以后,可能你很難想到,這樣一個如此喜歡大自然并熱愛生命的人,怎么會選擇自殺?也許,經(jīng)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他,即使依然對這個世界飽含柔情,但是卻早已“遍體鱗傷”,何止于傷痕累累。生命的價值,于他而言,早已超脫生死,也不在乎是否“活得漂亮,完整”。
就在1961年的夏天,他在愛達荷州克川市的家中,用雙管獵槍自殺身亡了。而當妻子聽到槍聲下樓時,他早已面目全非了。嘆哉!
關于他的遺言,有這么一句。
“人生最大的滿足不是對地位、收入、愛情、婚姻家庭生活的滿足,而是對自己的滿足!”
英文原版如下:The greatest satisfaction in one’s life is not the satisfaction of income ,love,marriage and family life,but satisfaction to his own.
那我是這樣理解的。生命于你自己而言,每一天都彌足珍貴,應該好好過。那些你用一去不復返的時間與精力換來的名利與地位,終有那么一天,會離你而去,煙消云散;就連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追求的浪漫愛情與美滿婚姻甚至是幸福和諧的家庭,在某種程度上只不過是虛榮心在作怪罷了。
當一切繁華逝去以后,你白發(fā)蒼蒼,病態(tài)愁容之時,會發(fā)現(xiàn),人生從來都是把握在你自己手中的,無關他人,甚至與你生命中的一切人與事也無太多關系。最后,只是你自己,是你的心理力量最終支撐你渡過你人生中的一個個難關。想靠別人,或者借助外力,終是徒勞。
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使命活在這個世界的,就如同海明威。
我們再說回海明威。
現(xiàn)在的我們,高中畢業(yè)以后,大多數(shù)人是要上大學的。就連海明威,也是如此。
只不過他活著的那個時代,賦予他更重要的生命意義。他要上大學,也要工作,同時還要戰(zhàn)爭的壓力。這是唯一不同之處。他的父親希望他入讀大學,但是他毅然選擇放棄,以18歲之齡開始當記者,正式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也正是受職業(yè)熏陶的影響,海明威漸生寫小說的念頭。
再到后來,他不顧父親的反對,辭掉了記者一職,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他被安排到在紅十字會救傷隊中。
到達意大利前線之后,海明威親眼目睹了戰(zhàn)爭的殘酷。他甚至對死亡也有了新的看法,他在給母親的信中寫道:“死亡是件非常簡單的事?!?/p>
而就在這次參戰(zhàn)中,他幾乎嘗盡人世間所有的苦與痛,甚至走到死亡邊緣。
1918年7月8日午夜,海明威在意大利前線的一個洞穴中為士兵分發(fā)香煙和巧克力,一顆炮彈在附近爆炸,他被彈片擊中倒地,兩名意大利人抬起他往醫(yī)護所跑,但很快就被子彈射倒,海明威的肩和腿又中了彈,腿部被打成蜂窩狀,后取出28塊彈片。
之后,他又被送到米蘭的美國紅十字會醫(yī)院,前后一共動了13次手術,后來醫(yī)生將多數(shù)彈片取出后,為他打碎的膝蓋骨用鉑金換了個假膝蓋。
可想而知,海明威那時既面臨巨大的精神痛苦,又面臨著肉體的折磨。精神煎熬之于他人生的意義就是讓他的人生理念也有了對痛苦深刻的思考:人生本就充滿著痛苦,既然在痛苦和磨難面前,人類永遠是無能為力的,倒不如坦然地面對這一切。
關于人生的痛苦,海明威在《Turn Nobility》中這樣說道:
But all sunshine without shade ,all pleasure without pain,is not life at all.
但是,只有陽光而無陰影;只有歡樂而無痛苦,那么就不是人生。
反正人生到頭來,也是一場注定要失敗的戰(zhàn)斗,既然如此,那么何不活得壯烈!災難來臨之時,怎么躲也是躲不掉的,倒不如勇敢一點,再樂觀一點,挺過去。
活著,我們的態(tài)度是很重要的。儀式感要強!
人類可以在肉體上被消滅,但是精神卻不能被從根本上毀滅。
請感受一下,海明威的原話。你會發(fā)現(xiàn),他真的可以給你一種活下去的勇氣與力量。
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人不是因失敗而生。你可以被摧毀他但是不能被他打敗。
一味抱怨,一路嘰嘰歪歪過來的人注定是無能之輩,是生活的棄兒,在他的身上也只能體現(xiàn)人性的懦弱。要知道,有時候,忍受痛苦也許才是尊嚴的出口。
所以,我們并不是天生就強大的,而是后天經(jīng)過磨難“練就”的。有那么幾個特別艱難的時刻,你想要放棄了,覺得不能承受生命之重,那么請相信:你并不孤獨!也許沒有人在你身邊,告訴你,應該怎么活下去??墒牵阍賵猿忠幌?,不要放棄,也不要著急。讓自己接受自己所面臨的一切,并想辦法“找出一條縫”來,然后拼命長出牙來,只要能吸收到陽光,就不愁活不下去。
用心記一下海明威一下的這一句話。
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 and worth the fighting for and I hate very much to leave it.
這個世界是一個美好的地方,值得你為之奮斗。我非常不想離開這個世界。
有時候,“死扛著”是人類內(nèi)心的依托,隱忍堅韌也只不過是表象而已。正如同在海明威的筆下,這種人格魅力就體現(xiàn)在《老人與?!分械臐O夫圣地亞哥的身上,同樣的精神狀態(tài)也被稱為“keep grace under pressure.”(重壓之下仍保持優(yōu)雅)
時間再次定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美國在1941年12月8日宣布正式參戰(zhàn),海明威也義無反顧地要求加入海戰(zhàn)。他將自己的漁船比拉號改裝為偵察船,在古巴近海進行搜索德軍潛艇的工作。后來,他更是自行成立自己的黨派,可謂是“真真正正地活著,與時代活在一起?!?/p>
來感受一下,他個人強大的時代代入感以及他那與生俱來的自由獨立意志。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一個人既是而又不是孤島。有時,他必須是世界最堅固的孤島,然后才能成為大陸的一部分。
此處建議默讀幾次。
寫到這里,我們再談談“活著”這件事。這也是一件既嚴肅又十分重要的事情。我個人非??粗谢钪姆绞剑约霸趺椿畹膯栴}。想想我們這些普通人,自然是無法與海明威相提并論的,畢竟他可是活在了時代的最前列,始終按照他想要的那種生活方式過完了他的一生。他想成為千千萬萬美國人心目中的“硬漢”,他也的的確確正正做到了。光是這一點,就值得我們心生敬畏。
要知道,我們自己身邊的一些人,就連自己每天在過什么樣的生活,都渾然不知。每一天,從太陽升起到落下,與他們而言,只不過是一個混沌到另一個混沌而已。甚至有些人,一輩子都想不明白,活著,也活不明白。這才是最可悲的事情啊!
繼續(xù)講故事。二戰(zhàn)結束后,海明威開始寫他的《伊甸園》,可是他一直都沒能寫完,甚至于在他逝世后的1986年,刪節(jié)本才得以出版。也許,這時候,他已經(jīng)累了;也或許,他感覺自己不再能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繼續(xù)生活下去。
4年后,海明威與瑪莎離婚,并與1944年另娶在海外認識的戰(zhàn)時通訊記者瑪麗·維爾許。
再到1952年,海明威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終于出版,他自己也極為滿意。這部小說也讓他1953年度普利策獎以及1954年度諾貝爾文學獎。要知道,這兩個獎項令他在國際上重拾聲望,是他一生中的最高殊榮。
此后,他再臨噩運:先后遭遇兩次飛機失事,身受重傷;左眼暫時失明,左耳也暫時失聰,括約肌癱瘓,脊椎骨嚴重受傷,肝臟、脾臟和腎臟破裂,臉部、手臂和腿被嚴重燒傷。其嚴重程度以至于當時一些美國報紙誤發(fā)了海明威的訃告,以為他已不治而亡。
再之后的一個月,他更是在一次森林大火意外中受重傷,雙腿、前軀干、雙唇、雙手前臂嚴重燒傷。這些痛楚令他甚至無法親自到斯德哥爾摩接受諾貝爾獎。
此后十多年時間里,他一直生活在病痛的折磨中。
晚年的他,更是因為患憂郁癥和偏執(zhí)狂而接受電痙攣療法,這不僅讓他日漸消瘦,更是讓他的記憶力快速衰退。
也許,這也是他自殺的部分原因。
1961年,他永遠離開了,并以天主教的儀式把他埋葬。
這就是海明威的一生。
對于他的自殺,約翰·肯尼迪總統(tǒng)吊唁說:“幾乎沒有哪個美國人比海明威對美國人民的感情和態(tài)度產(chǎn)生過更大的影響?!?/p>
《紐約時報》評論說:“海明威本人及其筆下的人物影響了整整一代甚至幾代美國人,人們爭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就是美國精神的化身。”
最后,引用索爾·貝婁評價海明威八個字來總結全文。
“孤高自許,目無下塵。”
一個錚錚鐵骨的硬漢。
這就是海明威的人格魅力。久久刻在每一個喜歡他作品的讀者的心中。
以上,僅代表我的個人觀點與讀書感悟。說得不好的地方,請多多指教,歡迎留言。您的參與,是小娜持續(xù)碼字的最大動力來源。
《0227讀書感悟》 日更文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