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一條“順豐快遞員被打”的視頻刷爆了朋友圈,昨天,各種關于“修養”的論調躥紅了各大平臺。風口浪尖上,我也想湊個熱鬧。但這次,我們不談修養,來談談如何管理人性。
周一大早,各大網站都刊發了順豐總裁回應“不追究不配做總裁”的新聞。我只想說,這個危機公關做得真TM太漂亮了!相比起來,兩周之前在和頤事件里慘遭滑鐵盧的如家公關該去面壁了。不知順豐的新聞通稿是哪家寫的,里面有一段甚是戳心:
我們的快遞小哥大多是二十幾歲的孩子,他們不論風雨寒暑穿梭在大街小巷,再苦再累也要做到微笑服務,真心希望發生意外時大家能互相理解,首先是尊重。我們已找到這個受委屈的小哥,順豐會照顧好這個孩子,請大家放心。
這跟幾年前我回老家時,聽老媽念叨老爸的話真有幾分神似。那時老爸還沒有退休,是廠里資格老又有威望的工程師,手下來了幾個學徒。剛畢業的學生,往往眼高手低,一開始學東西也難走心。老爸脾氣暴戾,加上有時候工作忙,壓力也不小,經常對犯錯的徒弟暴跳如雷。手下的徒弟,大概沒有一個是不曾被臭罵過的。時間久了,廠子里就傳了閑話出來,漸漸傳到了老媽耳朵里。老媽當時對老爸說的大概就是這番話。
她說,這幾個學生,大概就是跟你女兒一樣的年紀,想想你家小都,如果在外面開始工作也是這樣給人呼來喝去。同樣的年紀,將心比心,你怎么不能對人家和藹一點,多教教這幾個孩子呢?
這番話倒說進了老爸心坎里,他真就換了一種心態對徒弟。過了那一段磨合期,幾個徒弟都出落成了廠子里出類拔萃的年輕業務骨干。幾年后我生小寶,老爸提前退養來了廣州。現在逢年過節回去,幾個徒弟還是很感念他的恩情,總會抽空來家里來坐坐。后來老爸跟我聊天,他承認自己脾氣很臭,尤其是有時候受了上級的氣,難免有對下發泄的欲望,但是老媽的話讓他每次想發脾氣的時候都如芒在背。他說,那種感覺就好像有一雙眼睛在背后瞪著你。我想,對老爸來說,那是一雙像他女兒的眼睛。
這兩天大家都在大批特批肇事司機的修養和階層,我心里卻一直有個疑問:姑且不論那個司機肇事之前心里積累了怎樣的怨氣,單就行為本身而言,真的只有心地歹毒、大奸大惡、社會地位低下之人才做得出惡行嗎?在我們普通人的人性深處,難道就沒有一點惡的蹤影嗎?
恰巧就在上周日,我聽了一堂非常精彩的行為心理學課,主講教授同時兼任一間房地產公司的董事及人力資源顧問。教授在課堂上分享了一個他自己公司的案例:有個年輕的實習生,在他的公司里表現得勤奮又熱情,每次在走道上遇到教授都會主動跑過去幫他按電梯。偏偏有一天,教授的司機幫他搬東西去車庫,正好手上抱了東西不方便按電梯。司機在過道上也碰到了這個實習生,他卻熟視無睹地走了過去。他當然不知道,一直敬重的老板走在后面,而這一幕全落進了老板眼里。第二天,教授把這個實習生叫進辦公室告訴他被解雇了。小伙子不解問原因,他說,平時你總幫我按電梯,其實我兩手空空并不需要,我以為是你天性熱情并懂得禮節的緣故;但昨天見你面對一個手上抱滿東西亟需幫助的人卻熟視無睹,看來你并不是熱情,只是勢力和諂媚。
聽完這番話我當時就想哭了。由于在國企辦公室工作,從進公司那天起,上司就教導我們要“醒目”?!靶涯俊钡囊馑?,當然包括了審時度勢,遇到老板要幫忙按電梯、開門、添茶倒水,提供一切能提供的服務,表現所有能展示的熱情。但我們之所以這樣做,真的只是因為那個人是老板啊,上司也不可能教我們對所有人都這樣啊。開玩笑,幫所有人開門很累的好嗎?我悲哀的想,我是有多諂媚,在教授的公司里我一定是被開除的那個人。但我轉念一想,若照此標準,我們公司大半的人都應該被炒嗎?
下課的時候,我鼓起勇氣跟教授探討了這個問題。他并不意外。首先,他承認了國企和私企的文化差異,在他的企業里,肯定不會鼓勵員工刻意去給老板按電梯和開門。更重要的是,他詳細描述了當時的情境:因為教授收拾東西走在后面,他的司機抱著一疊紙箱子先出去了,這個司機年紀比教授還大,身材矮小,捧著一疊箱子走得搖搖晃晃的,試問這種情況你都不會伸手幫他一下嗎?我仔細想了想,然后點點頭。確實,有時候碰到清潔工大叔搬東西的時候我還是會搭把手幫他們按住電梯的。
教授點點頭,說就連他一出辦公室都趕緊跟上司機,從他手里分一部分紙箱過來自己拿著。然后他接著往下講。其實這件事在他的公司也引起了爭議,盡管是個小實習生,但所在部門的主管認為他工作表現尚可,為這種按電梯的事炒人實在太過草率。
“好在老板給我的授權足夠大”,教授聳聳肩:“其實我早就覺得,隨著企業一天天壯大,應該殺殺這種不正之風。每個人的人性里都有惡的一面,最典型的惡就是,人前有多諂媚,人后就有多惡毒。我一直覺得,人性的惡也是有度的,需要管理和加以引導的。拿這個實習生開刀,也是殺雞給猴看。人后惡毒的時候千萬別忘了,背后還有一雙眼睛看著你呢。”
在這個生活壓力巨大的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有充滿戾氣的一面。想想自己,有沒有受了上司的委屈卻回頭對下屬發作過?有沒有對無法詮釋你意圖的廣告公司大發雷霆?有沒有對老板春風滿面卻對職級低過你的人視而不見?有沒有暴躁地對待一個只有一點點地方不合你心意的服務商?生活是一團麻,總有解不開的小疙瘩。平凡如你我,生活的壓力逼迫我們總想找一個出口釋放,而那些社會地位相對較低的人,往往就容易成為這種壓力的出口。
唐太宗李世民說:”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其實,在我們每個人心中,幾乎都有惡的萌芽。要怎么管理人性之惡,才能讓它保持在合理的度,不泛濫成當街暴打的惡行呢?我想,只有靠善惡之后高懸每人心頭的“眼睛”。這雙眼睛,是推己及人的同理之心,是“見不賢而內省”的自省之心,更是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每一次惡行都可能被記錄和發酵的恐懼之心。
心懷恐懼,才能常懷敬畏之心。一念惡起,一念善滅。很多時候,善惡只是一念之間。